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人文精神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翁芝光,许苏民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海风出版社
- ISBN:780597286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人文科学-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人文精神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以人性教化为内容的中西古代人文精神之比较1
一、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2
(一)古希腊罗马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理念2
1.古希腊罗马的人文教育2
2.古希腊罗马哲人的人文理念6
(二)“为求知而求知”的认知理论10
1.超功利的求知态度与明辨“真理”和“意见”11
2.在辩论中确立真理的“辩证术”和知性逻辑13
3.注重理性的辩证思维传统14
4.认识论中的怀疑论和悲观主义意识16
(三)“为行善而行善”的道德学说18
1.关于知识与道德的关系18
2.论个人的道德修养21
3.论个人的尊严和自由23
4.对人生幸福问题的探讨25
(四)“彻悟美的本体”的审美观念28
1.艺术、审美与人的尊严28
2.关于爱与美之关系的理论探讨30
3.“美统真善”、“美善合一”的人文追求37
二、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42
(一)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理念42
(二)“以其道易天下”的认知理论50
1.儒家的知行观和解蔽说50
2.墨家的经验论和形式逻辑55
3.道家的怀疑论和理性幽暗意识58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学说61
1.“天人合一”的道德论之起源61
2.先秦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62
3.老庄道家对伦理异化的批判66
4.墨家的伦理学说与儒家的援墨入儒69
(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念71
1.儒家的诗教与人格审美学说71
2.道家的自然审美学说74
3.儒道互补与中国艺术精神76
三、中西古代人文精神之比较79
(一)“西方女神的美”与“中国人民的善”79
(二)“天人合一”不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观念82
(三)知识论、道德论、审美观之比较87
(四)澄清中西人文精神比较研究中的几点误解90
1.关于家庭美德问题90
2.关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问题91
3.关于个人的社会角色问题94
中编 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中西近代人文精神之比较97
一、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99
(一)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99
1.近代人文精神的曙光99
2.“人的重新发现”与“世界的发现”103
3.近代人文理想的基本特征105
(二)确立知性主体精神的认知理论114
1.培根的“破除四种幻像”说115
2.“笛卡尔式的怀疑”和“知性分析方法”117
3.洛克的反独断和尊重他人理性的宽容精神121
4.莱布尼茨论逻辑证明的科学知识123
5.康德对“知性”与“理性”的明确区分125
(三)体现道德主体精神的伦理学说128
1.人性论与个人本位128
2.以人的“自爱心”为基础的幸福观132
3.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主体性的确立136
4.英美功利主义与欧洲大陆的理想主义139
(四)审美主体精神与普遍的人类之爱140
1.美学发展的人本主义方面140
2.以普遍的人性为美的客观标准143
3.人本主义美学与普遍的人类之爱的社会理想145
二、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中的人文精神150
(一)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之形成及其演变150
(二)“辟诸迷谬,以归一真之路”的科学精神159
1.纯粹的求知态度160
2.“缘数以寻理”的公理演绎方法162
3.注重科学实证与从“重道轻艺”向注重技术科学的转变165
(三)“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的新道德观167
1.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167
2.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义利观168
3.关于个性及群己关系的论说170
(四)“情之至于纤微无憾”的情爱论和艺术观173
1.关于“爱”与“美”173
2.性灵文论176
三、中西近代人文精神之比较182
(一)“启蒙”定义和科学方法之中西比较183
(二)人性论与道德学说之中西比较186
(三)情爱观念与美学理论之中西比较190
下编 以生活的审美化为祈向的中西现代人文精神之比较192
一、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思潮中的人文精神194
(一)时代的矛盾与思潮之变迁194
1.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194
2.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197
3.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的影响199
4.现代西方人文哲学的理论源流202
(二)认知理论的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转向与心理学深化206
1.从近代认识论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向206
2.科学哲学的人文化与人文哲学的历史性转变210
3.人类深层心理的揭示与科学哲学的心理学深化214
(三)“独特的自我”与“创造者的道德”217
1.克尔凯戈尔、叔本华、尼采的“独特的自我”218
2.柏格森的“创造者的道德”227
3.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生观229
(四)使人生艺术化和审美化的美学理论231
1.“用美战胜生命固有的痛苦”232
2.艺术与人生的自由和幸福235
3.日常生活与审美237
二、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人文精神240
(一)人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层主题240
(二)“黜伪而崇真”的认知理论248
1.严复论“必以开民智为第一义”248
2.梁启超论科学精神251
3.陈独秀对严复、梁启超科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54
4.胡适论科学的治学方法255
5.丁文江对“科学破产论”的驳斥259
6.鲁迅论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261
(三)“改造国民性”的伦理学说264
1.梁启超论中西道德之异同266
2.邹容论“国民”与“奴隶”之区别269
3.陈独秀的新道德观271
4.李大钊论“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274
5.鲁迅关于“立人”的学说276
(四)讴歌“多情多爱之青春”的美学理念280
1.“以美育代宗教”281
2.审美教育与“青春中华之创造”284
3.“美的宗教”的纯情感286
4.为人生的艺术论288
三、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中西人文精神之比较291
(一)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292
(二)东方文化派的人文观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296
(三)五四学者对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之合理因素的吸纳301
结束语309
参考文献要目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