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汝明总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3048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54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1132页
- 主题词:地方志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学科: 地方志)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8
卷一 建置38
第一章 行政区划38
第一节 西汉至宋38
第二节 元明清38
第三节 中华民国39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42
第二章 乡镇简述48
大研镇48
石鼓镇50
巨甸镇50
白沙乡51
黄山乡52
金山白族乡53
龙山乡53
拉市乡54
太安乡54
七河乡55
金江白族乡55
九河白族乡56
龙蟠乡56
仁和傈僳族乡57
石头白族乡57
金庄乡57
黎明傈僳族乡58
鲁甸乡58
塔城乡59
大具乡60
大东乡60
鸣音乡61
宝山乡61
奉科乡62
卷二 自然地理63
第一章 地质63
第一节 地层63
第二节 构造65
第二章 地貌65
第一节 地貌类型66
第二节 山脉67
第三章 河流 湖泊 冰川 泉70
第一节 河流70
第二节 湖泊 冰川 泉71
第四章 气候 物候73
第一节 气候特征73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73
第三节 物候79
第五章 自然资源82
第一节 土地82
第二节 水84
第三节 植物85
第四节 动物88
第五节 矿产89
第六章 自然灾害92
第一节 气象灾害92
第二节 病虫害97
第三节 地震灾害98
卷三 玉龙山 老君山99
第一章 玉龙山99
第一节 地质 地貌99
第二节 气候 植被101
第三节 自然资源103
第四节 风景名胜106
第五节 玉龙山考察研究110
第六节 管理111
第七节 玉龙雪山诗、文、画111
第二章 老君山123
第一节 地理位置123
第二节 地貌 气候123
第三节 动植物123
第四节 自然景观125
卷四 人口131
第一章 人口状况131
第一节 总人口变化131
第二节 人口密度136
第三节 人口构成136
第二章 计划生育142
第一节 机构142
第二节 宣传教育143
第三节 奖励政策143
第四节 药技服务144
卷五 民族146
第一章 纳西族146
第一节 源流146
第二节 社会经济149
第三节 语言文字151
第四节 习俗153
第二章 汉族158
第一节 源流158
第二节 社会经济158
第三节 语言文字158
第四节 习俗159
第三章 白族160
第一节 源流160
第二节 社会经济160
第三节 语言文字160
第四节 习俗160
第四章 傈僳族161
第一节 源流161
第二节 社会经济162
第三节 语言文字162
第四节 习俗163
第五章 彝族164
第一节 源流164
第二节 社会经济165
第三节 语言文字165
第四节 习俗165
第六章 普米族167
第一节 源流167
第二节 社会经济168
第三节 语言文字168
第四节 习俗168
第七章 苗族 藏族 回族 壮族170
第一节 苗族170
第二节 藏族171
第三节 回族172
第四节 壮族173
第八章 民族关系 民族工作173
第一节 民族关系173
第二节 民族工作174
卷六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176
第一章 机构176
第二章 县城规划177
第一节 规划及管理177
第二节 测绘182
第三章 县城建设183
第一节 市政设施183
第二节 自来水187
第三节 县城环境卫生189
第四节 城市绿化190
第四章 房地产1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1
第二节 县直管公房192
第三节 普查发(换)证193
第四节 产权监理与市场管理194
第五节 县城房屋建设195
第五章 村镇建设196
第一节 规划196
第二节 建设196
第六章 建筑业管理197
第一节 施工企业和勘测设计单位197
第二节 管理198
第三节 职工培训199
第七章 环境保护199
第一节 自然生态199
第二节 环境监测200
第三节 环境质量200
第四节 环境整治与管理201
卷七 交通203
第一章 道路203
第一节 人马驿道203
第二节 公路205
第三节 桥梁209
第二章 水道 航空213
第一节 水道213
第二节 航空216
第三章 运输217
第一节 人力运输217
第二节 畜力运输218
第三节 机动车运输219
第四节 水运220
第四章 交通管理2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2
第二节 公路养护222
第三节 路政管理223
第四节 安全管理224
第五节 民间运输管理224
第六节 养路费征管225
卷八 邮电227
第一章 邮电机构227
第一节 邮驿227
第二节 电报局227
第三节 邮政局227
第四节 邮电局228
第五节 邮电支局(所)229
第二章 邮政230
第一节 邮路230
第二节 业务232
第三章 电信234
第一节 电话234
第二节 电报238
卷九 水利241
第一章 引水、抽水、喷灌工程241
第一节 引水工程241
第二节 抽水工程245
第三节 喷灌工程249
第二章 蓄水工程249
第一节 中型水库249
第二节 小(一)型水库251
第三节 小(二)型水库254
第四节 小塘坝255
第三章 防洪排涝和人畜饮水工程255
第一节 防洪排涝工程255
第二节 人畜饮水工程256
第四章 渔业256
第一节 资源256
第二节 养殖258
第三节 捕捞259
第五章 经营管理2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0
第二节 工程管理260
第三节 用水管理261
第四节 水费征收和多种经营261
第五节 移民安置 伤亡抚恤262
第六节 渔政管理262
卷十 农业263
第一章 经济体制变革263
第一节 土地私有263
第二节 互助合作264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264
第二章 生产条件264
第一节 耕地264
第二节 劳动力266
第三节 农具 农机268
第三章 农作物270
第一节 粮食作物270
第二节 油料274
第三节 蔬菜274
第四节 药材278
第五节 蚕桑 烟 茶叶 棉花 大麻 糖类 西瓜281
第六节 水果284
第四章 技术改良286
第一节 土地利用方式286
第二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287
第三节 农作物保护287
第四节 肥料288
第五节 栽培技术290
第五章 管理291
第一节 机构291
第二节 经营292
卷十一 林业296
第一章 森林资源296
第一节 森林面积、蓄积量296
第二节 名木古树选记298
第三节 林副产品资源301
第二章 植树造林302
第一节 荒山造林302
第二节 防护林工程303
第三节 经济林木种植304
第四节 迹地更新305
第三章 森林保护305
第一节 护林防火305
第二节 封山育林308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309
第四章 林政管理310
第一节 林权划分与林业“三定”310
第二节 采伐管理314
第三节 制止乱砍滥伐315
第四节 案件查处316
第五章 林业机构31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17
第二节 事业机构317
第三节 企业机构318
卷十二 畜牧320
第一章 畜禽养殖320
第一节 丽江马320
第二节 驴 骡322
第三节 牛322
第四节 猪323
第五节 羊324
第六节 家禽 兔324
第二章 饲草 饲料327
第一节 草场327
第二节 饲料329
第三章 畜禽疾病与防治330
第一节 主要疾病330
第二节 防治和检疫330
第三节 重大疫病纪实331
第四章 经营管理333
第一节 机构333
第二节 所有制334
第三节 牲畜交易334
卷十三 乡镇企业335
第一章 所有制336
第一节 集体企业336
第二节 联户办企业337
第三节 个体企业337
第二章 行业338
第一节 工业338
第二节 建筑业343
第三节 运输业344
第四节 商业 饮食业 服务业344
第五节 种植业 养殖业345
第三章 管理346
第一节 机构346
第二节 管理347
第四章 企业选介348
第一节 金山农工商联营总公司348
第二节 良美建筑公司348
第三节 三股水电站349
卷十四 工业350
第一章 沿革350
第一节 发展沿革350
第二节 经营体制351
第三节 管理机构353
第二章 门类354
第一节 食品354
第二节 纺织357
第三节 缝纫358
第四节 皮毛皮革加工359
第五节 建筑建材360
第六节 能源362
第七节 森工363
第八节 木材加工364
第九节 采矿冶金365
第十节 制药367
第十一节 造纸368
第十二节 印刷369
第十三节 五金369
第十四节 制陶372
第十五节 化工373
第十六节 机械374
第十七节 其他375
第三章 工厂与名产选介379
第一节 工厂选介379
第二节 名产选介381
卷十五 商业389
第一章 沿革389
第一节 私营389
第二节 国营394
第三节 集体397
第二章 商品购销399
第一节 工业品399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403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406
第三章 集市408
第一节 主要街场408
第二节 定期街会410
第四章 饮食 旅店 摄影 理发411
第一节 饮食411
第二节 旅店412
第三节 名特小吃412
第四节 摄影413
第五节 理发及其他413
第五章 外贸413
第一节 沿革413
第二节 外贸商品414
卷十六 粮油416
第一章 征购416
第一节 粮食征购416
第二节 油脂、油料收购418
第二章 销售419
第一节 非农业人口口粮供应419
第二节 工业、商业用粮供应420
第三节 农村粮食供应420
第四节 油脂供应422
第三章 仓储 调拨422
第一节 仓储422
第二节 粮油调拨424
第四章 民间贸易 议购议销425
第一节 民间贸易425
第二节 议购议销425
第五章 管理机构426
卷十七 金融428
第一章 货币428
第一节 实物货币428
第二节 贝币429
第三节 金属货币429
第四节 纸币430
第二章 民间借贷431
第一节 货币借贷431
第二节 典当431
第三节 ?会431
第三章 银行432
第一节 民国时期银行43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银行434
第四章 存款437
第一节 对公存款437
第二节 农村存款438
第三节 储蓄存款438
第四节 信用社存款440
第五章 贷款441
第一节 流动资金贷款441
第二节 固定资产贷款443
第三节 农业贷款443
第四节 信用社贷款444
第六章 金融管理446
第一节 贷币投放与回笼446
第二节 金银管理与经营447
第三节 现金管理447
第四节 工资基金管理447
第五节 金融机构管理448
第七章 保险448
第一节 机构448
第二节 险种448
第三节 理赔449
第八章 其他金融业务450
第一节 经理国库450
第二节 发行债券450
第三节 拨款管理和监督451
第四节 外汇业务451
卷十八 财政 税务452
第一章 机构沿革453
第二章 管理体制454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454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455
第三章 财政收支455
第一节 明、清时期岁入岁出455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财政收支457
第三节 解放以后的财政收支458
第四节 财政补贴465
第四章 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466
第一节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466
第二节 企业财务管理467
第三节 预算管理469
第四节 财务监督检查471
第五章 田赋 农业税 耕地占用税473
第一节 明、清时期田赋47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田赋473
第三节 农业税476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478
第六章 工商税收479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工商税收479
第二节 解放后的工商税收481
卷十九 经济管理485
第一章 计划485
第一节 机构485
第二节 计划编制48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487
第四节 物资计划488
第二章 统计491
第一节 机构沿革491
第二节 统计业务491
第三节 专题调查493
第四节 统计执法检查496
第三章 审计496
第一节 机构496
第二节 审计业务496
第四章 标准计量498
第一节 机构498
第二节 计量498
第三节 标准化500
第四节 产品质量管理500
第五章 物价500
第一节 管理机构500
第二节 物价501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5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07
第二节 市场管理507
第三节 企业管理508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510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510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511
第七章 经济技术协作511
第一节 聘请外地专家讲学及外出考察学习511
第二节 协作项目512
第八章 土地管理513
第一节 机构513
第二节 管理513
卷二十 土司515
第一章 世袭土司阿良一系(木氏土司)515
第一节 传袭515
第二节 木氏土司的统治区域及势力范围517
第三节 贡赋 封赐518
第四节 政治统治520
第五节 土司领主经济521
第六节 文化522
第二章 其他土司522
第一节 茶罕章管民官阿乾522
第二节 通安州土同知高氏522
第三节 巨津州土同知阿氏523
第四节 宝山州土知州和氏523
第五节 丽江军民府土照磨木氏523
第六节 巨津州石门关巡检司土巡检阿氏524
第七节 巨津州石门关土千夫长木氏524
卷二十一 政权525
第一章 权力机关525
第一节 丽江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526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528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531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535
第二章 行政机关536
第一节 唐至中华民国53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540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545
第三章 人民政协546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546
第二节 履行职能551
卷二十二 党派社团554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三民主义青年团554
第一节 国民党丽江地方组织554
第二节 三青团丽江县组织555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丽江县地方组织555
第一节 组织机构555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558
第三节 党员562
第四节 宣传工作564
第五节 纪律检查565
第六节 统战工作566
第七节 政法工作566
第八节 农村工作567
第九节 老干部工作568
第十节 信访工作568
第十一节 重大运动记略569
第三章 群众团体582
第一节 工人组织582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583
第三节 妇女组织586
第四节 农民组织587
第五节 其他社团588
卷二十三 公安 司法591
第一章 公安592
第一节 机构592
第二节 惩治犯罪593
第三节 治安管理595
第四节 治安保卫599
第五节 监所管理601
第六节 交通管理601
第七节 消防602
第二章 检察603
第一节 机构603
第二节 刑事检察604
第三节 经济检察605
第四节 法纪检察606
第五节 监所检察606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607
第三章 审判607
第一节 机构沿革607
第二节 刑事审判610
第三节 民事审判611
第四节 经济审判613
第五节 行政审判613
第六节 告诉 申诉614
第七节 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陪审员614
第四章 司法行政615
第一节 机构615
第二节 人民调解组织616
第三节 公证616
第四节 律师616
第五节 法制宣传教育617
卷二十四 民政619
第一章 机构619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民政机构619
第二节 解放后民政机构619
第二章 拥军优属620
第一节 拥军620
第二节 优抚621
第三节 安置623
第三章 救济与扶贫624
第一节 社会救济624
第二节 精简退职职工补助626
第三节 灾害救济626
第四节 农村扶贫和互助合作储金会628
第五节 收容遣送629
第六节 其他630
第四章 社会福利630
第一节 鳏寡孤独残疾人供养630
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632
第五章 其他633
第一节 婚姻登记633
第二节 华侨事务634
第三节 地名工作634
第四节 殡葬改革635
卷二十五 人事 劳动637
第一章 管理机构637
第一节 人事局、劳动局沿革637
第二节 县编制委员会637
第二章 人事637
第一节 干部管理637
第二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641
第三节 人事制度改革641
第四节 人事档案管理642
第五节 编制管理642
第三章 劳动644
第一节 劳动计划644
第二节 劳动管理645
第三节 劳动就业646
第四节 职工教育646
第五节 安全生产647
第四章 工资福利649
第一节 工资制度改革649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职工历次工资调整650
第三节 职工福利654
第四节 奖金654
卷二十六 军事656
第一章 军队656
第一节 驻军656
第二节 过境军队选记661
第二章 兵役663
第一节 元、明、清兵役66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役66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兵役664
第三章 军事要地与设施665
第一节 关隘665
第二节 哨666
第三节 防空设施666
第四章 拥政爱民667
第一节 参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667
第二节 军队干部参加地方党委667
第三节 救灾抢险667
第四节 支援地方建设668
第五章 民兵668
第一节 组织668
第二节 装备 训练669
第三节 支前参战669
第四节 抢险救灾 维护社会治安670
第六章 战事记略670
第一节 境内战事670
第二节 地方武装参加县外战事675
卷二十七 教育678
第一章 私塾 学宫 义学 书院678
第一节 私塾678
第二节 学宫679
第三节 义学679
第四节 书院680
第二章 幼儿教育681
第一节 幼儿园681
第二节 教养 课程682
第三章 小学教育682
第一节 学校682
第二节 学制 课程684
第三节 学校选介685
第四章 中学教育688
第一节 学校688
第二节 学制 课程691
第三节 学校选介692
第五章 专业(职业)教育696
第一节 师范696
第二节 蚕林传习所696
第三节 农业学校697
第四节 职业教育698
第六章 业余教育699
第一节 扫盲教育699
第二节 职工教育700
第三节 自学考试700
第七章 教师700
第一节 师资700
第二节 培训701
第三节 待遇702
第八章 教育管理7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703
第二节 教研 教改704
第三节 经费 勤工俭学705
第四节 招生707
卷二十八 科技709
第一章 机构709
第一节 科委 科协709
第二节 乡(镇)村科技组织709
第三节 学会710
第四节 专业机构及人员710
第二章 科普与服务710
第一节 科普宣传710
第二节 技术培训711
第三章 科技成果及应用711
第一节 农业711
第二节 畜牧713
第三节 工业713
第四节 地震预报714
卷二十九 文化717
第一章 图书 报刊718
第一节 图书718
第二节 报刊721
第二章 文学722
第一节 民间文学722
第二节 东巴文学733
第三节 作家文学737
第三章 音乐 舞蹈 戏剧744
第一节 民间音乐、舞蹈744
第二节 创作音乐、舞蹈763
第三节 戏剧765
第四节 民族民间乐器767
第五节 演出团体及演出节目768
第六节 演出场所769
第四章 美术 书法 摄影770
第一节 美术770
第二节 书法 篆刻774
第三节 摄影777
第五章 电影 广播 电视777
第一节 电影777
第二节 广播778
第三节 电视780
第四节 影像管理781
第五节 广播电视服务781
第六章 地方史志 档案782
第一节 地方史志782
第二节 档案784
第七章 机构785
第一节 文化机构785
第二节 广播电视机构785
第三节 史志机构786
第四节 档案机构786
卷三十 东巴文化787
第一章 源流 派别787
第一节 源流787
第二节 派别788
第二章 信徒 活动791
第一节 信徒791
第二节 活动793
第三章 文字 经典798
第一节 文字798
第二节 经典801
第四章 美术 法器802
第一节 美术802
第二节 法器804
第五章 音乐 舞蹈805
第一节 音乐805
第二节 舞蹈806
第六章 东巴文化研究807
第一节 国内807
第二节 国外809
卷三十一 文物810
第一章 遗迹 纪念建筑810
第一节 遗迹810
第二节 纪念建筑812
第二章 摩岩 碑 墓813
第一节 摩岩813
第二节 碑813
第三节 墓816
第三章 古建筑816
第一节 寺观816
第二节 木家院 石头城 书院 亭台桥821
第四章 丽江壁画823
第一节 大宝积宫壁画823
第二节 大定阁壁画824
第三节 大觉宫壁画826
第五章 馆藏文物826
第一节 陶器827
第二节 铜器827
第三节 刺绣827
第四节 书法 绘画828
第六章 文物保护832
第一节 机构832
第二节 保护832
第三节 陈列 展览835
卷三十二 丽江古城836
第一章 自然地理 沿革836
第一节 自然地理836
第二节 沿革836
第二章 古城街道837
第一节 四方街838
第二节 新华街840
第三节 新义街841
第四节 五一街842
第五节 七一街843
第六节 光义街843
第三章 水系 桥梁844
第一节 河流844
第二节 泉845
第三节 桥梁847
第四章 房屋建筑849
第一节 民居849
第二节 官署855
第五章 园林名胜858
第一节 玉泉公园858
第二节 狮子山公园859
第三节 白马龙潭公园860
第四节 玉龙花园860
第六章 古城保护860
第一节 规划860
第二节 保护管理861
卷三十三 宗教865
第一章 藏传佛教865
第一节 传入865
第二节 寺庙 寺产866
第三节 派别 信徒 活动868
第四节 经典869
第二章 汉传佛教870
第一节 传入870
第二节 信徒 活动 经典870
第三节 寺庙 寺产872
第三章 道教874
第一节 传入874
第二节 信徒 经典 活动874
第三节 宫阁874
第四章 其他875
第一节 基督教875
第二节 毕摩教875
第三节 本主崇拜875
第四节 伊斯兰教876
第五章 宗教管理876
卷三十四 医药卫生877
第一章 医疗877
第一节 地方民族医药877
第二节 中医879
第三节 西医881
第四节 护理883
第五节 医疗机构883
第二章 防疫887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887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890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892
第四节 防疫机构893
第三章 妇幼保健894
第一节 妇女保健894
第二节 儿童保健895
第三节 保健机构895
第四章 公共卫生896
第一节 环境卫生896
第二节 食品卫生898
第三节 学校卫生898
第五章 管理899
第一节 药检899
第二节 公费医疗899
第三节 管理机构900
卷三十五 体育901
第一章 项目901
第一节 传统项目901
第二节 球类902
第三节 田径904
第四节 体操905
第五节 射击905
第六节 棋类905
第七节 登山 漂流906
第二章 群众体育906
第一节 学生体育906
第二节 职工体育907
第三节 农民体育907
第四节 残疾人体育908
第五节 老年人体育908
第三章 体育竞赛908
第一节 县级运动会908
第二节 县籍运动员参加地区各类竞赛成绩911
第三节 县籍运动员参加省级各类竞赛成绩913
第四节 县籍运动员参加国家级各类比赛获奖人物录915
第五节 县籍运动员参加国际各类竞赛获奖人物录916
第四章 机构 队伍 设施916
第一节 机构916
第二节 设施917
第三节 人才培养917
卷三十六 人物919
一 人物传919
二 人物录(表)954
附录985
一 文献选辑985
二 文告 法规1012
三 受省级以上表彰的集体1021
编后记1023
索引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