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茶道·茶经 线装经典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茶道·茶经 线装经典
  •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15691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茶文化-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茶道·茶经 线装经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话其史12

第一节 茶的起源12

传说与记事12

古时传说12

古书记事13

解“茶”字寻茶树13

“茶”字由来13

茶树的起源15

第二节 茶的发展16

茶之为饮始自西汉16

先秦说16

三国说17

西汉说17

茶风渐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17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19

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20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22

第三节 茶的传播23

国内路线23

始于巴蜀23

顺江而下23

继续东移24

行至江南24

由东转南24

国外路线25

茶在亚洲的传播25

茶在欧洲的传播27

茶在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传播28

千年的茶马古道29

茶马古道的起源29

茶马政策的发展及废止29

变迁的茶马古道,不变的民族精神30

第二章 赏其艺32

第一节 茶叶艺术32

茶叶的演变32

自然形态的鲜叶32

从散茶到饼茶33

从饼茶到蒸青散茶33

从蒸青散茶到炒青绿茶34

基本茶类34

碧绿青翠的绿茶34

艳如琥珀的红茶35

色橙味浓的黄茶36

毫色如雪的白茶37

浓清相宜的乌龙茶37

愈久愈醇的黑茶38

种类繁多的再加工茶38

茶叶产区40

江北茶区40

江南茶区41

西南茶区41

华南茶区41

台湾省茶区42

世界其他茶区43

茶叶的选购45

观察法46

辨别法47

其他注意事项48

茶叶的贮存50

第二节 茶具艺术52

茶具的演变52

简单朴素的唐前茶具52

完备配套的唐代茶具53

富丽典雅的宋代茶具54

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55

创新定型的明代茶具56

异彩纷呈的清代茶具57

精良多样的现代茶具58

茶具的种类58

竹木茶具58

金属茶具59

陶器茶具59

漆器茶具60

瓷器茶具60

搪瓷茶具61

玻璃茶具61

茶艺泡茶用具62

冲茶器62

附属茶器64

煮水器66

辅助用品66

茶具的选购66

茶、器总相宜67

主茶具的选择68

茶具的保养71

第三节 水的艺术72

择“真水”72

水质需“清”72

水性应“轻”72

水品在“活”73

水味要“甘”73

天下名泉74

天下第一泉之争74

各地名泉79

第四节 泡茶艺术83

烹茶方法的演变83

源于西汉、盛于初唐的煮茶法83

流行于中、晚唐的煎茶法84

盛行于两宋的点茶法85

流传于世的泡茶法86

泡茶方法86

泡茶的一般程序86

茶与水的用量88

泡茶水温的掌握89

泡茶时间的掌握90

泡茶次数的掌握91

第五节 品茗艺术92

五品92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93

三看93

三闻93

三品94

三回味94

第六节 各类茶的茶艺程序95

绿茶茶艺程序95

祁门工夫红茶茶艺程序96

铁观音茶艺程序97

普洱茶茶艺程序99

茉莉花茶茶艺程序100

第三章 享其用102

第一节 茶饮强身健体102

茶饮功效102

生理功效102

心理功效106

茶饮四季107

春饮花茶解困107

夏饮绿茶消暑110

秋饮青茶除燥117

冬饮红茶御寒120

茶饮禁忌123

不宜饮茶的人123

不宜饮的八种茶125

不宜泡茶的水125

第二节 茶药医治百病126

茶为万病之药126

茶的本草理论127

对症茶药方129

调节神经类129

心血管病类129

妇科疾病类131

强筋健骨类134

呼吸系统类137

泌尿系统类139

皮肤系统类140

五官系统类146

茶药注意事项148

选用禁忌148

使用禁忌149

第三节 茶餐唇齿留香150

茶餐历史150

茶餐分类150

茶餐的特点151

讲求精巧,口感清淡151

营养丰富,有益健康151

餐饮文化,融为一体152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152

共享美味152

养生茶粥152

茶香入菜153

以茶煲汤157

茶制点心157

简易茶餐158

茶餐注意事项159

茶叶的选择159

茶与餐的搭配159

如何调味160

茶餐禁忌160

第四节 残茶物尽其用161

消除异味161

清洁去污161

吸尘除潮161

其他妙用162

第四章 悟其道164

第一节 中国茶道164

茶道概述164

中国茶道流派166

贵族茶道166

雅士茶道167

禅宗茶道168

世俗茶道169

中国茶道四谛171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171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172

怡——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173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174

中国茶道与传统文化175

中庸仁礼——茶道与儒家175

禅茶一味——茶道与佛教179

天人合一——茶道与道教184

中国茶道派生188

茶宴189

斗茶190

茶馆192

第二节 日本茶道194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194

奈良、平安时代194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195

江户时代198

现代时期199

日本茶道四谛200

和——和谐和悦200

敬——心佛平等201

清——物我合一201

寂——本来无一物202

日本茶室202

日本茶具205

日本茶道礼仪206

第三节 韩国茶道208

韩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208

新罗时期208

高丽时期210

朝鲜时期212

现当代时期213

韩国的茶道精神213

和静——韩国茶道的源头214

清虚——韩国茶道的传承214

中正——韩国茶道的精髓215

韩国茶礼215

古代茶礼216

现代茶礼218

第四节 中日韩茶道比较220

茶道总体的比较220

儒、释、道对茶道影响的比较221

茶道精神的比较222

第五章 览其情224

第一节 历代茶书224

唐代茶书224

宋代茶书225

元明茶书226

清代茶书228

第二节 茶人诗、词、画230

茶诗230

茶词234

茶画237

第三节 歌、舞、戏中茶239

茶歌239

茶舞240

茶戏241

第四节 茶俗物语244

民族茶俗244

维吾尔族香茶244

藏族酥油茶245

蒙古族咸奶茶247

土家族擂茶248

回族刮碗子茶249

侗族打油茶250

傣族竹筒香茶251

白族三道茶253

地方茶俗254

古镇周庄的阿婆茶254

安徽泾县琴鱼茶255

北京大碗茶256

成都茶馆257

广东的早茶259

台湾泡沫茶260

潮汕工夫茶261

安溪乌龙茶俗264

异域茶俗266

英国茶情调266

美国茶发明269

俄罗斯茶炊与茶270

法国茶正香271

阿根廷马黛茶272

舔饮印度茶273

土耳其叹茶成风274

《茶经》276

卷上 一之源276

卷上 二之具279

卷上 三之造282

卷中 四之器284

卷下 五之煮292

卷下 六之饮296

卷下 七之事299

卷下 八之出312

卷下 九之略318

卷下 十之图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