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国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国防论
  • 周荣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军事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37585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国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信息国防概述2

第一章 信息国防是现代国防的核心2

一、国防的含义和类型2

(一)主权国家2

(二)国防是国家的产物5

(三)现代国防的内容6

(四)现代国防的特征8

(五)国防的基本类型9

二、信息国防是传统国防的发展11

(一)信息疆界12

(二)信息主权12

(三)信息国防14

三、信息国防是现代国防的基础和核心16

(一)非接触战争是未来战争主要样式16

(二)新世纪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趋势22

(三)未来国防的重心是信息国防25

(四)信息国防的关键是获取信息优势27

四、信息国防的基本架构29

(一)树立信息国防意识,理顺信息国防体制29

(二)营造信息国防环境,完善信息国防动员体系30

(三)迎接挑战,发展信息国防关键技术31

(四)强化管理,健全信息国防法律体系34

(五)适应需求,建设强大的信息国防力量34

第二章 信息国防的特征37

一、超越时空多维化,战场向虚拟空间延伸37

(一)多维化趋势基于战争一体化程度日渐提升37

(二)多维化趋势表现为作战时空间的不断拓展38

二、信息处理时效化,指挥控制向实时方向发展41

(一)未来战争的时效特性决定了必须实时控制处理41

(二)信息化战场要求实时控制处理信息42

(三)信息指挥控制的特点要求控制处理实时化44

三、攻防技术专业化,参战主体向专业技术人才转变46

(一)信息攻防要以专业技术为依托46

(二)信息攻防要靠专门的手段来实施48

(三)信息攻防要有专业人才作保证49

四、国防信息网络化,制网权成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50

(一)信息网络化是信息国防的重要依托51

(二)C4ISR系统是战场信息网络化的具体形态54

五、军民界限模糊化,平战状态呈瞬息转换的特点56

(一)从新的战争观念看平战转换56

(二)从信息技术的两用性看平战转换59

第三章 信息国防战略61

一、信息国防战略的基本概念61

(一)信息国防战略的内涵62

(二)信息国防战略的要素63

(三)信息国防战略的核心66

二、信息国防战略环境68

(一)全球战略信息环境68

(二)国家信息环境70

(三)军事信息环境72

三、信息国防战略保障体系74

(一)信息国防教育保障体系75

(二)信息国防组织保障体系76

(三)信息国防技术保障体系77

(四)国家与军队信息基础设施78

(五)信息国防经费保障体系79

四、我国信息国防战略目标80

(一)信息国防战略目标的地位和作用80

(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相关做法81

(三)确立我国的信息国防战略目标83

第二篇 信息国防技术90

第四章 争夺信息国防资源的信息获取技术90

一、感知技术91

(一)雷达感知技术91

(二)电子侦察感知技术93

(三)可见光感知技术93

(四)红外和多光谱感知技术94

(五)声波感知技术94

二、定位技术95

(一)雷达定位技术95

(二)电子侦察定位技术96

(三)全球卫星定位技术97

(四)声纳定位技术98

三、网络侦察技术99

(一)窃密技术99

(二)欺骗技术103

(三)网络扫描技术104

(四)网络嗅探技术105

四、“数字地球”技术106

(一)“数字地球”的影响和作用106

(二)“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108

(三)迎接挑战,实施“数字地球”战略110

五、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112

第五章 沟通信息国防神经的信息传输技术114

一、信息传输系统114

(一)信息媒体114

(二)信息传输系统的组成和分类115

(三)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119

(四)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124

二、信息传输技术128

(一)信源编码128

(二)差错控制131

(三)调制解调132

(四)复用技术134

(五)多址技术137

三、信息传输安全139

(一)信息传输安全要求139

(二)信息传输安全隐患140

(三)信息传输安全技术140

第六章 提升信息国防智能的信息处理技术143

一、信息存储技术143

(一)主存储器技术144

(二)磁盘存储技术145

(三)光盘存储技术146

(四)超导存储技术148

二、信息显示技术149

(一)图形显示技术149

(二)图像显示技术151

(三)三维显示技术152

(四)可视化技术154

三、语音信息处理技术156

(一)语音信号编码156

(二)语音识别技术157

(三)语音增强技术160

四、人工智能技术162

(一)专家系统163

(二)人工神经网络167

(三)模式识别169

第七章 磨砺信息国防利剑的信息攻击技术172

一、信息干扰技术172

(一)电磁干扰技术173

(二)电磁脉冲干扰技术179

(三)微波干扰技术181

(四)粒子束干扰技术182

(五)信息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183

二、计算机病毒技术184

(一)计算机病毒的起源185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187

(三)计算机病毒的分类189

(四)计算机病毒攻击战法193

三、黑客攻击技术196

(一)黑客的类型196

(二)黑客攻击战法201

第八章 铸造信息国防盾牌的信息防御技术205

一、窃听与侦听的防范205

(一)防窃听技术205

(二)防侦听技术208

二、窃照与复印的防范210

(一)防窃照技术210

(二)防复印技术212

三、病毒与黑客的防范214

(一)防病毒技术214

(二)防黑客技术216

四、电磁辐射与介质泄露的防范219

(一)防电磁辐射219

(二)防介质泄露221

五、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防护224

(一)操作系统安全标准224

(二)数据库安全保护技术230

六、其他信息防御技术236

(一)信息加密技术236

(二)防火墙技术239

(三)检测技术242

(四)审计跟踪244

(五)备份与恢复技术246

(六)指纹识别和面像识别技术248

第三篇 信息国防建设254

第九章 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国防建设的核心254

一、适应要求,确定信息国防人才培养战略255

(一)转变观念,增强培养高素质信息国防人才的紧迫感255

(二)深化改革,以战略眼光规划信息国防人才的格局257

(三)解放思想,大胆启用杰出的中青年信息人才259

二、明确目标,培养高素质信息国防人才261

(一)准确把握各类信息人才的素质标准261

(二)确实把教育训练放到战略地位264

(三)加强合成建设,培养高素质合成人才269

三、创造条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70

(一)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人才,保留人才271

(二)采取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用活各类人才274

(三)用系统工程原理强化信息国防人才队伍建设276

第十章 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国防建设的基础280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是信息国防实力的标志280

(一)实现常规武器装备向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转变281

(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类型282

(三)紧紧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武器装备286

二、有重点地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形成我军的“杀手锏”289

(一)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的方向289

(二)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目标291

(三)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重点292

三、采用适合国情军情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的技术路线294

(一)学习借鉴外军先进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295

(二)自主研制与积极引进相结合296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297

四、正确把握和处理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中的几个关系298

(一)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298

(二)正确把握和处理“信息化”与“机械化”的关系300

(三)正确把握和处理“软”与“硬”的关系301

(四)正确把握和处理“自主创新”与“积极引进”的关系303

(五)正确把握和处理“国家信息化”与“军队信息化”的关系304

第十一章 法规制度是信息国防建设的保障306

一、信息安全与信息国防法规306

(一)信息安全需要法规保障306

(二)信息国防法规特点308

(三)信息国防法规作用310

二、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与措施312

(一)信息安全技术标准313

(二)信息安全技术措施318

三、信息安全检查制度321

(一)安全检查制度的分类321

(二)贯彻信息安全检查制度323

四、加强信息国防法规的教育与实施325

(一)营造信息国防教育的氛围,创造依法管理信息安全的环境325

(二)开展信息国防法规教育,打击危害信息国防的犯罪活动326

(三)信息国防法规的实施328

第十二章 军民一体,平战结合,建设强大的信息国防330

一、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信息国防部队330

(一)改革与整合传统编制体制势在必行330

(二)建立信息化部队的基本要素335

(三)信息国防部队建设的基本策略340

(四)信息国防部队组建的基本要求345

二、军民携手,平战结合,捍卫我国的信息疆域348

(一)全民构筑信息国防长城348

(二)组织信息国防战时动员350

(三)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强大的信息国防353

后记3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