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成都理工大学特色专业地质学及资源勘查工程系列教材 动力地质学原理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成都理工大学特色专业地质学及资源勘查工程系列教材 动力地质学原理 第3版
  • 吴德超,陶晓风,曹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10464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动力地质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成都理工大学特色专业地质学及资源勘查工程系列教材 动力地质学原理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 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

0.2 地质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2

0.2.1 地质学的特点2

0.2.2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3

0.3 动力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4

第1篇 地质作用的基本知识6

第1章 地球6

1.1 太阳系6

1.1.1 太阳8

1.1.2 行星与卫星8

1.1.3 银河系及宇宙12

1.1.4 太阳系形成假说12

1.2 地球的物理性质14

1.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4

1.2.2 地球的重力15

1.2.3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15

1.2.4 地球的温度16

1.2.5 地球的磁性17

1.2.6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18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21

1.3.1 地球的内圈21

1.3.2 地球的外圈25

第2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地表形态29

2.1 地壳的化学组成29

2.1.1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和克拉克值29

2.1.2 元素在地壳中的迁移和富集30

2.2 矿物30

2.2.1 矿物的概念30

2.2.2 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31

2.3 岩 石36

2.3.1 岩石的概念36

2.3.2 岩浆岩37

2.3.3 沉积岩40

2.3.4 变质岩43

2.4 地球表面的形态45

2.4.1 概述45

2.4.2 陆地地形46

2.4.3 海底地形46

第3章 地质作用概述50

3.1 地质作用概念50

3.2 地质作用的能51

3.2.1 内能51

3.2.2 外能52

3.3 地质作用分类58

3.3.1 内动力地质作用58

3.3.2 外动力地质作用58

3.3.3 人为地质作用60

第4章 地质年代学61

4.1 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61

4.1.1 地层学方法61

4.1.2 古生物学方法62

4.1.3 构造地质学方法63

4.2 绝对地质年代及其测定64

4.2.1 放射性同位素法64

4.2.2 裂变径迹法65

4.2.3 电子自旋共振法65

4.2.4 古地磁法65

4.3 地质年代单位与地质年代表66

4.3.1 地质年代单位66

4.3.2 地质年代表66

4.3.3 地质年代名称的来源69

第2篇 内动力地质作用71

第5章 构造运动71

5.1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71

5.1.1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71

5.1.2 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73

5.2 构造运动的直接产物——地质构造74

5.2.1 地质构造产状75

5.2.2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直立构造、倒转构造77

5.2.3 褶皱构造79

5.2.4 节理构造82

5.2.5 断层83

5.3 构造运动的其他证据85

5.3.1 地貌标志85

5.3.2 地质证据85

5.4 构造运动规律性88

5.4.1 构造运动空间分布特征88

5.4.2 构造运动的历史演化规律90

5.5 构造运动的原因90

第6章 地震作用92

6.1 地震的基本特征和概念92

6.2 地震分类96

6.2.1 成因分类96

6.2.2 震源深度分类97

6.2.3 地震震级分类97

6.2.4 震中距分类97

6.2.5 发生时代分类97

6.3 构造地震的成因97

6.3.1 断层说98

6.3.2 相变说98

6.4 地震地质作用98

6.4.1 孕震阶段98

6.4.2 临震阶段98

6.4.3 发震阶段99

6.4.4 余震阶段99

6.5 地震灾害99

6.6 地震活动规律99

6.6.1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99

6.6.2 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101

6.7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103

6.7.1 地震预测与预报103

6.7.2 地震预警与预防104

6.7.3 地震控制和利用105

第7章 岩浆作用106

7.1 喷出作用106

7.1.1 火山概述106

7.1.2 火山喷出物107

7.2 侵入作用116

7.2.1 浅成侵入作用116

7.2.2 深成侵入作用117

7.2.3 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岩体年代的确定120

7.3 岩浆活动的基本规律121

7.3.1 岩浆活动空间分布规律121

7.3.2 岩浆活动历史发展规律126

7.4 岩浆的起源与演化126

7.4.1 同化混染作用127

7.4.2 分异作用127

第8章 变质作用129

8.1 变质作用方式129

8.1.1 重结晶作用129

8.1.2 变质结晶作用130

8.1.3 交代作用130

8.1.4 变质分异作用130

8.1.5 变形作用130

8.2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原理130

8.2.1 温度131

8.2.2 压力131

8.2.3 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132

8.3 变质作用类型134

8.3.1 区域变质作用134

8.3.2 接触变质作用134

8.3.3 动力变质作用135

8.3.4 气-液变质作用135

8.3.5 混合岩化作用136

8.4 变质岩特征136

8.5 变质作用的基本规律136

8.5.1 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36

8.5.2 变质作用的历史发展规律137

8.5.3 控制变质作用空间分布和强度的原因138

第3篇 外动力地质作用139

第9章 风化作用139

9.1 风化作用类型139

9.1.1 物理风化作用139

9.1.2 化学风化作用141

9.1.3 生物风化作用143

9.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45

9.2.1 气候因素145

9.2.2 地形因素145

9.2.3 地质因素146

9.3 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风化壳147

9.3.1 风化壳的概念147

9.3.2 风化壳的主要类型148

第10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149

10.1 地面流水的运动特征149

10.2 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150

10.2.1 雨蚀作用150

10.2.2 片流作用151

10.2.3 洪流作用152

10.3 河流地质作用154

10.3.1 河流侵蚀作用154

10.3.2 河流搬运作用159

10.3.3 河流沉积作用162

10.4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167

10.4.1 河流阶地167

10.4.2 准平原、深切河曲和夷平面169

第11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71

11.1 地下水的基本特征171

11.1.1 地下水的运动条件171

11.1.2 地下水的来源172

11.1.3 地下水的赋存类型及运动172

11.2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174

11.2.1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174

11.2.2 地下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178

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181

12.1 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181

12.1.1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181

12.1.2 冰川的流动184

12.1.3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185

12.2 冰川的剥蚀作用186

12.2.1 冰川剥蚀作用方式186

12.2.2 冰川的剥蚀地貌187

12.3 冰川的搬运和沉积作用189

12.3.1 冰川的搬运作用189

12.3.2 冰川的沉积作用190

12.4 地质历史时期的冰期192

12.5 冰期发生的假说193

12.5.1 强调外部因素的代表性假说193

12.5.2 强调地球内部因素的假说193

第13章 海洋环境及其地质作用194

13.1 海洋环境特征194

13.1.1 海水的化学性质194

13.1.2 海水的物理性质196

13.1.3 海洋的生物197

13.1.4 海水的运动形式198

13.1.5 海洋环境的分带200

13.2 海洋的地质作用202

13.2.1 海水的剥蚀作用202

13.2.2 海水的搬运作用204

13.2.3 海洋的沉积作用206

第14章 湖泊和沼泽及其地质作用213

14.1 湖盆的成因和湖水状况213

14.1.1 湖盆的成因213

14.1.2 湖水状况215

14.1.3 湖泊的动力216

14.2 湖泊的地质作用216

14.2.1 湖水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216

14.2.2 湖水的机械沉积作用216

14.2.3 湖水的化学沉积作用219

14.2.4 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221

14.3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221

14.3.1 沼泽的概念及类型221

14.3.2 沼泽的生物堆积作用223

第15章 风的地质作用224

15.1 风的剥蚀与搬运作用224

15.1.1 风的剥蚀作用224

15.1.2 风的搬运作用225

15.1.3 风蚀地貌227

15.2 风的沉积作用与风积地貌229

15.2.1 风成沙的沉积230

15.2.2 黄土的堆积230

15.3 荒漠化231

15.3.1 荒漠化的特征及类型231

15.3.2 土地荒漠化过程233

15.3.3 荒漠化的防治234

第4篇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235

第16章 岩石圈的运动模式235

16.1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边界类型236

16.1.1 板块的概念及其分布236

16.1.2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相互运动特征237

16.1.3 板块运动机制——驱动力问题239

16.2 大洋岩石圈的运动——海底扩张242

16.2.1 海底扩张的方式242

16.2.2 海底扩张的证据242

16.3 大洋和大陆岩石圈的相对运动245

16.3.1 俯冲和碰撞246

16.3.2 地槽与造山带247

16.4 大陆岩石圈的运动249

16.4.1 大陆裂谷和新生地槽250

16.4.2 大陆造山带和缝合带250

16.4.3 大陆内部的转换断层及韧性剪切带252

16.4.4 大陆岩石圈的消减与增生问题253

16.5 全球大陆演化253

16.5.1 联合古陆的形成254

16.5.2 联合古陆的解体255

第17章 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岩石圈的改造257

17.1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岩石圈的改造257

17.1.1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257

17.1.2 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岩石圈结构的变化258

17.1.3 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地形的变化260

17.2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260

17.2.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260

17.2.2 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变化263

17.3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263

17.3.1 地壳上升与剥蚀作用264

17.3.2 地壳下降与沉积作用264

17.3.3 地壳长期稳定与准平原的形成264

17.3.4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265

第18章 地球的形成与演变266

18.1 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与演变266

18.1.1 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266

18.1.2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267

18.2 大气圈、水圈的形成和演变270

18.3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271

18.3.1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271

18.3.2 生物大爆发与大灭绝276

18.4 古气候的变化277

第5篇 地球环境与人类280

第19章 地球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280

19.1 地球资源280

19.1.1 地球资源类型280

19.1.2 中国主要矿产及分布281

19.1.3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282

19.2 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284

第20章 重力地质作用287

20.1 重力地质作用的特点287

20.2 斜坡变形作用287

20.2.1 潜移(蠕滑)288

20.2.2 弯折倾倒290

20.2.3 崩落290

20.2.4 滑动作用291

20.3 流动作用294

20.3.1 流动作用概述294

20.3.2 泥石流的发育条件296

20.3.3 流动作用的剥蚀与搬运297

20.3.4 泥石流的堆积物297

20.4 地面沉降与塌陷297

20.4.1 地面沉降和塌陷的表现及成因297

20.4.2 地面沉降和塌陷的危害299

20.5 重力作用的灾害及防治301

第21章 人为地质作用与环境地质304

21.1 人为地质作用304

21.1.1 人为外动力地质作用304

21.1.2 人类诱发的内动力地质作用307

21.2 环境地质与可持续发展310

21.2.1 环境的概念310

21.2.2 自然环境四大问题311

21.2.3 只有一个地球317

结束语320

参考文献3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