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361032.jpg)
- 冯智强著 著
- 出版社: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5789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林语堂(1895~1976)-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中学西渐”状况的历史回顾2
1.1.1 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2
1.1.2 清末民初的“中学西渐”3
1.1.3 “中学西渐”中的成绩与不足7
1.2 林语堂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10
1.2.1 林语堂总体研究概况10
1.2.2 林语堂文化与翻译研究概况13
1.2.3 海外林语堂研究的状况16
1.2.4 问题与不足17
1.3 研究对象与目标18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18
1.4.1 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18
1.4.2 研究方法20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21
第2章 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23
2.1 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23
2.1.1 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24
2.1.2 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26
2.1.3 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同时代人的异同30
2.2 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31
2.2.1 “语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32
2.2.2 “论语”时期: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人文精神的发见33
2.2.3 海外阶段: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35
2.3 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因分析37
2.3.1 赛珍珠的“催生”与辜鸿铭的影响38
2.3.2 对《中国人的气质》的回应39
2.3.3 会通中西文化,建构多元文化41
第3章 林语堂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智慧45
3.1 林语堂的中国智慧的内涵与特征45
3.1.1 林语堂中国智慧观的人文基础45
3.1.2 人文精神统照下的智力结构与智慧“因子”48
3.1.3 林语堂中国智慧观的人生取向50
3.2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中国智慧的儒家“血统”52
3.2.1 林语堂对中庸的认知轨迹52
3.2.2 林语堂“半半哲学”的文化蕴涵53
3.2.3 “半半哲学”的跨文化传播59
3.3 林语堂的“抒情哲学”:中国智慧的道家“基因”61
3.3.1 林语堂的“抒情哲学”观62
3.3.2 林语堂“抒情哲学”的特征64
3.3.3 “抒情哲学”的跨文化传播68
第4章 林语堂英文著译思想研究71
4.1 语言哲学视阈下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宏观解读71
4.1.1 翻译本质的美学探源72
4.1.2 翻译标准的语言学考量73
4.1.3 “美译”理论的多维透析79
4.2 林语堂编译思想研究:编译行为的合法性80
4.2.1 编译活动的理论根源:目的论观照下的信息整合80
4.2.2 “改写理论”观照下林语堂编译思想溯源82
4.2.3 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编译行为的合法性87
4.3 林语堂哲学翻译中的翻译哲学: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腔调”94
4.3.1 林语堂“译出”行为的哲学思考95
4.3.2 林语堂“欧化翻译”批判的历史探源98
4.3.3 中国智慧传播的“中国腔调”:林语堂“译出”策略研究104
第5章 林语堂英文翻译策略研究112
5.1 林语堂翻译策略的外部研究112
5.1.1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超文本研究:内外因素对译者的操纵113
5.1.2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副文本研究:译者对读者的操纵121
5.2 林语堂编译策略研究:从语言层面的改写到文化层面的操纵124
5.2.1 《孔子的智慧》的编译研究:从“夹叙夹译”到“释译融合”124
5.2.2 《老子的智慧》的翻译研究:“最好的翻译是愚蠢的翻译”130
5.2.3 “儒释道的合奏”:《中国印度之智慧》135
5.3 编译策略的兼容与会通140
5.3.1 编、译、创的会通140
5.3.2 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兼容142
5.3.3 对比与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142
5.3.4 翻译策略前后变化的原因分析144
第6章 “译者登场”:林语堂英文创作策略研究147
6.1 林语堂散文创作研究147
6.1.1 前期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的互动与转换148
6.1.2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闲适笔调与闲适精神150
6.2 林语堂英文小说创作研究154
6.2.1 以人物说文化: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155
6.2.2 小品文笔法的运用:通过“冗余”信息传播中国文化157
6.2.3 小说创作中的互文性161
6.3 林语堂英文传记创作研究:从他传到自传166
6.3.1 中国传统史传写法的突破与西方现代传记形式的运用166
6.3.2 叙述形式的小说化与创作笔调的散文化168
6.4 林语堂著译的互动研究170
第7章 林语堂英文著译的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研究173
7.1 林语堂作品在域外的传播173
7.1.1 历时的影响:不同时期174
7.1.2 跨域的传播:不同国家178
7.2 林语堂作品在域外的反应178
7.2.1 总体的反应与整体的评价178
7.2.2 读者的层次与评价的层面180
7.2.3 林语堂研究的全面展开187
7.3 林语堂作品域外反应的分析188
7.3.1 政治学的分析189
7.3.2 社会学的分析190
7.3.3 接受关学的分析192
第8章 结语196
8.1 相关问题的研究196
8.2 “林语堂模式”的启示204
8.3 有待解决的问题210
参考文献211
后记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