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系统分类学 综合理论及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系统分类学 综合理论及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4452332.jpg)
- (印度)古尔恰兰·辛格(GurcharanSingh)编著;刘全儒,郭延平,于明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2051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植物分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系统分类学 综合理论及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分类学和系统分类学1
1.1 系统分类学的基本组成2
1.1.1 鉴定2
1.1.2 描述2
1.1.3 命名3
1.1.4 系统发育3
1.1.5 分类3
1.2 系统分类学的目的4
1.3 系统分类学的发展水平5
1.3.1 探索或开创阶段5
1.3.2 巩固或系统分类学阶段6
1.3.3 实验或生物系统分类学阶段6
1.3.4 多学科的或综合的分类学阶段6
1.4 互联网时代的系统分类学7
第2章 植物分类学的历史背景8
2.1 基于宏观形态学的分类8
2.1.1 文字出现前人类8
2.1.2 早期文字文明8
2.1.3 中世纪植物学10
2.1.4 文艺复兴10
2.2 性分类系统12
2.2.1 林奈——分类学之父12
2.3 自然分类系统15
2.3.1 Michel Adanson(1727~1806)15
2.3.2 Jean B.P.Lamarck(1744~1829)15
2.3.3 DeJussieu家族15
2.3.4 deCandolle家族16
2.3.5 Robert Brown17
2.3.6 George Bentham和J.D.Hooker17
2.4 系统发育分类系统17
2.4.1 过渡期的分类系统17
2.4.2 人为系统发育分类系统18
2.4.3 现代系统发育分类系统20
第3章 植物的命名23
3.1 学名的意义23
3.1.1 使用拉丁文的原因24
3.2 植物命名的历史24
3.3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导论25
3.4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原则26
3.5 分类群名称26
3.5.1 属27
3.5.2 种28
3.5.3 种下分类等级30
3.6 模式方法30
3.7 作者的引证31
3.7.1 单作者31
3.7.2 多个作者32
3.8 名称的发表32
3.8.1 格式32
3.8.2 拉丁文的特征集要33
3.8.3 模式指定33
3.8.4 有效发表34
3.9 名称的废弃34
3.10 优先律36
3.10.1 优先律的限制37
3.10.2 种名的保留38
3.11 杂种的名称39
3.12 栽培植物的名称40
3.13 生物命名的统一41
3.13.1 生物法规草案41
3.13.2 系统发育法规43
第4章 描述植物形态的术语48
4.1 习性和寿命48
4.2 根48
4.3 茎50
4.4 叶52
4.4.1 叶序53
4.4.2 叶的寿命53
4.4.3 叶裂/叶的类型54
4.4.4 托叶55
4.4.5 叶形55
4.4.6 叶缘57
4.4.7 叶基57
4.4.8 叶尖58
4.4.9 叶表面58
4.4.10 叶脉59
4.5 花序60
4.5.1 总状花序的类型60
4.5.2 聚伞花序的类型61
4.5.3 特化花序的类型61
4.6 花62
4.6.1 花萼63
4.6.2 花冠64
4.6.3 花被65
4.6.4 雄蕊群65
4.6.5 雌蕊群66
4.7 果实69
4.7.1 单果69
4.7.2 聚合果71
4.7.3 复果71
4.8 花程式71
4.9 花图式72
第5章 植物鉴定的过程74
5.1 标本准备74
5.1.1 野外工作74
5.1.2 装备74
5.1.3 标本采集75
5.1.4 标本压制76
5.1.5 特殊类群的处理76
5.1.6 干燥77
5.2 标本馆工作方法78
5.2.1 植物园78
5.2.2 植物标本馆82
5.2.3 虫害控制85
5.3 标本鉴定的方法85
5.3.1 分类学文献86
5.3.2 分类检索表89
5.3.3 计算机在鉴定过程中的应用94
第6章 植物的分类阶元99
6.1 分类学类群、阶元和等级100
6.2 分类阶元的应用100
6.2.1 种的概念101
6.2.2 种下分类等级104
6.2.3 属105
6.2.4 科105
第7章 变异和物种形成106
7.1 变异的类型106
7.1.1 发育变异106
7.1.2 环境变异106
7.1.3 遗传变异107
7.2 方差分析107
7.3 隔离机制107
7.3.1 合子前隔离机制108
7.3.2 合子后隔离机制108
7.4 物种形成108
7.4.1 渐进式物种形成109
第8章 分类学的证据111
8.1 形态学111
8.1.1 习性111
8.1.2 地下部分111
8.1.3 叶111
8.1.4 花112
8.1.5 果实112
8.2 解剖学112
8.2.1 木材解剖112
8.2.2 毛状体113
8.2.3 表皮特征113
8.2.4 叶的解剖114
8.2.5 花的解剖114
8.3 胚胎学115
8.3.1 依靠独特的胚胎学特征划分科115
8.3.2 胚胎学资料作用例举115
8.4 孢粉学116
8.5 微形态学和超微结构118
8.5.1 微形态学118
8.5.2 超微结构120
8.6 染色体122
8.6.1 染色体的数目122
8.6.2 染色体的结构123
8.6.3 染色体行为125
8.7 化学分类学125
8.7.1 初级代谢产物126
8.7.2 次级代谢产物126
8.7.3 非信息载体的大分子130
8.7.4 蛋白质130
8.8 分子系统学133
8.8.1 分子进化133
8.8.2 分子数据来源的位置134
8.8.3 分子技术135
第9章 表征方法:数量分类学145
9.1 数量分类学的原理145
9.2 运筹分类单位146
9.3 分类特征147
9.3.1 性状编码147
9.4 测量相似性148
9.4.1 简单匹配系数149
9.4.2 法合系数149
9.4.3 尤尔系数150
9.4.4 分类学距离150
9.5 聚类分析150
9.5.1 凝聚法151
9.5.2 拆分法151
9.5.3 阶元式分类152
9.6 排序法152
9.7 数量分类在被子植物中的应用153
第10章 系统发育方法:分支系统学155
10.1 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重要术语和概念155
10.1.1 祖征和衍征155
10.1.2 同源和同功156
10.1.3 平行和趋同158
10.1.4 单系、并系和复系159
10.1.5 系统发育关系的图示161
10.2 分支系统学方法164
10.2.1 可操作的进化单位167
10.2.2 性状和编码167
10.2.3 相似性的计算168
10.2.4 树系图的构建169
10.2.5 对一致树的检验173
10.3 发展中的分类学176
第11章 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178
11.1 被子植物的起源178
11.1.1 什么是被子植物178
11.1.2 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178
11.1.3 被子植物的起源地181
11.1.4 被子植物是单系类群还是复系类群181
11.1.5 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182
11.1.6 单子叶植物的起源187
11.2 现存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188
11.2.1 木麻黄科188
11.2.2 木兰类188
11.2.3 古草本类190
11.3 进化趋势192
11.3.1 基本进化趋势192
11.3.2 木质部的进化193
11.3.3 雄蕊的进化194
11.3.4 花粉粒的进化195
11.3.5 心皮的演化197
11.3.6 生殖叶理论199
11.3.7 下位子房的进化199
11.4 过渡组合理论200
第12章 主要的分类系统201
12.1 边沁和虎克201
12.1.1 优点202
12.1.2 缺点203
12.2 恩格勒和柏兰特204
12.2.1 优点204
12.2.2 缺点205
12.3 哈钦松207
12.3.1 优点209
12.3.2 缺点210
12.4 塔赫他间210
12.4.1 优点214
12.4.2 缺点215
12.5 克朗奎斯特216
12.5.1 优点218
12.5.2 缺点219
12.6 Rolf Dahlgren220
12.6.1 优点222
12.6.2 缺点222
12.7 Robert F.Thorne223
12.7.1 优点226
12.7.2 缺点227
12.8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227
12.8.1 优点236
12.8.2 缺点237
第13章 被子植物的主要科238
13.1 木兰亚纲239
13.1.1 互叶梅科240
13.1.2 金粟兰科241
13.1.3 木兰藤科243
13.1.4 林仙科244
13.1.5 八角科245
13.1.6 木兰科247
13.1.7 单心木兰科248
13.1.8 番荔枝科249
13.1.9 腊梅科251
13.1.10 樟科252
13.1.11 三白草科253
13.1.12 胡椒科255
13.1.13 莼菜科256
13.1.14 睡莲科257
13.1.15 大花草科259
13.2 泽泻亚纲259
13.2.1 菖蒲科259
13.2.2 天南星科262
13.2.3 花蔺科263
13.2.4 泽泻科264
13.2.5 水鳖科266
13.2.6 眼子菜科267
13.3 百合亚纲269
13.3.1 露兜树科269
13.3.2 薯蓣科271
13.3.3 菝葜科272
13.3.4 百合科273
13.3.5 兰科275
13.3.6 鸢尾科276
13.3.7 芦荟科278
13.3.8 葱科279
13.3.9 石蒜亚科280
13.3.1 0龙舌兰科282
13.4 鸭跖草亚纲283
13.4.1 棕榈科284
13.4.2 鸭跖草科285
13.4.3 芭蕉科287
13.4.4 姜科288
13.4.5 美人蕉科290
13.4.6 灯心草科291
13.4.7 莎草科292
13.4.8 禾本科294
13.5 毛茛亚纲296
13.5.1 金鱼藻科296
13.5.2 芍药科298
13.5.3 小檗科299
13.5.4 毛茛科301
13.5.5 罂粟科302
13.6 金缕梅亚纲304
13.6.1 虎耳草科304
13.6.2 山毛榉科306
13.6.3 桦木科308
13.6.4 木麻黄科309
13.7 石竹亚纲311
13.7.1 仙人掌科311
13.7.2 藜科313
13.7.3 苋科314
13.7.4 石竹科316
13.7.5 蓼科317
13.8 蔷薇亚纲319
13.8.1 锦葵科320
13.8.2 扁担杆科322
13.8.3 龙脑香科323
13.8.4 蔷薇科324
13.8.5 榆科326
13.8.6 桑科328
13.8.7 荨麻科329
13.8.8 酢浆草科331
13.8.9 山柑科332
13.8.10 白花菜科334
13.8.11 十字花科335
13.8.12 芸香科337
13.8.13 楝科338
13.8.14 无患子科340
13.8.15 豆科341
13.8.16 桃金娘科346
13.8.17 堇菜科348
13.8.18 杨柳科349
13.8.19 葫芦科351
13.8.20 金丝桃科352
13.8.21 大戟科354
13.8.22 牻牛儿苗科356
13.9 菊亚纲357
13.9.1 绣球科358
13.9.2 花荵科360
13.9.3 报春花科361
13.9.4 伞形科363
13.9.5 菊科365
13.10唇形亚纲367
13.10.1 茄科367
13.10.2 旋花科369
13.10.3 紫草科370
13.10.4 茜草科372
13.10.5 夹竹桃科374
13.10.6 车前科376
13.10.7 玄参科377
13.10.8 马鞭草科379
13.10.9 紫葳科380
13.10.1 0爵床科381
13.10.1 1 唇形科383
第14章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网络资源386
14.1 BABEL数据库386
14.2 分类学鉴定的专家中心386
14.3 哈佛大学387
14.4 GRIN分类学主页387
14.5 国际植物名称检索387
14.6 属名索引388
14.7 植物属以上名称索引388
14.8 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388
14.9 命名法规388
14.10邱皇家植物园389
14.11 物种2000项目389
14.11.1 全球植物名录项目389
14.11.2 植物物种项目389
14.11.3 系统树数据库390
14.12 生物名称的索引390
14.13 密苏里植物园390
14.14 受保护和受威胁的植物391
14.15 经济植物学,人类植物学391
14.16 图像392
14.17 链接收集,资源向导392
14.18 软件393
14.19 维管植物科394
14.19.1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网站394
14.19.2 科名索引394
14.19.3 有花植物路径394
14.19.4 每周一属394
14.19.5 现用名称395
14.19.6 植物科名395
参考文献396
植物名称索引412
植物名词术语索引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