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
  • 朱文锋,袁肇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821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022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1056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基本内容】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二、中医诊断的原理与原则2

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3

四、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4

【补充阐发】5

一、有关“证”的若干概念5

二、关于辨证的“辨”与“证”5

三、“黑箱”理论与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6

四、“生物全息律”与中医“见微知著”的诊断原理6

五、中医学所揭示的“生命全息律”6

六、中医诊断学从外知内的诊断原理7

七、四诊并重是中医诊断的原则7

八、临床思维中的辨证与辨病8

九、诊断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意义8

十、中医诊断学主要古代专著简介9

【古代文献】10

【研究进展】12

一、中医诊断研究的范围12

二、中医诊断研究的主要内容12

三、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简介15

四、中医诊断研究评述与展望16

上篇 诊法21

第一章 问诊21

第一节 问诊概述21

【基本内容】21

一、问诊的意义与方法21

二、问诊的内容22

【补充阐发】23

一、症状的意义及与病机的关系23

二、“主诉”与“主症”的关系24

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界定及关系24

四、“十问歌”的演变及其意义25

【古代文献】25

一、问诊的意义25

二、问诊的方法26

三、问诊的内容26

【研究进展】27

一、中医“问诊”内容的逐步完善27

二、中医临床信息采集表设计的思路28

三、注意问诊的心理学效应29

四、建构问诊训练平台,强化技能培养29

五、把握中医问诊的认识论特点30

六、量表在问诊研究中的使用30

第二节 问现在症31

【基本内容】31

一、问寒热32

二、问汗出33

三、问疼痛35

四、问不适37

五、问睡眠38

六、问饮食38

七、问二便40

八、问情志41

九、问两性42

十、问小儿44

【补充阐发】45

一、主症的识别及询问45

二、怎样理解恶寒发热45

三、感寒发热与气虚发热、阳虚发热46

四、对寒热往来机制的认识47

五、潮热的分类与病机48

六、盗汗、自汗的虚实辨析49

七、疼痛的病因与病机50

八、五更泄泻的时间与辨证50

九、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病机51

十、虫积为何嗜食异物51

十一、“除中”的机制分析52

十二、口苦、口酸、口甜、口咸的病机52

十三、“嗜睡”、“昏迷”与“昏睡”的区别53

十四、“阳痿”、“遗精”虚实属性辨析53

【古代文献】54

一、问寒热54

二、问汗出55

三、问疼痛56

四、问不适57

五、问睡眠59

六、问饮食59

七、问二便59

八、问情志60

九、问两性60

十、问小儿60

【研究进展】61

一、症状的规范化研究61

二、症状对证候诊断贡献度的算法研究66

三、常见症状发生机制的现代研究71

四、症状信息采集方法的研究75

五、中医问诊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展望77

第二章 望诊80

第一节 全身望诊80

【基本内容】80

一、望神80

二、望色83

三、望形85

四、望态87

【补充阐发】87

一、怎样理解“望而知之谓之神”87

二、如何理解“一会即觉”、“以神会神”88

三、望诊应远近结合,动态观察88

四、“神乱”与“失神”的区别88

五、假神的病机与辨识89

六、关于“?”字和“?白”的含义89

七、关于“望色十法”89

八、望色十法之“抟”90

九、何谓“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90

十、怎样理解“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91

十一、脏腑色部的定位91

十二、部位与色泽合参望色92

十三、面色变化的常见病症92

【古代文献】93

一、望神气93

二、望色泽95

三、望形体104

四、望姿态105

【研究进展】106

一、色诊客观化的色度学基础106

二、正常人肤色色度学测定108

三、中国人病色色度测定111

四、红外成像面图研究115

五、中医色诊主生主死特性的光学信号分析117

六、中医面色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系统研究117

七、面部望诊二维坐标体系的建立119

八、体质诊断的基本思路120

九、中医色诊的研究方法121

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望诊研究123

十一、望色研究的成绩、问题与展望123

第二节 局部望诊125

【基本内容】125

一、望头面125

二、望五官126

三、望躯体130

四、望四肢133

五、望二阴134

六、望皮肤135

七、望小儿指纹136

【补充阐发】137

一、头部诊法137

二、头发诊法138

三、颜面诊法140

四、眉毛诊法142

五、五轮诊法142

六、眼球经区诊法145

七、鼻部诊法146

八、山根诊法148

九、人中诊法148

十、口唇诊法151

十一、齿龈诊法153

十二、腭颊黏膜诊法155

十三、胸胁诊法157

十四、腹部诊法160

十五、脐部诊法162

十六、鱼际络脉诊法164

十七、弹踝诊法165

十八、爪甲诊法165

十九、足掌诊法169

二十、前阴诊法171

二十一、肛门诊法173

二十二、第二掌骨侧诊法174

二十三、皮纹诊法176

二十四、痈疽疔疖的表现特点181

二十五、斑与疹、白?与汗疹的区别181

二十六、儿科分经察纹法182

二十七、望小儿指纹诊法183

【古代文献】184

一、望头面184

二、望五官184

三、望小儿指纹187

【研究进展】188

一、头面诊法研究进展188

二、目诊研究进展189

三、耳诊研究进展195

四、鼻诊研究进展199

五、人中诊法研究进展200

六、牙龈诊研究进展201

七、甲诊研究进展201

八、小儿指纹研究进展201

第三节 望排出物206

【基本内容】206

一、望排出物概述206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206

【补充阐发】208

一、白痰非尽寒,黄痰非皆热208

二、多唾不一定是病208

三、如何辨脓和辨血208

四、正常小儿大便特点209

五、尿黄不尽属热证209

【古代文献】209

一、望痰涎209

二、望呕吐物210

三、望大便210

四、望小便211

【研究进展】213

一、痰实质的研究213

二、尿检测指标与阴阳虚实辨证214

三、“小便清长”模型研究214

第三章 舌诊216

第一节 舌诊概要216

【基本内容】216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功能216

二、舌诊的原理217

三、舌诊的方法218

四、舌诊的基本内容219

【补充阐发】220

一、舌既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220

二、舌诊与望舌的异同220

三、舌面脏腑分部的古今认识220

四、刮舌和揩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221

五、古今重要舌诊著作介绍221

【古代文献】224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功能224

二、舌诊原理225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25

四、舌诊内容227

【研究进展】228

一、有关舌诊的统一名词和舌上分部的规定(草案)228

二、舌活体显微观察228

三、中医舌诊的微生态研究229

第二节 望舌质229

【基本内容】229

一、舌色230

二、舌形231

三、舌态232

四、舌络233

【补充阐发】234

一、舌上点、刺,星、斑的区别及意义234

二、舌面凸凹的临床意义234

三、正常情况下的齿痕舌、短缩舌、裂纹舌及剥落苔234

四、舌痒的临床意义235

五、舌麻的临床辨析235

六、舌痛的辨证分析236

七、舌下络脉的古今望诊236

八、舌下“瘀血丝”、“瘀血点”的临床意义237

【古代文献】237

一、舌体的颜色237

二、舌体的形质241

三、舌体的动态245

四、舌下络脉249

【研究进展】249

一、几种常见病理舌质的组织学观察249

二、血瘀证舌质的组织学变化250

三、不同舌质的舌尖微循环临床观察251

四、中医证型舌质表面超微结构252

五、紫黯舌、红绛舌形成因素的研究252

六、舌下络脉的现代研究253

七、中医舌色的Delphi法研究253

第三节 望舌苔254

【基本内容】254

一、苔质254

二、苔色256

【补充阐发】257

一、绿苔、霉苔、霉酱苔的临床意义257

二、黄苔主热也有变例257

三、白苔并非独主寒证258

四、灰黑苔的辨证意义259

【古代文献】260

一、苔质260

二、苔色263

【研究进展】266

一、舌苔形成原理研究266

二、舌苔脱落细胞的临床检测269

三、舌苔与病证的相关性研究271

四、舌苔实验研究方法的进展272

五、舌苔研究的展望273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意义276

【基本内容】276

一、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276

二、正常舌象277

三、病理舌象278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280

【补充阐发】282

一、望舌辨体质禀赋282

二、年龄、性别与舌象的关系283

三、舌诊在温病辨证中的意义283

四、临床常见中医舌病285

五、舌诊临床意义的中西医对照286

【古代文献】287

一、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287

二、正常舌象287

三、舌神288

四、危重舌象288

五、舌诊的临床意义288

【研究进展】289

一、正常舌象的特点研究289

二、舌诊现代研究的主要方法291

三、舌象与疾病关系的研究309

第四章 闻诊314

第一节 听声音314

【基本内容】314

一、正常声音314

二、病变声音315

【补充阐发】318

一、闻诊及“闻”字考略318

二、五声、五音诊病理论319

三、喑哑、失音的虚实辨析320

四、对谵语、郑声寒热虚实的辨识320

五、喉中痰鸣与哮、喘的关系321

六、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认识322

七、少气、短气与喘的区别和联系322

八、对咳逆、上气的认识323

九、呕、吐、哕、噫的相关概念323

十、肠鸣、矢气的病机324

【古代文献】324

一、听声诊病原理324

二、发声异常325

三、语言异常326

四、呼吸异常326

五、咳嗽327

六、胃肠异常声327

【研究进展】328

一、声学基础及诊断技术研究328

二、中医声诊的现代研究329

三、声诊的现代临床实验研究332

四、国外对声诊的研究概况334

五、声诊研究的问题及展望335

第二节 嗅气味337

【基本内容】337

一、病体气味337

二、病室气味338

【补充阐发】338

一、嗅气味诊病的机制338

二、嗅气味诊病的注意事项339

三、恶臭气息与辨证的关系339

四、特殊气味的临床意义340

【古代文献】340

【研究进展】341

一、气味的理论实质及其特征341

二、气味诊断技术的研究342

三、对人体气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43

四、常见病症气味的实验研究344

五、对口臭气味的研究345

六、嗅气味研究的展望346

第五章 脉诊349

第一节 脉诊概说349

【基本内容】349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349

二、诊脉的部位350

三、诊脉的方法353

【补充阐发】355

一、寸口诊脉及分候脏腑的原理355

二、关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争议357

三、遍诊法的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358

四、趺阳脉的诊法与临床意义359

五、古今脉象分类方法的研究359

【古代文献】362

一、诊象形成的原理362

二、诊脉的部位362

三、诊脉的方法363

【研究进展】365

一、脉象机制研究365

二、三部九候诊脉的研究368

三、脉象客观化的研究373

四、脉象信息特征与分析381

第二节 正常脉象388

【基本内容】388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388

二、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389

【补充阐发】390

一、“平脉”的含义与脉象390

二、对脉象“胃、神、根”的理解392

三、“四季平脉”的研究393

【古代文献】395

一、平脉的特点395

二、平脉的生理变异396

【研究进展】397

一、正常人脉象因年龄、性别变化的特点397

二、正常人脉象因四时、昼夜变化的特点400

三、正常人脉象因地域、种族变化的特点402

四、正常人脉象因职业关系变化的特点402

五、胃、神、根的脉象与脉图研究403

第三节 病理脉象404

【基本内容】404

一、常见病脉404

(一)脉位异常404

(二)脉率异常406

(三)脉力异常407

(四)脉宽异常407

(五)脉长异常408

(六)脉流利度异常409

(七)脉紧张度异常409

(八)脉律异常410

二、脉象鉴别411

(一)脉象比类鉴别411

(二)脉象对举鉴别413

三、相兼脉象413

(一)脉象相兼的概念和理由413

(二)脉象相兼的原则和主病414

四、特殊脉象414

(一)真脏脉414

(二)妇人脉415

(三)小儿脉415

【补充阐发】416

一、注意运用脉象要素辨别脉象416

二、脉象主病应把握其常,注意其变417

三、临床不能相兼的脉象419

四、弦脉与紧脉的脉象鉴别419

五、大脉与小脉的脉象特征419

六、妊娠脉象的特征420

七、离经脉的特征421

八、怪脉的脉象特征与主病421

【古代文献】423

一、常见病脉423

二、相兼脉436

三、真脏脉437

【研究进展】438

一、常见病脉的研究进展438

(一)脉象浮与沉的研究438

(二)脉象迟与数的研究440

(三)促、结、代脉象的研究442

(四)弦与濡脉象的研究445

(五)滑与涩脉象的研究448

(六)细与洪脉象的研究450

二、妇女脉象的研究进展451

(一)月经期脉象研究451

(二)妊娠期脉象研究452

(三)正常分娩过程脉象研究453

(四)临产离经脉研究453

三、小儿脉象及脉图研究453

四、真脏脉象的研究454

(一)釜沸脉的研究454

(二)解索脉的研究454

(三)雀啄脉的研究455

(四)麻促脉的研究455

(五)虾游脉的研究456

(六)鱼翔脉的研究456

(七)屋漏脉的研究456

(八)弹石脉的研究457

(九)转豆脉的研究457

(十)偃刀脉的研究457

五、其他危重脉象的研究458

(一)鬼祟脉的研究458

(二)临终前脉象图的观察458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461

【基本内容】461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461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462

【补充阐发】463

一、关于脉症顺逆与从舍的认识463

二、关于脉诊的临床意义465

三、临床忽视脉诊的原因探析466

【古代文献】466

一、脉象分析病证466

二、脉象阐述病机468

三、脉象指导治疗468

四、脉象推断预后468

【研究进展】468

一、疾病与脉象、脉图关系的研究468

二、证候与脉象、脉图关系的研究474

三、脉象的动物实验研究477

四、中医脉诊研究的展望480

第六章 按诊483

第一节 按诊概说483

【基本内容】483

一、按诊的方法483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484

三、按诊的临床意义485

【补充阐发】485

一、按诊的沿革485

二、按诊的体位485

三、按诊的注意事项485

【古代文献】486

【研究进展】486

一、中医腹诊的概念486

二、中医腹诊的原理487

三、中医腹诊的源流487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489

【基本内容】489

一、按胸胁489

二、按脘腹491

三、按肌肤493

四、按手足494

五、按腧穴495

【补充阐发】495

一、可按者可有实,拒按者亦有虚495

二、中医腹诊的方法与内容496

三、中医腹诊的临床意义497

四、腧穴按诊的原理497

【古代文献】498

一、按胸胁498

二、按脘腹498

三、按肌肤499

四、按手足500

五、按腧穴500

【研究进展】501

一、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研究501

二、中医腹诊的客观化研究503

三、中医腹诊仪的研制504

四、尺肤诊法研究505

五、腧穴按诊研究506

六、按诊研究展望507

中篇 辨证513

第七章 八纲辨证513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514

【基本内容】514

一、表里辨证514

二、寒热辨证516

三、虚实辨证517

四、阴阳辨证519

【补充阐发】520

一、八纲概念形成的沿革520

二、八纲亦为类病的纲领521

三、八纲的内容宜增“上”、“下”两纲521

四、八纲中的辩证法思想522

五、对表证病位的理解522

六、肌表、表、表证的区别及关系523

七、对表证“恶寒”而不“畏寒”的理解524

八、半表半里证辨524

九、寒热两纲的逻辑问题525

十、《内经》中虚实的不同概念525

【古代文献】526

一、八纲的含义526

二、表里辨证526

三、寒热辨证528

四、虚实辨证530

五、阴阳辨证531

【研究进展】532

一、八纲证候的临床研究532

二、八纲证候动物模型研究533

三、八纲辨证的研究展望535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536

【基本内容】536

一、证候相兼536

二、证候错杂538

三、证候真假540

四、证候转化541

【补充阐发】543

一、寒热证候相兼有多少证型543

二、“表虚证”当质疑544

三、邪气出入与证候转化的关系544

四、虚证转实的可能性545

五、“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辨析546

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与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区别547

七、热深厥亦深的病机分析547

【古代文献】548

一、证候错杂548

二、证候转化548

三、证候真假549

【研究进展】549

一、表寒、表热证研究549

二、虚寒、虚热证研究550

三、动物病理模型551

第八章 病性辨证554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554

【基本内容】554

一、风淫证554

二、寒淫证555

三、暑淫证556

四、湿淫证556

五、燥淫证557

六、火热证557

【补充阐发】558

一、“病性”的概念与内容558

二、风客肌肤的常见病症鉴别559

三、因寒致痛的机理559

四、暑证的常见证候辨析560

五、“湿证”、“燥证”的寒热病性区分560

六、湿兼他邪致病的机理及临床鉴别561

七、虚火辨析561

【古代文献】562

一、风淫证562

二、寒淫证563

三、暑淫证563

四、湿淫证563

五、燥淫证564

六、火热证564

七、六淫证候565

【研究进展】565

一、六淫证动物模型的研制565

二、六淫证本质的研究569

三、六淫证研究述评570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571

【基本内容】571

一、阴虚证571

二、阳虚证572

三、亡阴证572

四、亡阳证572

【补充阐发】573

一、阳虚症状的两重性573

二、阴虚火旺与戴阳、格阳的区别574

三、中日两国对阴虚证和阳虚证理解的异同574

【古代文献】575

一、阴虚和阳虚575

二、亡阴和亡阳576

【研究进展】576

一、阴阳虚损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576

二、阴阳虚损证候本质的研究579

三、阴阳虚损证候研究述评582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584

【基本内容】584

一、气病证候585

二、血病证候587

三、气血同病证候589

【补充阐发】591

一、血瘀证的概念与范围591

二、血瘀证的病因与病机592

三、血瘀证的主要表现593

四、血瘀证形成的机理595

五、血瘀证的临床辨析596

六、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597

七、关于动血、动风与血热、血寒598

【古代文献】598

一、气病证候598

二、血病证候600

三、气血同病证类601

【研究进展】602

一、气虚证研究进展602

二、血虚证研究进展606

三、血瘀证研究进展609

第四节 辨津液病证候629

【基本内容】629

一、痰证630

二、饮证630

三、水停证631

四、津液亏虚证631

【补充阐发】632

一、痰饮瘀血应属病机病证632

二、常见痰证的临床鉴别632

三、痰证的命名特点633

【古代文献】633

一、痰证633

二、饮证634

三、水停证635

四、津液亏虚证635

【研究进展】636

一、痰证的流行病学研究636

二、痰证的本质研究636

三、痰证实验研究述评639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641

【基本内容】641

一、喜伤证候641

二、怒伤证候641

三、思伤证候642

四、忧伤证候642

五、悲伤证候642

六、恐伤证候642

七、惊伤证候642

【补充阐发】643

一、注意情志的双刃剑作用643

二、情志致病的规律643

三、情志病证的临床特征643

四、情志病证治疗的特点644

【古代文献】644

【研究进展】645

一、中医情志学说的源流研究645

二、情志证候的临床研究646

三、情志证候的实验研究648

四、情志证候研究述评650

第九章 脏腑辨证652

第一节 心病辨证652

【基本内容】652

一、心病虚证653

二、心病实证654

【补充阐发】656

一、关于心火亢盛证656

二、中医脑病的辨证657

【古代文献】658

一、心病辨证658

二、脑病辨证660

【研究进展】661

一、心病辨证指标的研究661

二、心病证型动物造模的研究672

第二节 肺病辨证680

【基本内容】680

一、肺病虚证680

二、肺病实证681

【补充阐发】684

一、肺阳虚证辨析684

二、论肺血虚证684

【古代文献】685

一、肺的生理病理特点685

二、肺病辨证686

【研究进展】689

一、肺病辨证诊断标准的研究689

二、肺病证候的生理病理基础研究690

三、肺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究697

四、肺病研究评述与展望698

第三节 脾病辨证702

一、脾病虚证702

二、脾病实证703

【补充阐发】704

一、关于脾阴虚证704

二、对“阴火证”的认识705

【古代文献】706

一、脾的生理病理特点706

二、脾病辨证706

【研究进展】708

一、脾虚证的诊断标准研究708

二、脾虚证的辨证指标研究709

三、脾实证的临床实验研究714

四、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715

五、脾病辨证的研究述评717

第四节 肝病辨证722

【基本内容】722

一、肝病虚证723

二、肝病实证723

【补充阐发】726

一、论肝气虚证及肝阳虚证726

二、肝火证的证候概要727

三、肝病之郁结和上下横窜厥脱之变727

四、肝气、肝火、肝阳三证的关系与比较728

五、内风证的病机辨析728

【古代文献】728

一、肝的生理病理特点728

二、肝病辨证729

【研究进展】731

一、肝病证候的综合研究731

二、肝郁气滞证的研究732

三、肝火炽盛证的研究734

四、肝阳上亢证的研究735

五、肝风内动证的研究739

六、肝气虚证的研究741

七、肝病证候研究述评741

第五节 肾病辨证744

【基本内容】744

一、肾之阴阳虚损745

二、肾之精气亏虚746

【补充阐发】746

一、论“肾实证”746

二、肾气不固的证候特点747

【古代文献】748

一、肾的生理病理特点748

二、肾病辨证748

【研究进展】749

一、肾病证候的辨证学研究749

二、肾病证候的证本质研究749

三、肾病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753

四、肾病辨证研究述评755

第六节 腑病辨证759

【基本内容】759

一、腑病虚证759

二、腑病实证761

【补充阐发】764

一、论“胃强脾弱”证764

二、胃阴虚证与脾阴虚证的鉴别764

三、“肺胃气逆”为病理概念而非证名764

四、肠道湿热证的证候特点765

五、胆与情志的关系765

六、“心移热于小肠”是非辨析766

【古代文献】766

一、诸腑的生理病理特点766

二、腑病辨证767

【研究进展】769

一、腑病证候诊断标准研讨769

二、腑病证候的证本质研究770

三、腑病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772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775

【基本内容】775

一、脏腑兼病虚证776

二、脏腑兼病实证779

【补充阐发】780

一、“心肾相交”理论的历史源流780

二、心肾不交的病理本质780

三、心肾不交证临床辨析781

四、肾不纳气证及其类证鉴别781

五、肝肾阴虚证与肝阳上亢证的辨析782

六、肝阳上亢证与肝肾阴虚阳亢证的区别782

七、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中焦湿热证之辨析783

【古代文献】783

一、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783

二、脏腑兼病辨证784

【研究进展】787

一、脏腑兼证的辨证学研究787

二、脏腑兼证的证本质研究788

三、脏腑兼病证候的动物模型研究792

第十章 其他辨证概要797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797

【基本内容】797

一、辨六经病证797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800

【补充阐发】800

一、六经之说异议800

二、强分经证、腑证有悖仲景原旨802

三、关于少阳病的位置804

四、太阳中风证的虚实属性805

五、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病机区分806

【古代文献】807

【研究进展】809

一、六经辨证的理论研究809

二、六经辨证的临床研究814

三、六经辨证的实验研究815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817

【基本内容】817

一、辨卫气营血病证818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819

【补充阐发】819

一、关于温病的概念819

二、伤寒与温病的异同820

三、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820

四、关于“寒温之争”与“寒温合一”821

五、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825

六、温病发生不全自肺卫开始826

七、热入营血为何反不甚渴826

【古代文献】827

【研究进展】827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研究827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研究829

三、卫气营血辨证的实验研究831

四、卫气营血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834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839

【基本内容】839

一、辨三焦病证839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840

【补充阐发】841

一、对三焦生理特点的认识841

二、卫气营血证候与三焦证候的实质区别842

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比较844

四、外感病辨证简表845

【古代文献】847

【研究进展】848

一、三焦辨证的理论研究848

二、三焦辨证的临床研究849

三、三焦辨证的实验研究850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853

【基本内容】853

一、十二经脉病证特点854

二、奇经八脉病证特点854

【补充阐发】854

一、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含义的探讨854

二、十二经病证的特点856

三、奇经八脉病证与病机857

四、《内经》经络诊断法857

【古代文献】859

【研究进展】860

一、经络辨证的理论研究860

二、经络辨证的临床研究861

三、经络辨证的实验研究862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867

第十一章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867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867

【基本内容】867

一、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867

二、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868

【补充阐发】869

一、證、证、症、候的沿革与证候的本来含义869

二、关于“症”的音、义871

三、证的概念的演变871

【古代文献】872

【研究进展】874

一、诊法原理的探讨874

二、从客观指标加深对“证”的认识877

第二节 辨证思维方法878

【基本内容】878

一、辨证基本内容的掌握878

二、辨证与诊法的关系879

三、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879

四、辨证的步骤880

五、中医证名的具体要求881

六、辨证诸法的综合运用881

【补充阐发】882

一、诊断的思维方式与特征882

二、辨证的基本要求883

三、辨证的主要步骤885

四、证所反映的基本内容887

五、证名的表述形式888

六、“证”的结构与层次889

七、证候分类的思考890

八、证型的含义与局限890

九、“辨证”含义的演变891

十、“证”与“病理过程”的关系892

十一、中医辨证误诊原因分析892

十二、中医辨证的不足894

【古代文献】895

【研究进展】896

一、辨证体系的合理内核896

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897

三、统一辨证体系的内容与特色899

四、“证”实质的研究900

五、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901

六、数学方法在中医诊断中的运用902

七、专科特色辨证的研究906

八、临床常见标准证名908

第十二章 中医疾病诊断概要930

第一节 中医疾病诊断思路930

【基本内容】930

一、“病”的概念与意义930

二、中医疾病的命名933

【补充阐发】937

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937

二、病名与辨病的概念937

三、中医病名诊断的意义937

四、中医病名中存在的问题938

五、中医病名混乱的原因辨析939

【古代文献】939

一、疾病概念939

二、疾病命名940

【研究进展】941

一、中医病名研究的进展941

二、中医病名分化的研究941

三、规范病名的应用945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分类946

【基本内容】946

一、中医疾病分类的概况946

二、中医疾病分类的方法947

【补充阐发】948

一、中西医病名的主要异同948

二、病名与证候、证名的关系949

三、症、病、证概念的混淆应予纠正950

【古代文献】950

【研究进展】951

一、中医疾病分类的研究951

二、中医临床常见标准病名954

第十三章 中医病案980

第一节 医案980

【基本内容】980

一、医案的含义与意义980

二、医案的沿革与特点981

三、医案的常见形式与要求983

【补充阐发】986

一、医案的起源与发展986

二、中医医案的分类989

【古代文献】990

【研究进展】990

一、医案整理研究的意义990

二、医案整理研究的原则991

三、医案整理研究的步骤991

四、医案整理研究的方式991

第二节 病历993

【基本内容】993

一、病历的含义与意义993

二、中医病历的内容与要求994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1000

四、中医病历的书写格式1002

五、中医病历示例1007

【补充阐发】1011

一、注重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1011

二、中医病历质量控制的措施1011

【古代文献】1012

【研究进展】1013

一、记录现在症的常用术语1013

二、记录脉象、舌象的常用术语1015

三、记录望、闻、按诊的常用术语1016

四、中医病历的管理与应用10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