图书介绍

同情教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同情教育论
  • 左群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273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青少年教育-品德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同情教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2

第一章 同情的概念解析2

第二章 同情研究的意义8

第一节 同情研究的理论意义8

一、国外文献综述10

二、国内文献综述17

三、小结21

第二节 浮华背后的困惑:同情的当代症候22

一、冷漠——必需正视的社会问题22

二、同情——想说爱你不容易27

第三章 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32

第一节 方法论32

第二节 基本操作36

一、“面向事实”,搜集资料36

二、解释现象,提炼主题45

三、反思教育,写作文本47

第一编 直观现象52

第四章 儿童同情的失落:未来社会的现实危机52

第一节 同情:儿童生活中一个普遍而又被忽视的现象52

第二节 儿童同情面面观55

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55

二、“残缺”的同情59

第三节 儿童同情的失落:一种“正在进行时”66

第五章 普遍旁观:儿童同情失落的社会陷阱69

第一节 普遍旁观: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69

第二节 普遍旁观的原因透视81

一、消费主义时代中的道德冷漠81

二、“苦难饱和”后的“同情疲劳”85

三、“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87

第三节 普遍旁观的道德审视92

第六章 竞争主义的幽灵:学校教育的“落井下石”96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的考试竞争96

第二节 竞争主义下的“弱势群体”102

第三节 竞争主义:儿童同情发展的“隐形杀手”106

第二编 追问本质112

第七章 同情的群体起源和进化112

第一节 同情的生物性起源112

一、社会本能:同情的起源112

二、社会本能的自然选择进化历程115

第二节 同情的道德进化122

一、同情范围的扩大123

二、道德价值的提升126

第三节 歧路丛生的同情进化之路127

一、复杂的人性128

二、“沉沦”的“常人”133

第八章 儿童同情的个体发展139

第一节 同情的结构性要素140

一、同情情感140

二、同情认识143

三、同情意志147

四、同情行为149

第二节 儿童同情发展的影响因素152

一、生理因素152

二、文化因素156

三、个体实践因素161

第九章 同情的“感情色彩”和基本德性164

第一节 同情的“感情色彩”164

第二节 同情的基本德性168

一、仁爱169

二、节制171

三、勇敢174

四、公正177

第三编 教育何为182

第十章 家庭教育:儿童同情成长的摇篮182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三大特性183

一、在教育阶段上,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183

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情感性187

三、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家庭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教育”190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现实拷问195

一、家庭教育实践的“去道德化”195

二、家庭德育研究的边缘化198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关键203

第一节 教育即耕种:教育在儿童同情发展中的角色定位204

一、儿童的同情发展离不开教育205

二、教育只是儿童同情发展的支持性条件207

第二节 教育即关心:同情教育的内涵规定215

一、同情是以关心为核心的一种关系216

二、“仁者爱人”和“以德报德”219

第三节 教育即生活:同情培养的实施途径223

一、“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就是实践的223

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生活的就是自然的236

第十二章 社会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条件245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教育245

一、“社会教育”用语溯源245

二、“社会教育”概念界定247

第二节 社会教育何以必要250

一、社会具有教育性250

二、教育具有社会性257

第三节 社会教育如何实现264

一、“新民德”:培养具有同情道德的“新民”264

二、重塑文化:建设具有“人情味”的社会272

三、改革教育: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生态体系287

结语303

主要参考文献310

附录儿童同情体验故事文本写作指导语326

后记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