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南平原 第四纪地质演化与环境变迁 兼论黄河发育演化与再造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南平原 第四纪地质演化与环境变迁 兼论黄河发育演化与再造
  • 李满洲,李广坤,李玉信,金聚忠,刘书丹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8671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南平原 第四纪地质演化与环境变迁 兼论黄河发育演化与再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综述1

0.1 自然地理及以往第四纪研究工作概况1

0.1.1 自然地理概况1

0.1.2 以往第四纪研究工作概况1

0.2 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12

0.2.1 重新厘定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下限和各个内分的界限12

0.2.2 进一步开展了区域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13

0.2.3 粗分了新近纪末期以来13次气候冷暖、干湿波动的变化13

0.2.4 阐述了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及其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特征14

0.2.5 论证了黄、淮河发育演化的历史和过程14

0.2.6 分析了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其对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发育和展布的控制影响14

0.2.7 开展了未来40~50 a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预测研究14

0.2.8 建立了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的模式,评价了第四系地下水可更新能力15

0.2.9 预测了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环境演变的影响15

0.2.10 开展了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的初步研究16

第一篇 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与沉积圈演化的过程19

1 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圈物质特征19

1.1 前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物特征19

1.1.1 太古宇(Ar)19

1.1.2 元古宇(Pt)19

1.1.3 古生界(Pz)19

1.1.4 中生界(Mz)19

1.1.5 新生界(Cz)20

1.2 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圈及物质特征24

1.2.1 沉积物的颜色特征24

1.2.2 特殊沉积物的特征25

1.2.3 沉积韵律与沉积旋回特征27

2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及依据29

2.1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29

2.2 河南平原第四纪下限的确定29

2.2.1 国内外第四纪下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9

2.2.2 河南平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依据及对比32

2.3 河南平原第四纪更新世内分依据及划分对比37

2.3.1 国内外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37

2.3.2 河南平原第四纪更新世内分依据及划分对比40

2.3.3 河南平原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的结果66

2.4 河南平原第四纪全新世内分及依据69

2.4.1 国内外全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69

2.4.2 河南平原第四纪全新世内分依据与内分结果70

3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沉积演化过程与空间分布特征71

3.1 第四纪地层分区71

3.1.1 山前第四纪地层区(Ⅰ区)72

3.1.2 平原第四纪地层区(Ⅱ区)72

3.2 第四系泥河湾阶(Qp1)及其空间分布特征72

3.2.1 山前地层区(Ⅰ)72

3.2.2 平原地层区(Ⅱ)74

3.3 第四系周口店阶(Qp2)及其空间分布特征89

3.3.1 山前地层区(Ⅰ)89

3.3.2 平原地层区(Ⅱ)94

3.4 第四系萨拉乌苏阶(Qp3)及其空间分布特征101

3.4.1 山前地层区(Ⅰ)101

3.4.2 平原地层区(Ⅱ)104

3.5 第四系全新统(Qh)及其空间分布特征110

3.5.1 山前地层区(Ⅰ)110

3.5.2 平原地层区(Ⅱ)110

3.6 区域第四纪地层的对比122

第二篇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貌圈演化特征与古地理环境的变迁127

4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貌演化——基底地质构造特征127

4.1 第四纪地貌演化的基底构造特征127

4.1.1 华北地台127

4.1.2 秦岭地槽127

4.2 第四纪地貌演化的新构造运动特征128

4.2.1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129

4.2.2 新构造运动的特征135

4.2.3 新构造运动的分期146

5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貌演化——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147

5.1 冰碛-冰水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148

5.1.1 冰碛物沉积模式148

5.1.2 冰水扇沉积模式148

5.2 冲积-洪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151

5.2.1 冲积-洪积扇沉积模式151

5.2.2 扇缘洼地沉积模式153

5.3 冲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154

5.3.1 冲积扇沉积模式155

5.3.2 河道带沉积模式156

5.3.3 河间带沉积模式157

5.3.4 河间洼地沉积模式158

5.4 风积相堆积环境与堆积模式158

5.5 冲积-湖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158

5.5.1 湖相沉积模式160

5.5.2 沼泽相沉积模式160

5.5.3 河口三角洲相沉积模式162

6 河南平原第四纪岩相古地理环境与变迁163

6.1 泥河湾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63

6.2 泥河湾期中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66

6.3 泥河湾期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68

6.4 周口店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70

6.5 周口店期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71

6.6 萨拉乌苏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73

6.7 萨拉乌苏期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76

6.8 全新世时期岩相古地理环境177

6.9 河南平原及其周边现今地理地貌环境及特征178

6.9.1 侵蚀-剥蚀山地丘陵地貌(Ⅰ)178

6.9.2 侵蚀-堆积台地地貌(Ⅱ)178

6.9.3 侵蚀-剥蚀平原地貌(Ⅲ)179

6.9.4 冲积-洪积平原地貌(Ⅳ)180

6.9.5 冲积平原地貌(Ⅴ)180

第三篇 河南平原第四纪气候圈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的演变185

7 河南平原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与地质记录特征185

7.1 孢粉及其组合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85

7.1.1 第1孢粉组合带185

7.1.2 第2,3,4孢粉组合带185

7.1.3 第5,6孢粉组合带186

7.1.4 第7,8,9,10孢粉组合带186

7.1.5 第11,12,13孢粉组合带187

7.2 脊椎动物迁徙演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89

7.3 微体生物演化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0

7.3.1 介形虫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0

7.3.2 软体动物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0

7.3.3 轮藻化石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1

7.4 重矿物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1

7.5 氧化物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2

7.6 可溶盐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2

7.7 碳酸钙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193

7.8 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194

7.8.1 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新世晚期以来考古发现与气候环境194

7.8.2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气候环境195

7.8.3 河南20世纪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196

7.8.4 史料研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200

8 河南平原第四纪典型寒冷阶段与冰期地质特征208

8.1 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8

8.2 河南平原典型寒冷阶段及冰期地质特征209

9 河南平原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总体演变的特征213

9.1 上新世(N2)末温暖偏湿气候环境213

9.2 更新世泥河湾期(Qp1)冷—暖—冷交替气候环境213

9.3 更新世周口店期(Qp2)暖—冷交替气候环境216

9.4 更新世萨拉乌苏期(Qp3)暖—冷交替气候环境216

9.5 全新世(Qh)冰后期寒温—温暖—温凉交替气候环境217

9.6 河南平原周边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特征及对比219

9.6.1 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219

9.6.2 华北平原几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222

9.6.3 苏北徐海平原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224

10 河南平原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226

10.1 区域气候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及周期分析226

10.1.1 自然驱动力因素及周期分析226

10.1.2 人类活动驱动力因素分析230

10.2 河南平原未来若干年区域气候环境的演变233

10.2.1 自然驱动力因素影响下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233

10.2.2 人类驱动力因素影响下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237

10.2.3 河南平原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演变的初步分析238

第四篇 黄、淮河发育演化与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的演变243

11 黄、淮河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243

11.1 黄河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243

11.1.1 关于黄河东段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243

11.1.2 关于黄河整体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250

11.2 淮河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254

12 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演变与地下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256

12.1 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演变概况256

12.1.1 黄河发育演化与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的演变256

12.1.2 淮河发育演化与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的演变257

12.2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258

12.2.1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储水地层与控水构造258

12.2.2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260

12.2.3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264

12.3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圈演变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274

12.3.1 人类活动干预第四系地下水圈的历史与现状274

12.3.2 未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圈演变的预测及评价277

12.3.3 基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地下水圈管控思路与策略302

13 关于黄河治理战略构想及其第四纪地质演化的论据305

13.1 历代治黄思想简述与局限性分析305

13.1.1 历代治黄思想简析与初步分期评述305

13.1.2 历代治黄思想存在的局限性分析317

13.2 关于黄河治理与再造的战略思考与规划构想321

13.2.1 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的治黄思路和立论基础321

13.2.2 关于黄河治理与再造的战略构想及其工程规划323

13.3 黄河治理与再造构想的第四纪地质演化的依据324

13.4 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的利弊分析326

13.4.1 切中关键环节和要害问题,实现“治黄与治原”的双赢327

13.4.2 寓“调水于治黄”之中,达“供水与生态”多目的327

13.4.3 上下游相机调度与优化处置,大幅提高区域性防灾减灾能力327

13.4.4 河道得以规顺与缩窄,促进航运和临黄地区“三化”的发展327

13.4.5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支持,构想方案易于落地328

13.5 当前黄河问题研究的第四纪地质工作思路与建议328

13.5.1 加强黄河“三原”形成演化及其耦合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地质工程治黄的思路328

13.5.2 加强黄河“三原”形成演化的古营力古环境研究,揭示不同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黄河物流能流通量的变化及其驱动力作用的机制,进一步深化和指导地质工程治黄的实践329

参考文献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