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的评价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的评价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542749.jpg)
- 林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647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中国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的评价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一)新常态下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需要及时总结与评价1
(二)进一步推动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创新驱动2
(三)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发展创新是保障中国摆脱世界经济低迷影响的不可忽视的坚实基础3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4
(一)行政垄断4
(二)行政垄断行业与企业4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6
(四)创新6
三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7
(一)主要内容7
(二)研究框架8
四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0
(一)基本思路10
(二)研究方法11
五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2
(一)拟突破的重点12
(二)拟攻克的难点13
六 主要创新点13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14
第二章 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绩效15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15
(一)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对象缺少行政垄断企业15
(二)托宾Q比率(Tobin's Q)并不适合用来衡量行政垄断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17
(三)对于股权构成应该混合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认识18
(四)对混合所有制股权构成与绩效关系的判断各执一词19
(五)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分析20
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描述21
(一)基本模型21
(二)变量设计22
(三)分行业统计描述24
三 计量结果与分析34
(一)财务绩效模型34
(二)投入产出效率模型38
(三)假设验证40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41
(一)国有股权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41
(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变化的深层次探讨41
第三章 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制衡与绩效44
一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5
(一)文献综述45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7
二 模型与变量设计48
(一)模型设计48
(二)变量设计49
三 数据整理与统计描述50
(一)电信业ROA与股权制衡度统计描述50
(二)石油业ROA与股权制衡度统计描述52
(三)铁路运输业ROA与股权制衡度统计描述54
(四)航空运输业ROA与股权制衡度统计描述55
(五)电力业ROA与股权制衡度统计描述57
(六)小结59
四 测算结果与观点探讨60
(一)以营业收入作为绩效指标61
(二)以总资产收益率作为绩效指标62
五 本章结论与政策含义63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应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架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63
(二)国有股权作为行政垄断行业企业的主体,更应主动关注内部治理机制的升级与改善,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监督制衡作用64
(三)应设计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的评价股权制衡效果的评价指标64
第四章 行政垄断企业创新能力探究65
一 行政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直接创新贡献度的比较测度66
(一)引言66
(二)文献综述66
(三)模型设定67
(四)数据说明67
(五)创新直接投入贡献度68
(六)创新直接产出贡献度77
(七)小结81
二 行政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直接创新效率的比较测度81
(一)专利申请效率84
(二)新产品销售收入效率85
(三)小结86
三 本章小结86
第五章 所有制类型与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比较——基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87
一 文献述评88
(一)国有企业的范围界定太过狭隘,研究过程与所得结论之间不存在确定的关系88
(二)区分所有制类型研究得到的都是“笼统”结论,并没有照顾到特殊案例89
(三)辩证分析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果并不差90
(四)经济人假设的假设即人性自利特质之“衡态”是否存在悖论91
二 评价指标与样本数据选择91
(一)评价指标:Malmquist指数91
(二)国有企业的界定、样本和数据选择93
(三)投入产出指标的设定94
(四)消胀指标95
三 测算结果及其分析95
(一)总体对比发现,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实则“微高”95
(二)细分企业对比发现,国企与私企各有千秋97
四 结论98
(一)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国企创新能力更高,这与“国企创新能力最低”成为悖论98
(二)非此即彼的传统经济学“点理性”思维和判断研究模式是否应适时变通和调整99
(三)是所有制属性还是人性取舍导致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低”或“高”100
第六章 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101
一 文献综述102
(一)企业整体产权性质与企业内部产权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02
(二)对于国企创新能力高低的争论莫衷一是103
(三)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能力的讨论104
(四)创新的评价指标104
二 模型与变量设计106
(一)模型设计106
(二)变量说明107
三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与创新指标测算109
(一)以研发投入情况衡量创新的分行业统计描述109
(二)以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 Index)衡量的创新情况116
四 测算结果与检验121
(一)离散变量随机效应Tobit模型121
(二)连续变量回归模型123
五 本章小结129
(一)以研发为创新衡量指标,国有股权占比较高的公司研发强度较高;仅股权集中度与创新显著正相关,股权构成与创新关系不显著129
(二)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创新度量指标,67家行政垄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均值小于1,10年间不但没有创新,反而落伍了;股权结构与之关系不显著,但混合主体深入性与之关系显著129
第七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薪酬激励——对股权结构与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的考查131
一 文献综述132
(一)锦标赛理论133
(二)行为理论134
(三)认为薪酬差距与股权性质的相关性很高的研究134
(四)关于高管薪酬与员工薪酬差距的研究134
(五)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与薪酬激励、内部收入差距135
二 数据说明和预处理136
三 股权结构变化与行业内部收入差距变化对比138
(一)电信业138
(二)铁路运输业(3家代表)139
(三)航空运输业140
(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42
(五)电力和热力行业143
(六)银行业144
(七)6大行业股权结构与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对比145
(八)其他特别需要说明的情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未统计中国海洋石油的情况146
(九)各自行业内部高管与员工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情况148
四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薪酬激励与绩效关系的测度149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149
(二)变量设定150
(三)计量回归结果与检验153
五 内部收入差距合理化的数量标准问题155
六 结论与研究的局限性157
第八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性的指标评价体系设计与测度159
一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159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性的衡量标准160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性的衡量维度160
二 具体衡量标准161
(一)生产效率变化情况161
(二)总资产收益率(ROA)变化情况162
(三)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162
(四)总资产增长率变化情况162
(五)创新能力变化情况162
三 测度结果163
(一)电信业163
(二)电力业164
(三)石油业165
(四)铁路运输业166
(五)航空运输业167
(六)创新能力168
四 5大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性评价情况169
第九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171
一 结论171
(一)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改革并未带来企业绩效的显著改善172
(二)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制衡程度基本稳定,对绩效影响有限172
(三)与竞争性行业相比,行政垄断行业创新贡献度很低,而创新效率相差无几172
(四)国有股权属性不应成为判断国有企业创新能力高低的指标172
(五)行政垄断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与创新的关系并不显著173
(六)使用生产效率、管理效率、ROA、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以及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得出行政垄断行业“混改”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73
(七)独立董事和资产规模均对企业财务业绩起抑制作用173
二 政策建议174
(一)正确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174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应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架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175
(三)处理好混合所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176
(四)通过环境规制,督促行政垄断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通过综合创新促进改革177
(五)应设计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的评价“混改”效果的评价指标177
三 本书研究的不足之处178
四 进一步研究展望178
(一)深入剖析制约行政垄断行业创新的“内外”瓶颈、机制,重点研究其与竞争性行业创新机制的区别或差距178
(二)提炼成熟市场化国家经验的可资借鉴之处179
(三)探寻混合所有制企业最优股权结构及其优化调整机制179
(四)深刻探讨混合所有制主体的生态适应性问题179
(五)探索优化新常态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方式179
附录1180
附录2197
参考文献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