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药物治疗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血管药物治疗学
  • (美)威廉姆·H.弗莱什曼(William H.Frishman),(美)埃德蒙·H.桑恩布兰科(Edmund H.Sonnenblick)主编;郭静宣主译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902100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93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7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血管药物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基本原理1

1.1 受体1

1.1.1 受体的自然特征1

1.1.2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4

1.1.3 定量分析4

1.2 药物分布与药代动力学7

1.2.1 药物穿透细胞膜的过程8

1.2.2 药物吸收8

1.2.3 给药途径8

1.2.4 生物利用度10

1.2.5 组织分布10

1.2.6 与血浆蛋白结合11

1.2.7 分布容积13

1.2.8 半衰期和清除率13

1.2.9 稳态动力学15

1.3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16

1.3.1 代谢机制及途径16

1.3.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7

1.3.3 经肠道微生物的药物代谢20

1.3.4 肠肝循环21

1.3.5 药物排泄21

2 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25

2.1 肾上腺素受体:激素和药物受体26

2.2 α受体阻滞剂27

2.2.1 临床药理学27

2.2.2 用于心血管疾病29

2.2.3 用于其他疾病32

2.2.4 临床应用和副作用33

2.3 β受体阻滞剂34

2.3.1 β肾上腺素受体35

2.3.2 不同β受体阻滞剂在基础药理学方面的差异35

2.3.3 临床反应和治疗应用42

2.3.4 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55

2.3.5 如何选择β受体阻滞剂63

3 副交感神经药物67

3.1 增强毒蕈碱活性的药物70

3.1.1 胆碱酯70

3.1.2 抗胆碱酯酶剂70

3.2 减少毒蕈碱活性的药物72

4 钙通道阻滞剂75

4.1 生理学背景75

4.2 化学结构和药代动力学76

4.2.1 钙通道阻滞剂的结构76

4.2.2 对于慢通道的不同作用76

4.3 心血管作用77

4.3.1 对心肌收缩的作用77

4.3.2 对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的作用77

4.3.3 对静脉的作用78

4.3.4 对心肌收缩的作用78

4.3.5 电生理作用79

4.3.6 对非血管组织的作用80

4.4 药代动力学81

4.5 临床应用88

4.5.1 心绞痛88

4.5.2 心律失常92

4.5.3 治疗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94

4.5.4 高血压94

4.5.5 高血压危象和围手术期高血压96

4.5.6 “静息”心肌缺血96

4.5.7 心肌梗死96

4.5.8 肥厚性心肌病98

4.5.9 充血性心力衰竭99

4.5.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01

4.5.11 脑动脉痉挛的卒中101

4.5.12 偏头痛和痴呆102

4.5.13 非心血管类应用103

4.5.14 粥样硬化104

4.5.15 其他心血管用途104

4.6 副作用105

4.6.1 撤药问题106

4.6.2 药物过量106

4.6.3 药物的相互作用107

4.7 结论108

5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药物111

5.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剂111

5.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发展111

5.1.2 ACE抑制剂治疗的药理学作用113

5.1.3 ACE抑制剂对正常血压的影响113

5.1.4 ACE抑制剂对高血压的作用113

5.1.5 ACE抑制剂对代谢的其他作用117

5.2 ACE抑制剂治疗的副作用117

5.2.1 低血压119

5.2.2 高钾血症119

5.2.3 功能性肾损害119

5.2.4 ACE抑制剂性咳嗽120

5.2.5 血管神经源性水肿121

5.2.6 皮疹121

5.2.7 味觉异常121

5.2.8 血液学影响122

5.2.9 致畸作用122

5.2.10 特殊的经验教训122

5.3 药物的相互作用123

5.3.1 利尿剂123

5.3.2 其他心血管药物124

5.3.3 非甾体抗炎药124

5.3.4 锂124

5.4 ACE抑制剂的临床应用124

5.4.1 原发性高血压124

5.4.2 肾血管性高血压125

5.4.3 高血压急症126

5.4.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6

5.4.5 心脏病127

5.4.6 肾脏疾病130

5.4.7 脑血管疾病133

5.4.8 ACE抑制剂与生活质量133

5.5 ACE抑制剂联合治疗134

5.5.1 利尿剂与ACE抑制剂134

5.5.2 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135

5.5.3 钙通道阻滞剂与ACE抑制剂135

5.6 ACE抑制剂的诊断用途135

5.6.1 肾动脉狭窄135

5.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36

5.7 ACE抑制剂活性-结构的关系137

5.8 ACE抑制剂间的差异137

5.8.1 化学分类139

5.8.2 效能139

5.8.3 前体药139

5.8.4 药代动力学特性139

5.8.5 组织ACE的抑制141

5.8.6 附加的药理学特性141

5.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141

5.10 洛沙坦和其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142

5.10.1 洛沙坦的药代动力学144

5.10.2 洛沙坦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研究144

5.10.3 洛沙坦与ACE抑制剂相比的潜在优势145

5.10.4 其他心脏用途147

5.10.5 肾病151

5.10.6 脑血管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151

5.10.7 致癌性152

5.11 未解决的问题153

6 心血管疾病的利尿剂治疗155

6.1 利尿剂的分类155

6.1.1 袢利尿剂155

6.1.2 噬嗪类利尿剂155

6.1.3 保钾利尿剂159

6.1.4 碳酸苷酶抑制剂159

6.1.5 渗透性利尿剂159

6.2 心力衰竭时影响利尿剂疗效的因素160

6.2.1 药代动力学的改变160

6.2.2 药效学的改变162

6.3 其他药物的利尿作用163

6.3.1 多巴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163

6.3.2 利尿剂、ACE抑制剂和肾功能164

6.4 利尿剂对高血压的作用165

6.4.1 盐敏感性高血压166

6.4.2 利尿剂降低血压的机制167

6.4.3 利尿剂的临床试验167

6.4.4 特殊的高血压群体168

6.4.5 心脏肥大的逆转和利尿剂治疗171

6.4.6 利尿剂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172

6.4.7 利尿剂对心绞痛的作用172

6.6 利尿剂的副作用173

6.6.1 低血钾173

6.6.2 低镁血症174

6.6.3 低钠血症174

6.6.4 糖耐量下降175

6.6.5 脂类代谢175

6.6.6 体位性低血压176

6.6.7 耳毒性176

6.6.8 痛风176

6.6.9 变态反应性间质性肾炎177

6.6.10 皮肤反应177

6.7 药物的相互作用177

7 镁、钾和钙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79

7.1 镁179

7.1.1 镁的心血管作用179

7.1.2 镁的临床应用183

7.2 钾184

7.2.1 钾对心血管的作用184

7.2.2 心电图影响186

7.2.3 补钾186

7.2.4 小结187

7.3 钙187

7.3.1 钙在心血管中的作用187

7.3.2 钙的临床应用190

7.3.3 小结190

8 洋地黄的准备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193

8.1 洋地黄糖甙类193

8.1.1 药理作用193

8.1.2 地高辛准备:结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196

8.1.3 临床应用197

8.1.4 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98

8.1.5 地高辛中毒200

8.2 儿茶酚胺和相似的正性肌力药物201

8.3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其他药物206

8.4 非儿茶酚胺正性肌力药物的临床应用206

9 有机硝酸盐和硝普钠209

9.1 有机硝酸盐211

9.1.1 作用机制211

9.1.2 硝酸盐在局部循环中的作用212

9.1.3 硝酸盐类的血流动力学213

9.1.4 硝酸甘油:外源性内皮衍生松弛因子215

9.2 硝酸盐类临床适应证216

9.3 硝酸盐制剂和硝酸盐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217

9.3.1 硝酸甘油217

9.3.2 硝酸异山梨酯218

9.3.3 5-单硝酸异山梨酯219

9.4 硝酸盐类药物的建议使用剂量219

9.5 副作用220

9.6 硝酸盐类的耐药性220

9.7 硝普钠222

9.7.1 硝普钠的适应证222

9.7.2 剂量225

9.8 结论225

10 中枢降压药、神经节阻滞剂及神经元耗竭剂229

10.1 药物分类及药理学230

10.1.1 中枢神经降压药230

10.1.2 经典α2受体激动剂230

10.1.3 甲基多巴231

10.1.4 利血平232

10.1.5 神经节阻滞剂233

10.1.6 外周神经元耗竭剂233

10.2 药物有效性评价234

10.3 总结及使用建议234

11 非特异性抗高血压血管扩张药237

11.1 非特异性血管扩张药的药理及分类237

11.1.1 肼屈嗪237

11.1.2 硝普钠239

11.1.3 ATP-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米诺地尔和氯甲苯噻嗪240

11.2 小结:血管扩张药的效果和当前应用242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243

12.1 分类243

12.2 心律失常治疗的回顾246

12.2.1 心房颤动246

12.2.2 心房扑动247

12.2.3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248

12.2.4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WPW综合征)248

12.2.5 房性心动过速249

12.2.6 室性心动过速250

12.2.7 心室颤动251

12.3 Ⅰa类药物252

12.3.1 奎尼丁252

12.3.2 普鲁卡因胺255

12.3.3 丙吡胺257

12.4 Ⅰb类药物259

12.4.1 利多卡因259

12.4.2 妥卡胺261

12.4.3 美西律263

12.5 Ic类药物265

12.5.1 莫雷西嗪265

12.5.2 氟卡尼267

12.5.3 普罗帕酮269

12.6 Ⅱ类药物271

12.6.1 普萘洛尔272

12.6.2 醋丁洛尔274

12.6.3 艾司洛尔275

12.7 Ⅲ类药物277

12.7.1 溴苄胺277

12.7.2 胺碘酮279

12.7.3 索他洛尔282

12.7.4 Ibutilide284

12.8 Ⅳ类药物285

12.8.1 维拉帕米285

12.8.2 地尔硫?287

12.9 开发中的新制剂290

12.10 未分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290

12.10.1 腺苷290

12.10.2 洋地黄291

12.10.3 电解质294

12.10.4 镁离子295

13 抗血小板和其他抗血栓药物299

13.1 抗血小板药物299

13.2 阿司匹林300

13.2.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300

13.2.2 不稳定型心绞痛301

13.2.3 心肌梗死的一级预防302

13.2.4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303

13.2.5 急性心肌梗死304

13.2.6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305

13.2.7 冠脉旁路移植术305

13.2.8 短暂脑缺血发作和休克306

13.2.9 房颤306

13.2.10 副作用306

13.3 双嘧达莫307

13.3.1 临床研究307

13.3.2 副作用308

13.4 噻氯匹啶308

13.4.1 临床试验308

13.4.2 副作用309

13.5 氯吡格雷309

13.6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抗体309

13.6.1 抗血小板因子——GPⅡb/Ⅲa阻滞剂311

13.6.2 结论314

13.7 肝素315

13.7.1 作用机制315

13.7.2 药代动力学315

13.7.3 药效学315

13.7.4 临床应用和静脉血栓317

13.7.5 整形和普通外科317

13.7.6 急性心肌梗死317

13.7.7 剂量319

13.7.8 副作用319

13.8 低分子肝素320

13.8.1 背景320

13.8.2 临床试验321

13.8.3 不稳定心绞痛321

13.8.4 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322

13.8.5 Danaparoid323

13.9 华法令323

13.9.1 作用机制323

13.9.2 药代动力学323

13.9.3 华法令的实验室监测324

13.9.4 华法令的用法326

13.9.5 华法令的维持治疗剂量327

13.9.6 用于心肌梗死328

13.9.7 人工瓣膜329

13.9.8 房颤330

13.9.9 副作用330

14 溶栓药物333

14.1 特殊的纤溶药物333

14.1.1 链激酶333

14.1.2 阿尼链菌酶334

14.1.3 尿激酶334

14.1.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335

14.2 急性心肌梗死336

14.2.1 对死亡率的影响337

14.2.2 溶栓药物比较338

14.2.3 时间对有效性的重要性339

14.2.4 再通340

14.2.5 再堵塞和再梗死340

14.2.6 完全再灌注342

14.2.7 临床溶栓分组343

14.3 辅助抗血栓治疗346

14.3.1 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346

14.3.2 肝素和其他抗血栓药物347

14.4 并发症348

14.4.1 颅内出血348

14.4.2 非颅内出血350

14.4.3 溶栓出血的治疗350

14.4.4 心脏破裂350

14.5 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51

14.6 急性心肌梗死以外的其他溶栓治疗352

14.6.1 机械人工瓣膜的阻塞352

14.6.2 肺栓塞352

14.6.3 缺血性卒中353

14.6.4 血栓性动脉阻塞353

15 降脂药物355

15.1 治疗高脂血症以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基本原理355

15.2 谁该接受高脂血症的普查358

15.3 谁该治疗高脂血症358

15.4 谁该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358

15.5 治疗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方法364

15.6 胆酸螯合剂364

15.6.1 化学特性365

15.6.2 药理学365

15.6.3 药代动力学366

15.6.4 临床应用366

15.6.5 树脂的临床应用367

15.6.6 树脂的不良作用368

15.7 吉非贝齐和其他苯氧芳酸衍生物369

15.7.1 药代动力学370

15.7.2 吉非贝齐的作用机制370

15.7.3 临床实践373

15.7.4 临床应用374

15.7.5 副反应375

15.8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76

15.8.1 洛伐他汀376

15.8.2 辛伐他汀382

15.8.3 普伐他汀385

15.8.4 氟伐他汀389

15.8.5 阿托伐他汀390

15.8.6 西利伐他汀391

15.9 烟酸391

15.9.1 药代动力学391

15.9.2 药理学作用392

15.9.3 临床经验392

15.9.4 临床应用395

15.9.5 副作用398

15.10 普罗布考399

15.10.1 化学特性399

15.10.2 药代动力学399

15.10.3 作用机制399

15.10.4 临床用途400

15.10.5 副作用401

15.10.6 临床应用401

16 高血压的药物联合治疗405

16.1 治疗的发展过程406

16.2 概念问题407

16.3 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408

16.4 联合治疗的效果409

16.5 含有利尿剂的联合用药410

16.5.1 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410

16.5.2 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联合411

16.5.3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412

16.5.4 利尿剂与钙通道阻滞剂联合413

16.5.5 利尿剂与交感神经阻滞剂联合414

16.5.6 两种利尿剂联用415

16.6 其他降压药联合415

16.7 联合用药对副作用的减少418

16.7.1 采用低剂量策略减少副反应418

16.7.2 药物间相互作用使副作用减少419

16.8 联合治疗:便利与不便421

16.9 对持续作用时间的影响421

16.10 附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422

16.11 双重作用分子423

17 选择性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非诺多巴427

17.1 多巴胺受体427

17.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非诺多巴430

17.3 结论433

18 前列环素与心血管疾病435

18.1 红细胞生成素前列环素435

18.1.1 临床应用436

18.1.2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心电图负荷试验436

19 非侵入性心血管诊断用药445

19.1 心脏听诊中的激发实验445

19.1.1 硝酸异戊酯445

19.1.2 甲氧胺和苯肾上腺素446

19.2 检测心肌缺血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心电图负荷试验446

19.2.1 双嘧达莫448

19.2.2 双嘧达莫灌注显像448

19.2.3 腺苷451

19.3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454

19.3.1 发展455

19.3.2 方法455

19.3.3 准确性456

19.3.4 副作用458

19.4 Arbutamine负荷试验459

19.5 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459

19.6 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比药物459

20 体位性低血压和血管神经性晕厥的药物治疗463

20.1 生理和病理生理学465

20.2 鉴别诊断465

20.3 药物治疗468

20.3.1 氟氢考地松468

20.3.2 拟交感神经药物——激动剂470

20.3.3 拟交感神经药物-阻滞剂471

20.3.4 促红细胞生成素471

20.3.5 其他药物472

20.3.6 治疗血管神经性晕厥的药物472

2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治疗475

21.1 感染性心内膜炎475

21.2 治疗476

21.2.1 非肠球菌链球菌性心内膜炎482

21.2.2 肠球菌性心内膜炎483

2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484

21.2.4 手术指征485

21.2.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凝治疗486

21.2.6 心内膜炎的预防487

21.2.7 风湿热495

21.2.8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498

22 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503

22.1 针对心脏的药物相互作用504

22.1.1 窦房结和房室结504

22.1.2 室内传导系统504

22.1.3 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相互作用504

22.1.4 心肌收缩机制506

22.2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相互作用506

22.3 药物在肝脏的相互作用506

22.3.1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506

22.3.2 药效学相互作用508

22.4 药物的肾脏相互作用508

22.5 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相互作用508

22.6 老年的影响509

22.7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相互作用509

22.8 血管扩张剂(包括钙通道阻滞剂)的药物相互作用509

22.9 利尿剂的药物相互作用514

22.9.1 袢利尿剂514

22.9.2 噻嗪类利尿剂515

22.9.3 保钾利尿剂515

22.10 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515

22.11 其他血管扩张剂的药物相互作用517

22.12 地高辛和正性肌力药的药物相互作用517

22.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520

22.14 抗血栓药物的相互作用524

22.14.1 阿司匹林524

22.14.2 华法令525

22.14.3 肝素527

22.15 降脂药物的相互作用527

附录1 心血管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一览表529

附录2 心血管药物的治疗应用549

α-受体阻滞剂55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5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556

抗心律失常药558

减肥药568

抗血栓治疗:抗凝剂569

抗血栓治疗:抗血小板剂575

抗血栓治疗:溶栓剂579

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583

有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587

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591

双效β受体阻滞剂593

钙通道阻滞剂595

作用于中枢的降压药605

利尿剂608

袢利尿剂608

噻嗪类利尿剂611

保钾利尿剂618

正性肌力药619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619

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621

洋地黄类624

降脂药627

胆酸螯合树脂627

苯氧芳酸衍生物628

烟酸类629

降脂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630

神经元和神经节阻滞剂633

血管扩张剂635

血管扩张剂:硝酸盐与亚硝酸盐641

复方降压药ACE抑制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47

ACE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剂64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51

交感神经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52

极低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54

交感神经阻滞剂(中枢作用)与噻嗪类利尿剂655

交感神经阻滞剂(外周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56

交感神经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59

血管扩张药与噻嗪类利尿剂660

保钾利尿剂与噻嗪类利尿剂661

多种药物联合662

附录3 特殊人群心血管药物的使用6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