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8 魏晋南北朝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8 魏晋南北朝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595028.jpg)
- 陈琳国,侯旭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5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177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8 魏晋南北朝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国家控制编618
第一章 三省制的发展618
一、三公制的衰落618
二、三省的建立620
三、录尚书事的兴废623
四、三省制624
(一)纳奏出令的枢纽——尚书省624
(二)纳奏出令的核心——中书省626
(三)纳奏出令的监督——门下省629
五、三省制的逐渐形成631
第二章 北魏前期“华夷杂糅”与北周“六官”634
一、道武、明元时期骤起骤落的三省制634
二、八部大人与内侍官636
(一)八部大人制636
(二)内侍官制637
三、特殊形态的尚书省639
(一)突破“八座”,设置多曹639
(二)殿中、南部并置二尚书640
(三)取消尚书郎,设大夫(或中大夫、下大夫)、令(或长)641
四、内侍诸曹642
(一)内秘书642
(二)中曹、侍御曹644
(三)内行曹644
(四)中散、给事中(给事、中给事)645
五、北周六官646
第三章 中央行政管理648
一、尚书省机构设置648
二、列曹尚书的职权651
三、尚书省运行机制655
四、诸寺卿的行政职能660
五、尚书与寺卿的关系662
第四章 地方行政管理664
一、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664
(一)州664
(二)郡667
(三)县669
二、地方政权的军事化670
(一)都督区670
(二)行台、总管672
(三)护军与军镇673
三、侨州郡县676
四、滥置州郡679
第五章 监察制度685
一、魏晋南朝监察制度的削弱685
(一)御史虚设与校事刺举685
(二)多元监察与种种制约689
(三)结怨权贵,位望下降694
二、北魏、北齐监察制度的演进和衰变698
(一)候官司察非违698
(二)从弹劾权贵到劾治下吏702
(三)排斥异己的工具705
第六章 考课制度709
一、两次考课无果709
二、以入谷多少为考课之条713
三、北朝的考课制度716
第七章 军事制度722
一、三大兵制722
(一)世兵制722
(二)部落兵制726
(三)府兵制729
二、三类军队732
(一)宿卫将领与宿卫禁军732
(二)都督与都督军738
(三)州郡兵743
第八章 立法和司法748
一、历代皇朝对法律的修订748
(一)“科网本密”的魏律748
(二)“刑宽禁简”的晋律751
(三)修修补补的梁、陈律753
(四)集南北之大成的北魏律753
(五)从东魏《趾麟格》到北齐律756
(六)从西魏《大统式》到北周律757
(七)魏晋南北朝立法精神和特点757
二、司法机构761
(一)中央审判机关761
(二)中央司法行政机关762
(三)中央司法监察机构763
(四)地方司法机构764
三、审判制度及其监督768
(一)皇帝干预审判768
(二)死刑复核制度和上诉制度769
(三)特使察囚770
第九章 学校教育和取士选官771
一、学校教育771
(一)魏、西晋——博士选轻,诸生避役771
(二)东晋南朝——或废或兴,玄消儒长774
(三)十六国——绵延不绝,薪火相传776
(四)北朝——有所建树,由盛而衰779
二、官吏的选任783
(一)九品官人法784
(二)选官方式789
第十章 礼乐教化800
一、名教中自有乐土800
二、教化的措施与效果802
(一)以礼入法802
(二)遣使观风察俗804
(三)旌表孝行节义805
(四)设立庠序807
(五)图象圣贤忠孝809
(六)禁绝淫祀809
(七)循吏施化811
三、发达的礼学813
精神文化编821
第一章 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821
一、刘邵的《人物志》及其人才学821
(一)人才的本质和鉴人之法821
(二)人才的资质类型822
(三)选拔人物的方法822
(四)鉴选人才的误区823
(五)《人物志》与魏晋玄学823
二、玄学盛行及其代表人物824
(一)玄学的先声824
(二)贵无论与崇有论827
(三)竹林七贤的组合分化830
(四)郭象的独化论832
(五)玄释合流835
(六)玄学的历史地位837
三、佛教的传播和佛学宗派839
(一)佛教的传入及流布839
(二)般若学的六家七宗842
(三)佛教的中国化845
(四)南北朝的佛教学派848
(五)神灭与神不灭之争851
四、道教的创立和道教思想854
(一)道教的创立855
(二)早期道教思想857
(三)道教理论体系的形成860
(四)道教各教派及其分合863
(五)道教与释、儒的关系866
五、经学869
(一)汉末经学的衰微869
(二)魏晋时期的经学流派871
(三)南北朝经学和南北学风872
六、繁富的史学874
(一)史学发展的总形势874
(二)主要史籍概述878
第二章 自然科学889
一、数学的重大突破889
(一)刘徽《海岛算经》和《九章算术注》889
(二)祖冲之的圆周率890
二、天文、历法的不断进步892
(一)虞喜“岁差”说和姜岌“游气”说892
(二)张子信的五星运动不均匀性说892
(三)祖冲之的《大明历》893
三、地理学的杰出成就894
(一)裴秀《禹贡地域图》与“制图六体”894
(二)郦道元的《水经注》895
四、农学的重要著作896
(一)贾思勰著《齐民要术》896
(二)《南方草木状》和《竹谱》899
五、医药学的丰硕成果899
(一)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899
(二)华佗与外科、麻沸散900
(三)王叔和著《脉经》901
(四)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902
(五)葛洪与《肘后卒急方》903
(六)陶弘景《神家本草经集注》904
六、物理、化学及其他905
(一)对电、磁和律吕的初步应用905
(二)炼丹与化学反应906
(三)炼钢与机械制造907
第三章 文学艺术909
一、现实主义和“华丽好看”的诗歌909
(一)建安诗人和建安风骨909
(二)嵇康、阮籍与左思、潘岳、陆机的诗915
(三)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918
(四)“元嘉三大家”和永明诗人921
(五)浮靡艳丽的宫体诗925
二、短小精悍的辞赋和散文928
(一)辞赋928
(二)散文932
三、亦庄亦谐的志怪逸事小说935
(一)志怪小说935
(二)逸事小说940
四、总结创作经验,探索文学规律943
(一)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943
(二)文章贵在创新——陆机《文赋》944
(三)文学理论名著——刘勰《文心雕龙》944
(四)诗歌批评名著——钟嵘《诗品》945
(五)古代第一部诗文选集——萧统《文选》946
五、书法、绘画艺术947
(一)书法947
(二)绘画950
六、精湛的建筑、园林和工艺956
(一)都邑、宫殿与寺塔956
(二)雕塑工艺959
(三)青瓷器、铜镜和鎏金铜器962
七、融汇各民族精华的音乐、舞蹈964
(一)音乐964
(二)舞蹈967
第四章 文字训诂学969
一、《字林》、《玉篇》969
二、《尔雅注》、《广雅》970
第五章 民间文化971
一、民间信仰971
(一)社祭和社神蒋子文971
(二)城隍神972
二、民歌973
(一)《孔雀东南飞》974
(二)六朝民歌975
(三)北方民歌978
(四)《木兰诗》981
三、民间舞蹈982
第六章 时代精神、社会观念与社会思潮984
一、思想解放潮流984
(一)魏晋士人的自我觉醒984
(二)对无君社会的向往986
二、自然与名教观念的论争987
(一)王、何倡导举本统末主和988
(二)嵇、阮提出任自然越名教主分988
(三)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主合989
(四)东晋南北朝时的儒道并举989
三、华夷一体的民族观990
(一)夷、夏之辨的重新提出990
(二)华夏与正统的分离991
(三)夏夷一体观念的形成992
四、形形色色的人生观992
(一)悲人生之短促,叹功业之未成993
(二)酒与药993
(三)纵情放意的人生观994
(四)隐游遁世的追求995
(五)唯钱是求的钱神观995
(六)佛教的虚幻世界995
第七章 文化的传布与碰撞997
一、士族文化与庶民文化的双向互动997
(一)天师道向士族的靠近997
(二)观世音、弥勒、弥陀佛在民间的发展998
(三)士、庶文化的纽带——志怪小说1000
二、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1001
(一)少数民族上层对汉文化的接受1001
(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互相影响1002
(三)少数民族民歌、乐舞对汉文化的贡献1003
三、东西文明的汇合1004
(一)对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的影响1005
(二)对文学、音韵学的影响1005
(三)塔庙、造像、石窟、绘画1005
(四)音乐、舞蹈、审美1007
(五)其他方面的影响1007
(六)佛教的负面影响和灭佛事件1008
社会生活编1012
第一章 衣食住行1012
一、衣着与妆饰1012
(一)冠、冕、帽、帻、巾1012
(二)衮服、朝服与公服1017
(三)便服与戎装1020
(四)妇女服饰1024
(五)履、屐、?、靴、袜1028
二、饮食习俗1031
(一)各阶层的饮食概况1031
(二)主食1034
(三)副食1037
(四)饮料与果类1040
三、起居行止1044
(一)宫苑1044
(二)士族庄园1048
(三)居民宅院、坞堡与寺院1051
(四)居室布置1054
(五)陆路交通1057
(六)舟船与水路交通1060
(七)车舆辇乘1064
第二章 人生礼仪与社会赈济1069
一、礼学的盛衰1069
二、人生仪礼1078
(一)冠礼1078
(二)婚礼1080
(三)丧礼1083
三、薄葬之风1085
(一)禁厚葬,倡薄葬1086
(二)俭而含礼1088
(三)薄葬终为主流1090
四、社会赈济1094
(一)赈灾的途径1095
(二)赈灾的措施1096
(三)赈灾之政的积极影响1105
(四)赈灾之政的特点1108
第三章 婚姻与性1112
一、婚姻1112
(一)各族的和亲1112
(二)皇子纳妃与公主择婿1113
(三)胡汉通婚1114
(四)自主婚姻与离婚、改嫁1115
(五)妻妾的嫡庶地位1116
(六)婚俗1118
二、性与纵欲1121
第四章 岁时娱乐1125
一、岁时节令及庆典1125
(一)元日1125
(二)人日1126
(三)修禊节1126
(四)寒食节1127
(五)端午节1128
(六)火把节1128
(七)七月七1129
(八)孟兰盆节1130
(九)重阳节1130
二、文体娱乐活动1131
(一)体育运动1131
(二)杂技1133
(三)围棋1135
(四)其他游艺1137
第五章 社会风尚1140
一、贵族门阀的奢侈之风1140
二、愈演愈烈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1142
三、士大夫的思想风貌1143
(一)名士风度1143
(二)隐逸思潮1146
(三)佞佛与崇道1147
(四)尚文与尚武1149
四、各地民风的异同及变化1151
附录115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1155
附录二 魏晋南北朝历史纪元表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