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传世医书 第34册 综合类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传世医书 第34册 综合类7
  • 何清湖,周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开明出版社
  • ISBN:751312461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003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10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传世医书 第34册 综合类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1

风门1

明风篇1

伤风1

中风3

附方4

喑痱15

瘟疫门16

明疫篇16

治瘟病活套17

头面肿(俗名鸬鹚瘟、虾蟆瘟)18

又神术汤六气加减例19

火热门20

明火篇20

外内君相篇21

病机篇25

论热在血气之分26

论五脏有邪身热各异26

论表里热27

论杂病发热恶寒与伤寒不同28

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论30

第二卷35

暑门35

明暑篇35

注夏40

解?(音亦)44

湿门45

明湿篇45

燥门50

明燥篇50

燥本风热论51

论结燥病本不同51

寒门55

明寒篇55

中寒(杂症附)55

王海藏治三焦寒用药大例59

寒中61

背寒62

身前寒62

恶寒62

第三卷64

头痛门64

头痛64

头重65

头风66

雷头风(俗名,非古也)70

大头病72

面门74

升麻汤辨75

颊车病77

目门77

外障80

内障81

鼻门84

鼻瘜肉85

鼻鼽鼻渊86

耳门88

耳聋耳鸣88

耳肿痛90

口门91

唇96

舌门96

齿门97

咽喉门98

喉痹99

梅核气101

第四卷102

腹痛门(附:水鸣、小腹痛)102

腹痛102

腹中水鸣103

小腹痛104

胁痛门105

胁痛105

心痛门107

心痛107

胸满胸痛胸痹111

虫痛113

呕吐哕门115

呕吐哕115

呕吐膈气总论116

胃风121

恶心121

呕苦水122

呕沫122

呕脓122

呕长虫122

伤酒呕吐123

呕吐清水123

噎膈124

腰痛门131

腰痛131

第五卷137

水肿门137

水胀通论137

水肿(出《素问》水热穴论)138

论水气证治大法140

论生死脉法142

《脉经》叙诸水形症(原出《金匮要略》)142

仲景治水大法144

胀满门(一名臌胀)155

臌胀说157

附杂方165

虫蛊166

痞气门168

第六卷175

吐酸门175

论吐酸属热175

论杂病吐酸与病机外邪不同175

辩《素问》、东垣论酸不同176

停饮门176

痰饮门(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179

怔忡惊悸门193

心澹澹动195

怒195

善太息196

恐197

善悲198

妊娠善悲198

第七卷199

咳嗽门199

脏腑皆有咳199

脉治200

咳证死脉200

论咳与嗽本一证200

论嗽分六气无热无寒201

论湿痰生嗽201

干咳嗽203

治咳嗽疏表之剂203

治暑嗽之剂204

治燥嗽之剂205

治火嗽之剂206

治寒痰嗽剂208

治气嗽之剂209

滋阴之剂210

脏腑咳剂211

食积痰嗽212

食饱咳嗽213

醋呛咳嗽213

酒热伤肺咳嗽213

痰嗽214

肺胀215

干咳嗽216

咳嗽喉中作声216

暴嗽失音217

久嗽219

收敛之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220

杂方221

妊娠咳嗽223

喘门224

开提之剂231

开阖之剂231

杂方231

气短 气促 少气234

喘与短气辨235

产后喘236

哮门237

肺痿门(《金匮要略》、《千金方》、《脉经》论同)239

肺痈门241

第八卷246

疟门246

王节斋治疟活套252

疟母253

疟胀254

产后疟254

彭用光治疟活套255

泄泻门255

泄痢263

泄痢辨266

痢门(已前诸公皆释名滞下,经书又云肠澼)267

滞下亦有挟虚挟寒268

里急后重有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之异269

发热270

令气及时疫痢270

身重270

腹痛270

白脓271

赤脓272

治赤白痢272

纯鲜血273

附禁方275

紫黑血277

脏毒下血277

豆汁278

泄痢作呕278

噤口痢278

下痢吃逆(俗名发呃)279

下痢大孔痛280

痢疾脱肛280

虚坐努圊281

痢而小便少281

糟粕不实281

久痢滑泄不固(有寒、有热、有虚)281

休息痢284

虫痢285

疟痢285

丹溪治痢活套285

禁方286

不治症及危症286

王节斋治例286

胎前痢疾288

产后痢289

第九卷291

气门291

九气见症291

脉法293

血门296

诸见血症总论296

呕吐血298

咳血(咳嗽有声,而痰内有血者是也;或咳出纯是血痰)304

咯血 唾血 痰涎血307

鼻衄310

产后鼻衄312

齿衄(又名牙宣)313

附方313

舌衄314

肌衄(一名血汗)314

小便血(尿血不痛,痛者乃血淋也,当与淋门参治)315

附方315

下血318

杂方326

九窍出血(耳、目、口、鼻、大小便皆出血者是也)327

中蛊下血328

金疮出血329

第十卷330

虚怯虚损痨瘵门330

总论330

辨《明医杂著》忌用参芪论(出《石山医案》)335

虚损治法338

论精气夺则虚340

论形气不足有余用补泻法341

痨瘵341

葛可久先生痨症《十药神书》内摘书七方352

传尸痨358

方外还丹360

第十一卷371

郁证门371

痿证门373

痿(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373

论治痿独取阳明之旨376

脚气门380

脚气380

脚气冲心为厥逆389

白浊门391

梦遗门(附:精滑不禁)393

汗门(附:头汗、无汗、手足汗)396

附杂方398

头汗399

手足汗399

无汗400

消瘅门(启玄子注:瘅为消热病也)400

东垣六经渴治例403

口燥咽干(此寻常口干者,非前消渴症也)408

第十二卷409

痹门409

论四时受痹源流 刺痹穴法411

引《灵枢》、《素问》论痹411

行痹治剂(即走注疼痛)413

痛痹(丹溪编为痛风门,今改之以复旧,从经旨也。)416

肩背痛(附:臂痛)423

著痹治剂(麻木同)425

鹤膝风431

挛432

虚挛434

一身尽痛434

产后身痛435

第十三卷437

内伤门437

伤饮 伤食437

伤酒438

伤食440

不能食448

积聚门449

论妇人肠覃石瘕449

积聚论450

治积要法462

第十四卷466

癫狂痫门466

明癫症466

明狂症468

明痫症469

颤振门478

瘈疭门479

痓门(附:劳风)481

痓痉辩486

劳风(即痓之类)486

不得卧多卧门488

不得卧488

多卧490

烦躁门491

健忘门494

第十五卷496

秘结门496

大小便不通501

小便不通门503

杂方507

癃门508

淋闭余论517

遗溺门517

小便不禁519

溺赤523

闭癃遗溺不禁辨523

脱肛门(附:截肠病)524

前阴诸疾门527

阴缩阴纵527

阴痿 阴汗 阴冷 阴臭528

阴肿阴痛 阴吹530

?风(俗名肾脏风)531

疝气门531

第十六卷545

霍乱门545

霍乱545

转筋550

中恶客忤门551

咳逆门552

噫门(欲作嗳气)554

下气门555

下气555

漏气走哺555

嘈杂门555

脉法556

眩晕门556

喑门560

舌喑 喉喑560

胎前产后喑563

疸门564

厥证门567

论吐法571

第十七卷573

伤寒门573

热论573

仲景伤寒例574

陶节庵辩仲景《伤寒论》576

伤寒至捷法579

十劝歌(彭用光)580

治伤寒看证法则(陶节庵)581

辨表里中三证(王好古)583

辨阴阳二证(王好古)583

太阳六传(王好古)583

太阳证584

太阳头痛584

治太阳则不可越经(王好古)584

问桂枝汤发汗585

太阳禁忌不可犯585

太阳证亦有当汗不当汗者586

当汗而不汗生黄586

当汗而发汗过多成痓586

不当汗而汗成蓄血586

血证见血自愈586

知可解586

知不可解587

脉知可解不可解587

易老九味羌活汤解利法587

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588

太阳一下有八变588

里传表588

三阳三阴辨证用药治法(彭用光)588

伤寒表证分别治法以便四时取用589

伤寒里证治法宜次第589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王好古)590

伤寒误下变有轻重591

辨内外伤591

狂言谵语郑声辩592

阳明证不可犯禁忌592

汗多亡阳592

下多亡阴592

伤寒五脏受病脉证相克诀593

第十八卷594

痰证594

伤食594

虚烦594

脚气594

论伤寒用药法则595

阴经用药格法595

治伤寒看证大略595

《一提金》脉要596

《截江纲》论脉596

《伤寒撮要》论脉596

六经图及《伤寒撮要》、《一提金》六经正治捷法596

煎药法602

劫病法603

制药法605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捶法608

小柴胡汤证注释609

第十九卷621

药误伤人621

病人应死证621

望色621

闻声622

问因624

切生死形状六经六绝脉624

伤寒不可发汗625

伤寒发汗不出熏法625

伤寒汗出不住止法625

伤寒可吐626

伤寒不可吐626

伤寒吐不出探法626

伤寒吐不住止法626

伤寒不可下626

伤寒小便不通熏法626

伤寒胸隔不宽熨法627

妊娠伤寒护胎法627

到伤寒病家不染病法627

用药寒温合宜论627

妊娠伤寒禁忌药628

蒸脐法628

熨脐法628

中寒629

伤寒合病629

阴毒伤寒629

夹阴伤寒629

寒疫630

大头伤寒630

食积631

中湿类伤寒631

痰证类伤寒631

内伤瘀血证发热状类伤寒631

漱水不欲咽632

昼夜偏剧632

心下满632

遗尿633

大便自利633

惊惕633

呃逆633

谵语634

郑声634

喑哑不言634

阴证似阳634

冷结635

蛔厥635

郁冒不仁635

肉瞤筋惕636

肉苛636

百合636

瘈疭636

循衣摸床637

舌卷囊缩637

瘥后发肿637

瘥后遗毒637

瘥后发碗头疮637

瘥后劳复638

瘥后女劳复638

瘥后阴阳易638

瘥后虚弱638

瘥后昏沉639

瘥后饮酒复剧639

妊娠伤寒639

产后伤寒639

不可水640

再三汗下热不退640

四肢冷(附:四肢沉重、四肢不收)641

结阳642

结阴642

太阳传经用药642

内伤似外感始为热中病643

内伤似外感末传寒中病643

内伤似外感阳明中热病644

内伤似外感温热病644

内伤似伤寒644

房室伤风645

房室伤寒645

疮疡发热类伤寒646

赤膈伤寒646

黄耳伤寒647

解?类伤寒647

砂病类伤寒648

摇头648

身痒648

未交接而作易病治649

人迎气口脉649

冲阳脉649

太溪脉649

结脉650

促脉650

代脉650

第二十卷655

妇人门655

薛氏校注合宜禁忌凡例655

调经门657

经水或紫或黑论658

经水当止不止664

居经664

月经不通(出《妇人良方》)664

崩671

赤白带下676

寡妇师尼寒热如疟683

梦与鬼交685

热入血室686

心胸嘈杂687

痃癖疝瘕688

脬转小便不利690

小便数691

遗尿失禁(附:小便出屎,此名交肠病也)692

第二十一卷694

小便出血694

阴肿695

阴痒695

阴挺下脱696

阴疮697

交接辄血出痛698

胎前恶阻及痰逆不食698

胎动不安700

胎漏下血(附:卒然下血,下如豆汁)702

胎气上逼(子悬也)705

妊娠心腹痛706

妊娠腰背痛707

妊娠小腹痛708

妊娠心腹胀满708

妊娠数堕胎709

胎不长710

堕胎后血下不止711

未足月欲产712

过期不产713

妊娠咳嗽713

妊娠吐血衄血714

子烦715

第二十二卷717

妊娠烦躁口干717

妊娠风痉子痫717

妊娠瘈疭718

妊鬼胎719

妊娠不语(此名曰喑)720

妊娠伤寒热病防损胎720

妊娠伤寒721

妊娠时行病722

过时热病723

热病胎死腹中724

妊娠疟疾724

妊娠泄泻725

妊娠下痢黄水726

妊娠大小便不通726

妊娠小便不通(名曰转脬)727

子淋728

妊娠遗尿729

妊娠尿血729

妊娠胎水肿满730

腹内钟鸣731

孕痈732

脏躁悲伤732

妊娠十月宜服滑胎汤药733

十一产论734

催生736

交骨不开 产门不闭737

产难方论738

下死胎方738

产难生死脉诀739

胞衣不出739

产后血晕740

产后颠狂741

产后狂言谵语742

产后不语742

第二十三卷744

产后乍见鬼神744

产后心神惊悸744

产后中风恍惚745

产后极虚生风745

产后虚汗不止746

汗多变痉748

产后口噤腰背反张748

产后中风749

产后四肢筋挛749

产后遍身疼痛750

产后腰痛750

产后腹痛儿枕痛751

产后寒疝腹痛752

产后两胁胀痛753

产后血瘕753

产后发热753

产后虚烦发热754

产后血渴755

产后乍寒乍热755

产后疟疾756

呕吐腹胀及呕逆不食757

产后喉中气急喘促759

产后口鼻黑鼻衄759

产后月水不通760

产后四肢浮肿760

产后腹痛泻利761

产后赤白痢761

产后大便秘涩762

产后大小便不通763

产后遗粪763

产后诸淋764

小便不禁764

产后小便出血765

产后阴脱玉门不闭765

产后乳少或止766

妇人茧唇766

第二十四卷769

耳769

杂方771

结核方论772

赤白游风775

妇人?痃(一名便痈,一名便毒,俗名?子。)775

鹤膝风777

妇人足跟疮肿778

肺痈778

肠痈780

乳痈 乳岩781

第二十五卷783

小儿门783

初诞门783

噤风 撮口 脐风(三症一种病也)785

脐突光肿 脐汁不干(附:肠痈)789

鹅口白屑790

鼻风伤囟790

潮热791

风热792

看小儿外症形色声音脉息793

诊脉歌793

看颅囟要略794

伤乳795

入门看症歌795

变蒸795

明惊风篇796

急惊风796

慢惊802

夜啼 客忤 躽啼806

丹毒 赤游风肿807

口疮809

重舌 木舌 弄舌 肿腭 肿龈809

语迟810

断乳法811

行迟811

项软811

滞颐812

第二十六卷813

脱肛门813

哮喘门814

哮喘辨814

明治哮815

明治喘815

咳嗽门818

吐泻门819

癖门823

淋门825

遗尿门(尿床附)826

外肾光肿门827

痢门828

噤口痢831

疟门832

吃泥门834

吃生米门834

耳门835

龟胸龟背门837

虫门837

疳门839

痫门846

第二十七卷上849

《痘疹心印》小引849

原痘849

痘不宜毒物酵发851

戒用天灵盖852

肾无痘辩852

首尾不可汗下辩853

审证853

总验部位854

夹斑856

夹疹(疹即麻也)857

夹沙857

夹疥疮857

干枯黑陷紫陷858

白陷灰陷858

内溃858

痒塌859

目睛露白859

声哑860

水呛860

惊搐(附:癫痫)860

烦躁861

发渴861

嗳气862

不食862

汗多862

诸失血863

阴囊发肿863

痘后浮肿863

验动静863

发热有数种865

初发热三朝证治活法866

痘宜依期施治治贵通变868

血热痘症禁忌873

见标三日证治活法874

贼痘877

起壮三日证治活法877

灌脓三朝证治活法880

收靥三朝证治活法882

落痂症及靥后余症884

第二十七卷下886

原痘发五藏之故886

苕上陈氏家传顺逆二十四痘形887

琐言十五种怪痘状象治法890

第二十八卷893

异痘须知893

妇女痘897

原疹923

麻疹轻重不治三症要诀927

水痘症927

第二十九卷931

外科门小引931

疮科总论931

五发痈疽论932

华佗痈疽疮肿论933

背疽其源有五934

治痈疽用药大纲934

痈疽用香药调治论935

五发痈疽通治方935

疔疮(多生四肢,发黄,疱中或紫黑,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也)。951

反花疮(疮有胬肉凸出者是也)955

杂疮955

妇人阴疮960

癣962

臁疮963

第三十卷966

便毒 疳疮 杨梅疮966

金疮970

杖疮971

冻疮972

犬咬972

疯犬咬973

箭伤974

蛇伤975

人咬伤975

瘰疬门(附:马刀、瘿、瘤、结核)975

肠痈门(附:胃脘痈)983

痔漏门985

汤火门994

颠扑损伤门995

杂方999

疠风1001

《赤水玄珠》跋10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