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 1912-191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 1912-1917](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4609546.jpg)
- 侯风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892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 1912-191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缘由1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7
三、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13
四、本书结构与学术创新17
第一章 南京城市现代化的开端20
第一节 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21
一、人口锐减与土地荒芜21
二、经济萧条24
三、传统丝织业受到严重冲击26
第二节 传统中心地位的丧失29
一、古代南京: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29
二、传统中心城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35
第三节 开埠通商及其影响36
一、南京开埠始末37
二、开埠对南京的影响38
第二章 城市经济结构的嬗变44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及其特点44
一、工业化的进程45
二、工业化的特点53
三、丝织业:传统产业向现代转型失败的个案分析59
第二节 商业、贸易与金融业的发展65
一、商业的现代嬗变66
二、对外贸易发展的扩大及特点77
三、现代金融业的出现及其发展82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大量存在93
一、“阡陌相连”的城市94
二、“四郊之地尽入”南京95
第三章 城市建设——现代城市基本格局的奠定97
第一节 “兴废替毁”——1927年以前的城市建设97
一、清以前的南京城市建设98
二、“新政”带来的新气象101
第二节 现代城市管理机制的建立106
一、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南京建市107
二、现代性市政机构的设置111
三、区以下基层组织的设立118
第三节 “十年建设”的新南京120
一、城市规划的蓝图121
二、市政建设的成就128
第四节 城市建筑的现代话语144
一、《首都建筑规则》与建筑指导思想145
二、城市建筑的现代化解读147
第四章 教育体制的转型153
第一节 教育体制的转型过程153
一、新式教育的兴起154
二、新式教育体制的初步形成159
三、新式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备164
第二节 教育的现代化功效评价180
一、新式人才的造就与吸纳181
二、“墙内开花墙外香”——农业科技的推广186
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失衡192
第五章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199
第一节 人口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变动200
一、人口聚集:典型的移民城市201
二、人口自然结构的分析206
三、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210
四、社会阶层的变动219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兴起与发展222
一、民国南京社团的兴起223
二、合作与抗争——社团参政的方式246
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弱点253
第三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253
一、大众传媒的兴起254
二、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之一:衣食住行乐257
三、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之二:礼俗、婚姻家庭观念263
第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凸现的社会问题271
第一节 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271
一、失业等贫困人口的增加272
二、人力车夫问题:弱势群体的个案分析277
第二节 住房问题288
一、房租暴涨与地价攀升288
二、住房紧张状况之考察293
三、力不从心的住房改善工作296
第三节 娼赌毒等丑恶现象的蔓延299
第七章 关于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思考310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模式311
一、沿江开埠城市的另类311
二、政府:现代化实践的主体321
第二节 影响近代南京城市转型因素探析326
一、城市与周边农村的互动失衡326
二、政治性城市的负面影响330
三、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制约333
四、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外力不足336
第三节 余论:历史对现实的启示339
一、必须明确城市性质、突出城市特色,确定城市发展目标339
二、必须发展城市支柱性产业,为城市创造经济动力341
三、必须积极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妥善解决各类社会问题342
四、必须塑造现代人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43
图表目录344
参考文献349
后记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