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6581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展示”的含义3
一、究竟是“展览”还是“展示”3
二、阐释性展览5
三、遗产阐释5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6
一、非遗展示的概念6
二、非遗展示空间的内涵7
三、非遗展示空间的外延8
第三节 是否真的需要非遗展示空间17
一、展示传播的价值论述17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关条款18
三、《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给予的解释19
四、《非遗法》和省级《非遗保护条例》21
五、设施建设经费投入22
六、主管部门政策导向23
七、社会舆论关注程度24
八、必要的可行性评估27
第四节 非遗展示内容的拆解分析2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分类29
二、实际分区和展线设置的依据参考32
第五节 非遗展示涉及的专业与工种32
一、框架塑造的手段32
二、涉及专业与工种的结构图33
第二章 非遗展示机构与博物馆35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更新及其灵活性指向37
第二节 博物馆是否是以实物收藏为主的展示空间38
第三节 非遗展示与博物馆历史39
一、圣地范式与实物收藏功能40
二、公共博物馆,内容与观众群的开放40
三、生态博物馆,形式与空间的开放41
第四节 如果是非遗博物馆,应期待哪些功能42
一、非遗存在价值的直观呈现42
二、非遗保护的趋向性作用42
三、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重塑43
第五节 矛盾在哪里44
一、象征性传播作用与现实存在的物质性之间的矛盾44
二、民族历史证物与象征物在传播需求与功能上的差异45
第六节 非遗展示空间的溯源形态45
一、民俗博物馆48
二、人类学博物馆48
三、遗产阐释中心49
第七节 博物馆建构思想对本书结构的启发51
第三章 实体展示空间的几种模式53
第一节 国内非遗展示现状概述55
一、静态展陈方式55
二、展线设计依据56
三、动态展示方式56
第二节 有没有“模式”57
第三节 以历史建筑、文保单位为载体57
一、北京民俗博物馆58
二、苏州民俗博物馆60
三、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61
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62
五、福建省非遗博览苑63
六、香港三栋屋博物馆63
第四节 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63
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64
二、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65
第五节 以仿古街区、村镇、公园等旅游景区为载体66
第六节 行业博物馆与单项博物馆69
一、中国伞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70
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78
第四章 生态博物馆81
第一节 生态博物馆对非遗展示的启发83
一、生态博物馆强调在原生地保护与展示文化遗产85
二、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人的自主管理权85
三、生态博物馆与现代体验馆的差异89
第二节 悖论部分89
一、遗产的反博物馆化89
二、有形遗产的流失与无形遗产的干预91
第五章 非遗展示的基本理念93
第一节 隔断关联的忧虑95
第二节 文化尊重的体现97
第三节 活态传承的响应99
一、传习与展示合二为一的利弊99
二、匠人精神在展示中如何阐释102
第四节 接近性——生活化104
第五节 地域性——风格化106
第六节 亲缘性——情感化107
第七节 保存功能的库区108
第八节 通俗原则的遵循110
第六章 非遗展示的主要方式113
第一节 现场展演的利弊116
第二节 商业售卖的尺度118
第三节 展示场景的还原121
第四节 非遗手法展示非遗123
一、案例:梁祝传说123
二、案例:360°全景展示老北京的精气神儿125
第五节 可视化到媒体叙事125
一、视觉刺激125
二、影像叙事126
三、媒体文件128
第六节 选项与多感官体验129
一、信息媒介交互体验129
二、实体进程亲身体验130
三、虚拟+现实场景体验132
第七章 实体展品收集135
第一节 物质遗存——非遗溯源的重要依据137
第二节 在非遗展示中可能需要的实体展品139
第三节 试拟征集清单142
一、工艺技艺类142
二、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143
三、节日仪式类143
第四节 悖论部分:实物收集是抢救还是破坏144
第八章 非遗数字资源的生成与共享147
第一节 非遗数字资源与实体保护的关系149
第二节 非遗的基础性数字化记录152
一、非遗数字化记录的利弊153
二、非遗数字化记录的策略157
第三节 非遗数字资源的保护161
一、静止图像采录标准163
二、音频采录标准165
三、视频采录标准166
第四节 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166
一、开放的姿态166
二、虚拟的资源167
三、分享的时代167
第五节 悖论部分168
一、“互联网+”非遗可能的不适性168
二、“大数据”反而凸显图书文献的价值169
第九章 实体空间中的数字化展示方式171
第一节 数字化展示的优势在哪里173
一、遵循非遗活态保护规律173
二、体现现代展陈设计趋势173
三、适应当代信息传播模式174
四、实现保存文化记忆功能174
第二节 非遗所属门类不同,数字化展示方式各异175
一、工艺技艺类175
二、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177
三、节日仪式类177
第三节 虚拟现实体验178
第四节 增强现实体验180
第五节 定位服务延展182
第六节 自然用户界面184
第七节 案例部分186
一、河南宝丰“马街书会”186
二、哈尼卡乐园187
第十章 后博物馆时代:非遗展示的多元可能性189
第一节 “后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的想象191
第二节 非遗“后博物馆”的多元可能性194
一、大众194
二、选择195
三、参与199
四、感官199
五、喧闹201
六、娱乐201
第三节 “Project”而不是“Museum”202
第十一章 纪念品售卖与衍生品开发203
第一节 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纪念品售卖205
一、设计制作环节206
二、包装售卖环节207
第二节 从创意产业到博物馆衍生品开发210
一、地区性整体文创211
二、和衍生产品开发的结合面探讨214
第十二章 传播:从实体空间到网络环境217
第一节 非遗展示空间与自带移动设备219
一、摄录分享220
二、即时社交221
三、定制路线221
四、资源下载221
五、在线学习222
六、链接服务222
七、资源的新媒体传播形态223
第二节 互联入口224
一、社交媒体224
二、移动应用224
三、物联网225
第三节 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226
一、数字地图228
二、虚拟展厅233
三、综合平台233
第四节 资源获取与开放240
一、内容获取的众包模式240
二、资源开放与电子出版241
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243
第五节 悖论部分247
第十三章 传播:链接键与外环境249
第一节 非遗的双螺旋结构与“传播”251
一、“链接键”的促发与延伸252
二、“外环境”的培植与导向253
第二节 传播方式与典型案例254
一、教育与传播255
二、大众媒介传播257
三、商业与传播259
四、学术研究与传播260
第三节 非遗数字传播如何破题261
一、基于网络的普及性传播261
二、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262
三、基于数字化的挖掘应用265
第十四章 汉族地区非遗展示空间267
第一节 汉族地区非遗展示的共性与个性269
一、人物元素——地方名人269
二、地理元素——山川、河流270
三、特产元素270
四、方言元素271
第二节 以平顶山为研究样本271
第三节 分区与主线271
一、分区——最实用的“三分法”271
二、主线设计引入个性元素272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272
一、序厅273
二、民俗空间——节庆与礼俗273
三、视听空间——风雅与游艺274
四、技艺空间——赏玩与日用275
五、Work-Shop手工作坊276
六、非遗产品集市276
第十五章 多民族地区非遗展示空间277
第一节 以湘西为研究样本279
第二节 如何阐释文化主体及遗产内容284
一、土家族文化历史演进脉络284
二、人类学视角:土家族母系社会的遗存285
三、土家族文化尊重的内涵285
四、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同285
第三节 主题与主线285
一、是否突出民族性285
二、叙事如何差异化286
三、找到吻合的主题287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287
一、“图案之美”——审美意象展示287
二、“换衣间”——体验空间门户288
三、“湘西之声”——口头传统体验288
四、盛情·苗家风——苗族体验空间288
五、盛宴·土家年——土家族体验空间290
六、盛世·大舞台——综合体验空间291
七、守护·在行动——保护倡议空间292
第十六章 结论293
参考文献297
附录306
附录A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全文306
附录B 国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关摘录314
附录C 本书涉及的部分国内外相关机构328
后记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