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
  • 郑牧民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4872981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证据文化概念阐述1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5

一、研究现状5

二、研究价值10

第三节 研究进路、方法、材料与结构安排12

一、研究进路12

二、方法13

三、材料15

四、结构安排17

第一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演进历程19

第一节 演进时期的划分19

一、划分的依据19

二、神示证据文化时期21

三、“情理讯验”证据文化时期25

第二节 人证主导时期的证据文化31

一、西周——传统证据文化的第一个飞跃时期31

二、战国、秦证据文化的发展37

三、汉代证据文化的发展42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证据文化的发展45

第三节 人证物证并重时期的证据文化48

一、唐代——传统证据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时期49

二、宋代——传统证据文化的鼎盛和成熟时期53

三、元明清——传统证据文化的稳定时期57

第二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社会基础60

第一节 农耕经济与传统证据文化60

一、对证据观念的影响61

二、对证据制度的影响62

三、对证据实践的影响62

第二节 专制政治与传统证据文化64

一、对证据制度的影响66

二、对证据实践的影响67

第三节 宗法社会结构与传统证据文化76

一、影响传统证据文化的形态78

二、制约证据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79

三、形塑着传统证据文化的伦理性82

第四节 传统哲学与传统证据文化82

一、“天人合一观”的影响83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86

第三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价值取向94

第一节 无讼理想与和谐追求94

一、因证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而不受理案件95

二、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认定和事实推理以实现息讼或追求和谐98

第二节 追求案件事实真相100

一、律典中的表达102

二、司法实践中的追求105

三、思想上的弘扬108

四、其他制度的保障109

第三节 维护秩序115

一、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维护116

二、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117

第四节 贯彻伦理纲常121

一、律典中的表达121

二、司法实践中的贯彻124

第四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思想观念形态131

第一节 不择手段获取证据的思想观念132

一、表现132

二、成因135

第二节 关于刑讯的思想观念136

一、主张刑讯的思想观念137

二、反滥用刑讯的思想观念141

第三节 关于勘验检查的思想观念150

一、如实勘验检查、不实有罚150

二、正印官须躬亲勘验检查151

三、勘验检查要及时、尽心、详细152

四、勘验检查时不得扰民、违反伦理道德152

第四节 被告人口供至上的思想观念153

一、内容153

二、表现154

三、成因157

第五节 细故案件中的“书证主义”160

一、“书证主义”的表达160

二、“书证主义”的运行163

三、书证主义的成因164

第六节 物证理论166

一、重物证以及物证优于人证167

二、据证与察情须兼而用之168

三、主张用“正”“谲”之术收集物证,反对刑讯逼供169

第七节 片言折狱的思想观念169

一、古人的态度171

二、表现173

三、成因177

第五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制度形态181

第一节 刑讯制度182

一、内容182

二、评价185

第二节 勘验检查制度188

一、检验范围189

二、检验程序190

三、检验人员及其责任192

第三节 证人制度193

一、证人资格的限制性规范193

二、证人保护规范196

三、证人作伪证有罪规范198

第四节 据赃状定罪制度199

第六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实践形态203

第一节 证据的获取203

一、取证主体203

二、取证方法206

第二节 证据的提供221

一、无证据不受理222

二、伪证有罚225

三、“举证责任”227

第三节 证据种类及其运用230

一、物证231

二、书证240

三、人证246

四、超自然证据250

第四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253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253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主要方法261

第五节 证明280

一、证明模式281

二、证明标准290

第七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意义形态303

第一节 合理性303

一、司法求真303

二、价值合理性306

第二节 局限性307

一、证据制度相对简略且不成体系307

二、证据运用的非专门化和非职业化308

三、证据运用的低程序化310

四、口供至上主义311

五、民间细故案件中证据裁判主义程度不够312

六、证据理论的欠发达313

参考文献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