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调水系统的优化分析与案例剖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空调水系统的优化分析与案例剖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477356.jpg)
- 赵亚伟编著;马最良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7401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空调水系统-最优分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空调水系统的优化分析与案例剖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第2章 空调水系统及设备6
2.1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基础知识6
2.1.1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划分原则6
2.1.2 空调管网系统的形式8
2.1.3 空调冷热水系统设计10
2.1.4 管网阻抗特性曲线方程14
2.1.5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及补水16
2.1.6 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特殊问题24
2.2 水泵28
2.2.1 单台水泵的工作特性28
2.2.2 多台水泵并联工作特性35
2.2.3 多台水泵串联工作特性39
2.2.4 水泵参数的调节方法及特征40
2.2.5 水泵的选型原则及注意事项42
2.3 换热器44
2.3.1 换热器的动态特性44
2.3.2 换热器的静态特性45
2.3.3 换热器换热量的控制途径49
本章参考文献52
第3章 相关控制理论基础知识53
3.1 控制器的控制规律53
3.1.1 双位控制54
3.1.2 比例(P)控制58
3.1.3 比例积分(PI)控制61
3.1.4 比例微分(PD)控制64
3.1.5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68
3.1.6 离散比例积分微分控制70
3.1.7 数字PID改进算式71
3.2 单回路控制系统75
3.2.1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75
3.2.2 被控变量的选择78
3.2.3 广义对象各环节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79
3.2.4 操纵变量的选择84
3.3 调节阀84
3.3.1 二通调节阀的理想流量特性85
3.3.2 三通调节阀的理想流量特性86
3.3.3 调节阀的静态增益87
3.3.4 调节阀流量特性的选择87
3.3.5 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性89
3.3.6 提高调节阀最小阀权度的方法93
3.3.7 调节阀口径的选择计算94
3.4 复杂控制系统及应用95
3.4.1 串级控制系统95
3.4.2 前馈控制系统104
3.4.3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108
3.4.4 前馈—串级控制系统111
3.4.5 比值控制系统112
3.4.6 分程控制系统115
本章参考文献116
第4章 水泵变速调节控制方法与节能比较118
4.1 概述118
4.2 水泵变速调节控制法的定义121
4.3 影响水泵变速调节节能效果的因素123
4.4 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变速调节节能分析124
4.4.1 影响冷却水泵变速调节节能的两个条件124
4.4.2 冷却水系统变流量对冷机能耗的影响大于冷冻水系统125
4.4.3 冷却水泵变速调节的外部环境好于冷冻水泵126
4.4.4 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变速调节控制策略127
4.5 冷冻水泵变速调节节能效果分析136
4.5.1 “自然温降”控制法137
4.5.2 温差控制法140
4.5.3 末端阀位控制法145
4.5.4 压差控制法150
4.5.5 水泵变速调节节能效果分析155
4.5.6 压差控制法与温差控制法的关系170
4.5.7 通断控制末端流量时压差控制法和温差控制法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是相同的171
4.5.8 温差控制法与压差控制法的节能效果分析173
4.5.9 连续调节与通断控制末端流量时水泵能耗分析177
4.5.10 不同类型阀门控制末端流量时水泵变速调节对冷机能耗的影响182
4.5.11 水泵变速调节控制法的选用原则183
本章参考文献184
第5章 冷却水系统设计186
5.1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典型图示186
5.1.1 单元制186
5.1.2 干管制186
5.1.3 混合制188
5.1.4 冷却塔供冷系统188
5.2 冷却塔189
5.2.1 冷却塔的类型189
5.2.2 冷却塔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189
5.3 加强水质管理是系统节能的关键190
5.4 多台同型号冷却水泵同步变速调节运行时水泵工作点分析191
本章参考文献194
第6章 冷热水系统形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95
6.1 定流量一级泵系统195
6.1.1 定流量一级泵系统的优点197
6.1.2 定流量一级泵系统的缺点197
6.1.3 三通调节阀的正确选择198
6.1.4 定流量水系统输配形式的选择199
6.2 分阶段变流量定转速一级泵系统199
6.2.1 影响系统流量变化的因素200
6.2.2 部分台数冷机运行时蒸发器压降对管网系统流量变化的影响200
6.2.3 流量过大是冷冻水泵过载的直接原因203
6.2.4 冷冻水泵过流量有利于发挥冷机的超额冷量204
6.2.5 预防冷冻水泵过流量和电机过载的不合理技术措施205
6.2.6 分阶段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的缺点206
6.3 冷机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一级泵系统207
6.3.1 冷机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一极泵系统的工作原理207
6.3.2 冷机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的水力工况分析209
6.3.3 冷机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的缺点218
6.3.4 冷机—水泵组加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219
6.3.5 压差旁通调节阀选型时应注意的问题219
6.4 定流量一级泵/变流量二级泵系统221
6.4.1 冷机蒸发器不能变流量运行的原因221
6.4.2 定流量一级泵/变流量二级泵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222
6.4.3 定流量一级泵/变流量二级泵系统的优点224
6.4.4 定流量一级泵/变流量二级泵系统的水力工况分析225
6.4.5 一、二次侧之间的水量和二级泵供水量与末端需求量的不平衡对水泵节能的影响226
6.4.6 二次侧低温差综合症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228
6.4.7 多台同型号二级泵并联变速调节方案和控制方式对系统节能的影响231
6.4.8 多台同型号二级泵工频运行水泵台数控制方案245
6.4.9 一级泵旁通利用工频二级泵实现冷源侧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247
6.4.10 定流量一级泵/变流量二级泵系统的缺点249
6.5 冷机变流量一级泵系统250
6.5.1 冷机变流量不会对冷机能耗造成太大影响250
6.5.2 冷机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的组成及控制原理251
6.5.3 冷机变流量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253
6.5.4 多台同型号冷冻水泵同步变速调节运行时水泵工作点分析255
6.5.5 冷机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的优点257
6.5.6 冷机变流量一级泵系统的适用性258
6.5.7 变流量冷机的两个重要参数258
6.5.8 变流量冷机的选用原则261
6.5.9 冷机时序控制262
6.5.10 多台不同类型或不同型号并联冷机与多台同型号并联冷冻水泵串联运行时水泵变速调节存在的问题264
6.5.11 在异程式与同程式系统中末端支路流量变化的比较268
本章参考文献276
第7章 冷机(锅炉或换热器)—水泵组与冷热水系统之间的优化组合方案277
7.1 冷机(锅炉或换热器)和冷热水泵“串并联”运行存在的问题277
7.1.1 冷热源及附属设备与冷热水系统之间联合优化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277
7.1.2 影响冷热源及附属设备与冷热水系统之间优化组合设计方案的主要因素279
7.1.3 冷热源设备与冷热水泵“串并联”运行时存在的问题280
7.2 冷热源及冷热水系统的全面调节与控制特点以及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291
7.2.1 全面调节与控制特点291
7.2.2 控制中存在的问题293
7.3 整栋建筑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机一泵制运行时水泵变速调节的特点304
7.4 整栋建筑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机多泵制运行时水泵变速调节的特点306
7.5 冷机(锅炉或换热器)—水泵组与水系统之间的优化组合方案307
7.6 空调冷热水系统形式选用原则313
7.7 冷机和水泵选型偏大的处理方案316
7.7.1 冷机和水泵选型偏大的主要原因316
7.7.2 冷机选型偏大情况分析317
7.7.3 水泵选型偏大情况分析321
本章参考文献324
第8章 某大厦冷热源及附属设备与空调水系统之间优化设计剖析325
8.1 空调系统形式选择与水系统划分方法325
8.2 冷机和冷冻水泵选型原则328
8.3 冷机和冷冻水泵的投资额和用电量比较330
8.4 电磁阀通断控制的风机盘管水系统整体水力特性介绍336
8.5 冷机出水温度调控策略337
8.5.1 分阶段变流量系统冷冻水温度调控策略340
8.5.2 变流量系统冷冻水温度调控策略341
8.6 小、中、大冷机—水泵组与小、中、大冷冻水系统之间的调控方案344
8.6.1 冷负荷率在3.7 5%~12.5 %范围内变化345
8.6.2 冷负荷率在12.5 %~22.5 %范围内变化349
8.6.3 冷负荷率在22.5 %~35%范围内变化349
8.6.4 冷负荷率在35%~65%范围内变化350
8.6.5 冷负荷率在65%~77.5 %范围内变化355
8.6.6 冷负荷率在77.5 %~87.5 %范围内变化356
8.6.7 冷负荷率在87.5 %~100%范围内变化356
8.7 空调冷却水系统设计剖析357
8.7.1 冷却水系统形式以及冷却塔和冷却水泵选择357
8.7.2 冷机、冷却水泵和冷却塔之间的调控方案360
8.8 冷却塔供冷技术的应用364
8.9 热源系统设计365
8.9.1 热水系统与室外热源的连接与控制365
8.9.2 热水泵与冷冻水泵的合用366
8.10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定压与补水367
8.11 冷热水系统的全面水力平衡368
8.11.1 水力稳定性好坏是决定管网系统全面水力平衡的前提和基础369
8.11.2 水力平衡的概念和分类376
8.11.3 要进行全面水力平衡的原因377
8.11.4 水力失调的危害378
8.11.5 各种水力平衡阀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特点379
8.11.6 各种水力平衡阀与电动调节阀的组合特性381
8.11.7 在单体建筑内的空调水系统中一般不需要设置压差控制阀384
8.11.8 调节阀控制末端流量时需要水力平衡的必要性384
8.11.9 PID参数的准确整定是实现调节阀调节性能的重要保证386
8.11.10 串级调节控制是解决系统热力失调的有效方法386
8.12 某大厦冷热水系统全面水力平衡设计387
8.12.1 地下层和地上一~三层管网系统静态水力平衡情况388
8.12.2 调节阀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388
8.12.3 四~十九层管网系统静态水力平衡情况390
8.12.4 在风机盘管支路没有使用定流量阀或压差控制阀的原因392
8.12.5 空调水系统设计中没有使用各种平衡阀的原因392
8.13 每组冷机—水泵组与各水系统之间优化组合方案的主要优点395
8.13.1 冷机—水泵组与各水系统之间组合形式多,冷机部分负荷率高396
8.13.2 冷机水泵组选型方法简单397
8.13.3 有利于提高冷热源及附属设备整体技术经济指标399
8.13.4 有利于水泵节能运行,提高系统的调节品质402
8.13.5 消除了系统运行中存在的“空载水流”402
8.13.6 用电流比作为冷机启停切换点既简单、经济又安全可靠403
8.13.7 控制逻辑简单,系统运行安全可靠408
8.13.8 优化冷机出水温度,提高冷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409
8.13.9 有利于过渡季利用冷机的超额冷量410
8.13.10 冷热源及附属设备和控制系统调试简单411
8.13.11 静态水力平衡方便412
8.13.12 水系统之间水力平衡调试简单413
8.13.13 冷热量分配灵活415
8.13.14 不同形式的空调水系统可组合使用415
8.13.15 水泵变速调节采用“自然温降”控制,节能效果好416
8.13.16 压差控制法控制效果好416
8.13.17 不同冷机蒸发器压降之间不存在节流损失417
8.13.18 不存在水泵并联运行时的关联损失417
8.13.19 冷热源及附属设备全年能耗统计分析简单417
8.13.20 各空调水系统并联运行时相互之间干扰小418
8.14 每组冷机—水泵组与各水系统之间优化组合方案的主要缺点418
8.14.1 冷机和水泵总体备用性较差418
8.14.2 水泵备用会增加初投资419
8.14.3 无法做到每台冷机—水泵组运行时间均等419
8.14.4 不利于把冷机选型偏大降到最小值420
8.15 优化组合方案的适应性420
8.16 优化组合方案的应用前景423
本章参考文献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