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玲,赵建夫主编;仇雁翎,夏四清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1078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环境和环境污染1
1.2 污染物来源和性质4
1.2.1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4
1.2.2 污染物的性质4
1.2.3 优先控制污染物5
1.2.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7
1.3 环境标准8
1.3.1 环境标准的作用9
1.3.2 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9
1.3.3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2
1.4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13
1.4.1 环境监测的内容13
1.4.2 环境监测的特点14
1.4.3 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系统15
1.5 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学习目的18
习题与思考题19
第2章 水质监测和分析21
2.1 水环境标准21
2.1.1 水资源和水污染21
2.1.2 水环境标准22
2.1.3 水质监测与分析的目的31
2.1.4 监测项目的选择32
2.1.5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37
2.1.6 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38
2.2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39
2.2.1 地表水水质监测39
2.2.2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45
2.2.3 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51
2.2.4 水生生物监测52
2.2.5 底质(沉积物)监测53
2.2.6 供水系统水质监测54
2.3 水样采集和保存56
2.3.1 水样类型56
2.3.2 水样及其相关样品采集57
2.3.3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64
2.4 水样预处理66
2.4.1 样品消解67
2.4.2 样品分离与富集69
2.5 适合现场监测的水质指标75
2.5.1 温度75
2.5.2 浊度与透明度77
2.5.3 电导率78
2.5.4 pH值80
2.5.5 溶解氧82
2.6 感官物理性质86
2.6.1 颜色86
2.6.2 固体物质87
2.6.3 硬度90
2.7 酸碱性质91
2.7.1 水的酸度91
2.7.2 水的碱度92
2.8 主要阴离子94
2.8.1 氯化物和余氯94
2.8.2 硫酸盐与硫化物97
2.8.3 氟化物101
2.8.4 主要朗离子的离子色谱法测定102
2.9 有机物综合指标104
2.9.1 化学需氧量105
2.9.2 生化需氧量110
2.9.3 总有机碳115
2.9.4 有机物综合测试方法比较116
2.9.5 矿物油和动植物油的测定119
2.9.6 挥发酚120
2.10 痕量有机污染物色谱分析122
2.10.1 气相色谱法123
2.10.2 应用举例126
2.10.3 高效液相色谱法129
2.11 营养性物质136
2.11.1 含氮化合物及其测定的环境意义136
2.11.2 各种含氮化合物的测定方法137
2.11.3 含磷化合物及其测定的环境意义143
2.12 痕量金属和非金属物质145
2.12.1 痕量金属元素145
2.1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147
2.12.3 痕量非金属152
习题与思考题156
第3章 大气环境监测161
3.1 大气与大气污染161
3.1.1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61
3.1.2 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162
3.1.3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162
3.1.4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66
3.1.5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168
3.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和样品采集169
3.2.1 监测点位布设169
3.2.2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171
3.2.3 样品采集和保存172
3.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176
3.3.1 颗粒物(PM10、PM2.5和TSP)测定176
3.3.2 气态污染物测定177
3.3.3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铅的测定184
3.3.4 大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185
3.3.5 环境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测定186
3.4 大气污染源监测187
3.4.1 大气固定源采样方法187
3.4.2 大气固定源监测分析方法194
3.4.3 大气移动源采样及监测分析方法197
3.5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198
3.5.1 室内空气质量采样和分析方法198
3.5.2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法204
3.6 大气酸沉降监测205
3.6.1 湿沉降监测分析方法205
3.6.2 干沉降监测分析方法207
习题与思考题208
第4章 土壤环境监测210
4.1 土壤和土壤污染210
4.1.1 土壤及其基本性质210
4.1.2 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211
4.1.3 土壤污染的特点212
4.2 土壤环境保护标准213
4.3 土壤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项目214
4.3.1 监测目的214
4.3.2 监测项目215
4.4 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216
4.4.1 采样准备216
4.4.2 布点与样品数216
4.4.3 土壤样品采集218
4.4.4 土壤样品保存222
4.5 土壤样品预处理223
4.5.1 全分解方法223
4.5.2 酸溶浸法225
4.5.3 形态分析法226
4.5.4 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227
4.6 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230
4.6.1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231
4.6.2 土壤中营养盐的测定231
4.6.3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231
4.6.4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232
4.7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32
4.7.1 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233
4.7.2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233
4.7.3 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233
4.7.4 综合污染指数法233
4.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34
4.9 场地环境监测234
4.9.1 场地环境调查内容及实施235
4.9.2 场地环境监测内容及实施235
习题与思考题239
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240
5.1 危险废物241
5.1.1 危险废物概述241
5.1.2 危险废物管理及标准242
5.1.3 危险废物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243
5.1.4 危险废物的检测方法248
5.1.5 危险废物检测结果判断254
5.2 生活垃圾254
5.2.1 城市垃圾及其分类254
5.2.2 生活垃圾采样与样品制备255
5.2.3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56
5.2.4 垃圾渗滤液分析258
5.2.5 垃圾的渗漏模型试验259
5.2.6 垃圾的毒理学试验260
习题与思考题260
第6章 生物污染监测261
6.1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261
6.1.1 细菌学指标检验262
6.1.2 生物毒性基础及试验264
6.1.3 微囊藻毒素的测定276
6.1.4 叶绿素测定279
6.1.5 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测定及其活性281
6.1.6 水中军团菌的检验283
6.2 指示生物的环境监测283
6.2.1 指示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284
6.2.2 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制备286
6.2.3 指示生物污染物测定288
习题与思考题295
第7章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296
7.1 环境快速检测技术296
7.1.1 便携水质多参数检测技术296
7.1.2 大气快速监测技术300
7.2 应急监测技术302
7.2.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302
7.2.2 应急监测方案制定303
7.2.3 应急监测仪器306
7.3 遥感环境监测技术307
7.3.1 遥感的基本过程308
7.3.2 电磁波谱遥感的基本理论309
7.3.3 遥感的分类和特点310
7.3.4 环境遥感监测311
习题与思考题315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316
8.1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316
8.1.1 数据316
8.1.2 误差316
8.1.3 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318
8.1.4 监测数据的处理319
8.1.5 环境质量图324
8.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328
8.2.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内容328
8.2.2 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329
8.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330
8.3.1 监测过程质量控制330
8.3.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333
8.3.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339
8.4 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341
8.4.1 计量认证的内容及特点341
8.4.2 计量认证的程序342
习题与思考题343
实验345
实验一 酸度和总碱度的测定345
实验二 化学需氧量的快速法测定347
实验三 溶解氧的测定348
实验四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350
实验五 氨氮的测定353
实验六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354
实验七 硝酸盐氮的测定356
实验八 挥发酚类的测定357
实验九 土壤中铜、铅、汞含量的测定359
实验十 二氧化硫(SO2)的测定364
实验十一 氮氧化物(NOx)的测定368
实验十二 校园景观水体水质监测、评价及净化方案探索——综合性实验370
参考文献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