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 1978-2012 基于党内法规与类法规文件的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 1978-2012 基于党内法规与类法规文件的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547053.jpg)
- 何哲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751501864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 1978-2012 基于党内法规与类法规文件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制度变迁分析的一个基本框架1
一、概述:“制度变迁”的概念与研究现状1
二、探析“制度变迁理论”3
(一)制度和制度变迁3
(二)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4
三、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评价和本书对制度变迁的理论使用10
(一)理性地看待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并没有提出什么全新的范式11
(二)本书分析制度变迁的基本方法和框架13
四、本章小结16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理论17
一、概述17
(一)国内对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研究18
(二)国外对于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研究21
二、革命党的理论分析25
(一)革命党的概念和性质25
(二)革命党的特点属性27
(三)获取政权中的革命党和获取政权后的革命党29
(四)革命党的归宿30
三、执政党的理论分析31
(一)执政党的概念分析31
(二)执政党的特点属性40
四、执政党与革命党的比较42
五、本章小结44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45
一、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45
(一)党内法规的概念45
(二)党内法规的体系和类型46
(三)党内法规的制定过程50
(四)党内法规的保障和执行52
二、党内法规研究的简述53
三、党内法规的建设情况和主要的问题55
(一)党内法规建设的现状55
(二)党内法规建设存在的问题55
(三)党内法规在执行层面的问题57
(四)完善党内法规的措施58
四、本章小结61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制度转型的分析框架62
一、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界定和研究视角62
(一)研究转型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一阶段的状态62
(二)确定执政党状态的三要素模型63
(三)转型是阶段间状态的转换65
二、三要素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分析68
(一)自身的理念68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72
(三)党的自身建设问题76
三、本章小结81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基本历程和阶段划分(1978—2012年)82
一、划分的基本依据82
(一)党的重大会议83
(二)纲领性的文件84
(三)其他重要的文件84
二、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及全会回顾84
三、对历届党的全会的特点分析99
四、中国的政治格局的实质——以中央全会为核心主导的权力格局109
五、中国共产党执政党转型的阶段划分113
(一)1978年12月—1984年10月 改革的初始阶段113
(二)1984年10月—1992年10月 激荡、徘徊与摸索的时代129
(三)1992年10月—2002年11月 稳健有序的推进改革155
(四)2002年11月—2012年11月 改革的重新调整与探索阶段173
六、本章小结195
第六章 党的执政状态和党内重要法规文件(1978—1984年)198
一、第一个子阶段 1978年12月—1982年9月198
(一)党的理念199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204
(三)党的自身建设211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216
二、第二个子阶段 1982年9月—1984年10月219
(一)党的理念219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221
(三)党的自身建设228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233
第七章 党的执政状态和法规(1984—1992年)237
一、第一个子阶段 1984年10月—1989年6月237
(一)党的理念237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248
(三)党的自身建设254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261
二、第二个子阶段 1989年6月—1992年10月269
(一)党的理念269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275
(三)党的自身建设280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284
第八章 党的执政状态和法规(1992—2002年)293
一、第一个子阶段 1992年10月—1997年9月293
(一)党的理念293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297
(三)党的自身建设304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310
二、第二个子阶段 1997年9月—2002年11月324
(一)党的理念325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330
(三)党的自身建设341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344
第九章 党的执政状态(2002—2012年)360
一、党的理念360
(一)落实“三个代表”,增进党的执政合法性,促进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36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62
(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363
(四)提出和谐社会理念,重视社会的作用,强调社会建设、社会稳定364
(五)有限逐步推动民主法治366
二、对政权运作的指导367
(一)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建立服务政府367
(二)加强行政过程的合法性,建设法治政府369
(三)自底向上的推动民主建设,建设民主政府370
(四)推动社会自治,完善社会管理371
三、党的自身建设371
(一)开展全党的保持先进性教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71
(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正规化、系统化372
(三)推动党内民主374
四、此阶段党内重要的文件和法规376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回顾与分析(1978—2012年)389
一、转型的历程389
(一)1978年12月—1984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390
(二)1984年10月—1992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四大的召开)391
(三)1992年10月—2002年11月(党的十四大—党的十六大)393
(四)2002年11月—201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八大)394
二、转型的进展和规律395
(一)从理念上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的转型395
(二)在自身建设上不断加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努力397
(三)在领导政权方面,加强了对公民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并以此为执政的基本理念399
三、转型的步骤和特征——增量改革的实践399
四、转型的原因分析401
(一)国际原因401
(二)国内因素402
五、转型的不足403
(一)执政党意识虽然产生,但是执政党理念与路线图还远未清晰403
(二)执政党建设的法治原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404
(三)执政党建设的民主进程依然滞后404
(四)党的执政思路依然没有彻底转型405
(五)党领导下的政府的服务意识依然有待加强405
六、结论405
参考文献407
附录:本书所参考的党的重要法规、文件415
后记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