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宇宙的体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宇宙的体系](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363402.jpg)
- (英)牛顿著;赵振江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192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宇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宇宙的体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论宇宙的体系1
(1)天体的物质是流体1
(2)在自由空间中圆周运动的原理2
(3)向心力的作用3
(4)证明的确定性5
(5)向心力指向每个行星的中心7
(6)向心力按离行星的中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8
(7)一等行星环绕太阳运行,且向太阳所引的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10
(8)控制一等行星的力不是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太阳12
(9)环绕太阳的力在所有行星的空间中按照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13
(10)环绕地球的力按照离地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这在地球是静止的假设下被证明14
(11)依据地球是运动的假设,同样的事情被证明15
(12)力按照离地球或行星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也从行星的偏心率和拱点的极为缓慢的运动得以证明16
(13)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度,强大的环绕太阳的力17
(14)弱的环绕地球的力18
(15)诸行星的视直径18
(16)视直径的校正19
(17)为何一些行星较为致密,另一些行星较不致密,而向着它们的力都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比例21
(18)力和被吸引的物体之间的另一种类似在天体中被证明22
(19)它也在地球上的物体中被发现23
(20)这些类似的一致性24
(21)它们的重合25
(22)来自于相对来说非常小的物体的这种力是感觉不到的26
(23)指向地球上所有物体的力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比例27
(24)相同的力指向天上的物体的证明28
(25)从行星的表面向外,吸引力按照离行星的中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且从行星的表面向内,吸引力按照离行星的中心的距离的正比减小28
(26)这种力的强度以及在各种情形下引起的运动29
(27)所有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30
(28)太阳和所有行星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是静止的,太阳非常缓慢地运动。解释太阳的运动32
(29)然而,行星在椭圆上运行,椭圆的焦点在太阳的中心;且行星向太阳所引的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32
(30)[行星的]轨道的尺寸和它们的远日点以及交点的运动33
(31)由前面的原理导出迄今为天文学家所注意到的月球的所有运动34
(32)导出迄今为止未被观察到的[月球]运动的几种不等性36
(33)在一个给定的时刻月球离地球的距离36
(34)从我们的月球的运动导出木星的和土星的卫星的运动37
(35)行星相对于恒星围绕它们自己的轴均匀地转动,这些运动适于用作时间的测量38
(36)月球以相同的方式由周日运动围绕它的轴旋转,因此产生它的天平动39
(37)地球和诸行星的二分点的进动以及其轴的平动39
(38)海洋每天必定既涨潮两次又落潮两次,且最高的水位发生在发光体靠近一个位置的子午线后的第三小时40
(39)潮汐在两个发光体的朔望最大,在它们的方照最小,且在月球到达子午线后的第三小时发生;在朔望和方照之外,潮汐从那第三小时向太阳到达中天后的第三小时有些偏离41
(40)当两个发光体离地球最近时潮汐最大42
(41)二分点前后的潮汐最大42
(42)在赤道之外较大和较小的潮水相交替43
(43)由于施加的运动的保持减小了潮汐的差,且最大的潮汐可能是每个月的朔望后的第三次潮汐44
(44)海洋的运动会由于水底的障碍而被迟滞45
(45)由于水底和海岸的阻碍,会发生各种现象,例如海水可能每天涨潮一次46
(46)潮汐的时间在海峡中比在海洋中更不规则47
(47)自较大和较深的海洋产生的潮汐较大,潮汐在大陆的海岸比在海洋中间的岛屿大,在通向大海有宽的入口的浅的海湾潮汐更大48
(48)由前面的原理,计算太阳摄动月球的运动的力50
(49)计算移动大海的太阳的吸引51
(50)计算赤道之下由于太阳的吸引[所产生]的潮汐的高度51
(51)计算在纬线圈上由于太阳的吸引[所产生]的潮汐的高度53
(52)在朔望和方照时,由于太阳的和月球的吸引的结合,在赤道之下的潮汐的比54
(53)计算引起潮汐的月球的吸引力以及由这一吸引力水[达到]的高度54
(54)太阳和月球的这些力,除了由它们在海洋中引起的潮汐之外,几乎不能被感觉到55
(55)月球约比太阳稠密六倍56
(56)月球以约3比2之比稠密于我们的地球57
(57)论恒星的距离58
(58)诸彗星,当它们进入人们视野时,由它们在经度上的视差证明它们比木星更近59
(59)这也被[它们]在纬度上的视差所证明60
(60)此外,这也被[它们的]视差所证明60
(61)从它们的头部的光显示彗星下降直至土星的轨道61
(62)它们下降得远低于木星的轨道,且有时低于地球的轨道63
(63)这也由它们的尾在太阳附近时的显著光彩所证实64
(64)由彗头的光,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显示在太阳附近其光有多大68
(65)大量的彗星在太阳的区域被看到证实了同一点69
(66)这也由彗尾的大小和光辉在彗头与太阳合之后大于合之前所证实70
(67)彗尾起源于彗星的大气70
(68)在天空的空气和蒸汽极为稀薄,且很少量的蒸汽足以解释彗尾的所有现象72
(69)彗尾以何种方式由它们的头部的大气产生74
(70)从彗尾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显然它们是由这些大气产生的75
(71)由彗尾证明有时它们进入水星的轨道之内77
(72)彗星在焦点是太阳的中心的圆锥截线上运动,且向那个中心所引的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78
(73)由彗星的速度推知,这些圆锥截线接近抛物线79
(74)彗星画出的抛物线轨道穿过地球的轨道的球的时间长度80
(75)1680年的彗星经过地球的轨道的球时的速度81
(76)这些彗星不是二颗,而是一颗且同一颗彗星;更精确地确定这颗彗星在那条轨道上以多大的速度穿过天空82
(77)由其他的例子显示彗星以多大的速度运动84
(78)确定彗星的轨道85
附录:牛顿的生平和著作年表94
地名对照表182
人名对照表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