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认知犯罪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认知犯罪
  • 石慧芬主编;张晶总主编;胡配军,宋行副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13804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3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49页
  • 主题词:犯罪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认知犯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犯罪1

一、认识犯罪1

(一)什么是犯罪1

(二)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3

二、我国犯罪学的诞生和发展6

(一)中国古代的犯罪学观点6

(二)20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犯罪学7

(三)新中国犯罪学的成长与发展9

(四)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10

三、西方的犯罪学经典理论11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自由意志论11

(二)犯罪生物学派12

(三)西方犯罪心理学派16

(四)早期的犯罪社会学派17

(五)现代犯罪社会学研究18

第二章 什么样的人会犯罪21

一、认识犯罪人21

(一)何为犯罪人21

(二)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者23

(三)犯罪人是天生的吗24

二、犯罪人与众不同吗25

(一)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25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犯罪人格29

三、犯罪人的经验性描述31

(一)犯罪人的性别特征——犯罪是“男性的工作”吗31

(二)犯罪人的年龄特征——犯罪是成年人的事情吗32

(三)犯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犯罪人主要来自社会底层吗34

(四)犯罪的种族、民族分布——特定的种族、民族更容易犯罪吗35

(五)犯罪与智商——低智商者更容易犯罪吗36

(六)犯罪人的其他社会特征38

四、犯罪人的分类39

(一)犯罪人分类的意义39

(二)犯罪人的分类39

第三章 人为什么会犯罪43

一、社会因素影响犯罪43

(一)贫困与犯罪44

(二)社会管理不完善与犯罪49

(三)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52

二、自然环境影响犯罪56

(一)地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56

(二)时间季节因素对犯罪的影响58

三、文化因素诱导犯罪60

(一)文化冲突与犯罪61

(二)犯罪亚文化63

四、犯罪的个体成因65

(一)基因与犯罪65

(二)心理因素67

第四章 谁是犯罪的受害者70

一、认识被害人70

(一)谁是犯罪被害人70

(二)“好人”为什么被害72

二、被害人互动与被害现象78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78

(二)被害现象84

三、研究被害人的价值86

(一)被害人对犯罪问题的意义86

(二)被害人与矫正87

(三)被害人救助90

第五章 犯罪人会再次犯罪吗94

一、重新犯罪及其现状94

(一)何为重新犯罪94

(二)我国重新犯罪的现状96

二、重新犯罪人员的特点97

(一)重新犯罪人以青壮年为主97

(二)重新犯罪人文化程度偏低98

(三)重新犯罪人没有固定职业和经济来源98

(四)重新犯罪人家庭关系不和谐99

(五)重新犯罪人重新犯罪前参加的社会保障少99

(六)重新犯罪罪名以盗窃、抢劫、抢夺和贩卖毒品为主99

三、什么原因导致重新犯罪的发生100

(一)社会原因101

(二)家庭原因105

(三)个人原因107

(四)服刑原因108

四、预防重新犯罪的措施112

(一)加强社会保障112

(二)强化安置帮教措施113

(三)加强心理健康引导114

(四)循证矫正115

第六章 犯罪能减少吗117

一、犯罪是可以控制的117

(一)犯罪是不可能消灭的117

(二)刑罚控制犯罪的效果不是无限的118

(三)预防犯罪是控制犯罪的根本途径119

二、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120

(一)何为刑事政策120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20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122

三、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123

(一)打击123

(二)防范124

(三)教育125

(四)治理126

(五)建设126

(六)改造127

四、社会治理创新与预防犯罪127

(一)完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防止制度诱发犯罪127

(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预防犯罪128

(三)重视基层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预防犯罪129

(四)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预防犯罪130

(五)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防治犯罪131

参考文献133

后记1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