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茶典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寒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店
- ISBN:978754700167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茶-文化-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茶典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茶之史——中国茶文化简史第一节 茶的起源1
(一)茶树之源起1
第二节 茶的传播史4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4
(二)茶在国外的传播6
第三节 历代制茶史话7
(一)魏晋采叶作饼7
(二)唐代蒸青饼茶7
(三)宋代龙凤团茶7
(四)元代蒸青散叶茶8
(五)明代炒青散叶茶9
(六)清代制茶新发展9
第四节 历代饮茶史话10
(一)原始社会咀嚼鲜叶10
(二)春秋时代生煮羹饮10
(三)唐代有了煎茶11
(四)宋代发明点茶12
(五)明代出现泡茶14
(六)清代开始品茶16
第五节 历代贡茶史话18
(一)贡茶之源起18
(二)历代贡茶简述19
第六节 中国茶文化史话22
(一)茶文化概述22
(二)“茶”字的来历29
(三)茶的别称及深义30
(四)英文里为什么说“tea”31
(五)《茶经》——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里程碑31
第二章 茶之道——中国茶道百话第一节 中国茶道史话33
(一)茶道源流33
(二)茶道精神34
(三)茶道类型37
(四)茶道经典40
(五)茶道之礼42
(六)茶道之美43
(七)茶道人间44
第二节 中国三大宗教之茶道——儒、佛、道之“参”茶之道50
(一)儒:崇礼乐重“性”与“品”50
(二)佛:茶意禅味韵味同52
(三)道:道法自然羽化功57
第三章 茶之类——中国名茶简介第一节 中国名茶类别简介63
(一)绿茶63
(二)红茶78
(三)黄茶83
(四)白茶85
(五)黑茶86
(六)乌龙茶88
(七)人工茶94
(八)“茶外茶”100
第二节 历代名茶特色举要109
(一)茗茶之名109
(二)历史名茶109
(三)历代十大名茶大不同109
(四)唐代的名茶110
(五)宋代的名茶111
(六)元代的名茶113
(七)明代的名茶113
(八)清代的名茶115
第四章 茶之鉴——各类名茶的品鉴方法第一节 茶之欣赏117
(一)看117
(二)闻118
(三)品119
(四)回味119
(五)鉴茗之美119
第二节 茶之鉴别122
(一)新、旧茶鉴别法122
(二)春、夏和秋茶鉴别法123
(三)真假名茶鉴别法124
(四)绿茶鉴别法125
(五)花茶鉴别法125
(六)苦丁茶鉴别法126
第三节 茶之贮藏127
(一)影响茶叶变质的外部因素128
(二)茶叶贮藏保管的目的和作用128
(三)茶叶的常见保管法129
第四节 茶之品鉴131
(一)绿茶品鉴131
(二)红茶品鉴135
(三)白茶品鉴142
(四)黄茶品鉴145
(五)黑茶品鉴149
(六)乌龙茶品鉴158
(七)人工茶品鉴173
(八)花草茶品鉴179
第五章 茶之具——茶具的种类与用法第一节 茶之用具197
(一)茶具起源与发展197
(二)茶具的细分204
(三)茶具的组成209
(四)茶具的选配211
(五)选购茶具注意事项214
(六)紫砂之美216
(七)历代名壶赏析226
(八)壶具铭文赏析232
(九)景瓷茶具赏析233
(十)黑釉茶碗赏析237
(十一)石壶造型赏析238
(十二)茶具趣事239
第二节 茶之用水243
(一)选择泡茶用水243
(二)水之质243
(三)水之性246
(四)水之类247
(五)诸水论252
(六)水之选254
(七)水之论255
(八)水之美258
(九)名泉佳水趣谈262
第三节 茶之用火271
(一)燃料的选取271
(二)火候的控制271
(三)水温的把握271
第六章 茶之艺——中国传统茶艺介绍第一节 古代茶艺的历史273
(一)汉魏六朝274
(二)隋唐274
(三)五代、宋276
(四)元、明、清276
(五)近代277
第二节 学茶艺的意义何在278
(一)掌握一种生活技能278
(二)提高人的生活品位279
(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279
第三节 日常泡茶四要点280
(一)茶量多少为好280
(二)水温多高为妙280
(三)时间多久为佳281
(四)次数多少为宜281
第四节 茶叶的一般冲泡程序282
(一)冲泡程序282
(二)茶与水的用量283
(三)冲泡方式283
第五节 不同茶类的泡饮方法287
(一)绿茶的泡饮方法288
(二)红茶的泡饮方法291
(三)黑茶的泡饮方法293
(四)黄茶的泡饮方法293
(五)白茶的泡饮方法294
(六)花茶的泡饮方法295
(七)乌龙茶的泡饮方法296
(八)紧压茶的泡饮方法299
第六节 茶艺美之鉴赏300
(一)茶之美300
(二)具之美303
(三)人之美305
(四)艺之美310
(五)境之美312
第七节 十大名茶的茶艺315
(一)普洱茶茶艺316
(二)碧螺春茶艺317
(三)西湖龙井茶艺318
(四)茉莉花茶茶艺319
(五)大红袍茶艺320
(六)铁观音茶艺322
(七)黄山毛峰茶艺324
(八)君山银针茶艺325
(九)祁门红茶茶艺327
(十)台湾乌龙茶茶艺(东方美人茶艺)328
第八节 经典民俗茶艺329
(一)油茶茶艺329
(二)奶茶茶艺331
(三)擂茶茶艺333
(四)酥油茶茶艺(茶马古道茶艺)336
(五)布依族姑娘茶337
(六)白族三道茶茶艺338
(七)“六如”禅茶茶艺340
(八)蒙顶山智矩寺禅茶345
(九)武夷留春茶茶艺346
(十)清代宫廷茶艺349
第九节 舞台表演茶艺351
(一)宫廷三清茶茶艺352
(二)宫廷太子茶茶艺353
(三)文士茶茶艺354
(四)佛茶茶艺355
(五)太极茶茶艺356
第十节 传统茶艺赏析357
(一)茶艺赏析的内容357
(二)茶艺赏析的境界361
第七章 茶之食——各地风味茶食佳品第一节 经典的茶点与茶膳362
(一)茶食种类363
(二)茶在食品中的应用365
(三)以茶入馔,诸多讲究367
(四)用茶做菜之九问369
(五)茶叶入馔成佳肴370
(六)巧妙结合茶与菜370
(七)腌渍茶菁品味佳371
第二节 华夏民族茶食百态372
(一)台湾茶食372
(二)绍兴茶食373
(三)黔西茶食375
(四)苴镇茶食375
(五)土家茶食376
(六)瑶族茶食377
(七)基诺族茶食377
(八)客家茶食378
(九)武夷茶宴378
第三节 教你制作美味茶肴379
第八章 茶之养——茶饮的保健与养生之道第一节 茶与养生保健389
(一)饮茶可以补充多种营养元素389
(二)饮茶可强身健体390
(三)茶让你永葆青春396
(四)饮茶让你“更男人”396
(五)茶可助女性圆“妈妈梦”397
(六)饮茶防菌397
(七)饮茶延缓记忆力衰退398
第二节 茶无处不在的妙用398
(一)饮茶可提神解乏,促进消化398
(二)饮茶防辐射399
(三)神奇的菊花茶400
(四)乌龙茶可增加食欲400
(五)茶叶的妙用400
(六)饮茶对“症”有道401
(七)饮茶可减轻吸烟危害402
(八)残茶的妙用403
(九)人在旅途,茶叶做“药”405
(十)隔夜茶的妙用405
(十一)生活小妙招,茶叶大贡献406
(十二)喝过酸奶,茶水漱口406
第三节 饮茶的主要注意事项407
(一)要科学饮茶407
(二)让茶为你的健康加点分412
(三)茶越浓越好?414
(四)饮茶勿过量414
(五)服药莫用茶415
(六)空腹饮茶最忌讳416
(七)饮茶禁忌417
(八)特殊患病者饮茶需小心418
(九)药茶不是“灵芝草”419
第四节 药茶的制作及应用420
(一)药茶的功效及特点420
(二)药茶的配制和用法422
(三)药茶服用注意事项423
第五节 养生保健药茶方例424
(一)补气、补血424
(二)补阴、补阳428
(三)抗衰益寿433
(四)降脂减肥439
(五)养颜美容443
第六节 常见病的茶疗处方447
(一)内科病证的茶疗处方447
(二)外(骨伤)科病证的茶疗处方468
(三)儿科病证的茶疗处方495
(四)妇产科病证的茶疗处方505
(五)五官科病证的茶疗处方507
(六)皮肤科病证的茶疗处方511
(七)男科病证的茶疗处方512
第九章 茶之趣——古今茶俗与茶趣第一节 茶之习俗519
(一)礼仪与茶519
(二)宗教与茶520
(三)婚俗与茶524
(四)丧俗与茶534
(五)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536
(六)各地茶俗550
第二节 茶之艺术562
(一)诗词与茶562
(二)歌舞与茶581
(三)书画与茶589
(四)棋与茶610
(五)茶谚611
(六)茶联617
(七)茶谜627
第三节 茶之馆社631
(一)现代茶艺馆的起源与发展631
(二)茶艺馆类型634
(三)茶艺馆的功能636
(四)各地茶馆文化大观649
(五)茶馆趣闻657
第四节 茶之收藏664
(一)茶叶瓶、茶叶罐664
(二)紫砂壶具665
第五节 茶之旅游667
(一)生态游667
(二)品茗游670
(三)访古游673
(四)习俗游677
(五)收藏游679
第十章 茶之传说——中华名茶佳话(一)“铁观音”的来历683
(二)黄山毛峰的故事684
(三)碧螺春的传说685
(四)大红袍茶的故事686
(五)涌溪火青茶的故事687
(六)乌龙茶的传说687
(七)信阳毛尖的传说688
(八)苏仙黄尖茶的传说689
(九)车云茶的故事690
(十)灵山茶的传说691
(十一)敬亭绿雪的传说691
(十二)武夷水仙茶的传说692
(十三)水金龟茶的传说693
(十四)不知春茶的传说694
(十五)松萝茶的传说695
(十六)四明十二雷茶的故事696
(十七)乌牛早茶的故事696
(十八)茶女红的传说697
(十九)天子茶的传说700
(二十)金地茶的传说701
(二十一)普陀佛茶的传说702
(二十二)十八棵御茶的传说703
(二十三)天台云雾茶的故事704
(二十四)香露茶与观音仙茶的传说704
(二十五)君山银针的传说705
(二十六)龙井茶的传说708
(二十七)惠明茶的传说709
(二十八)雁荡毛峰的传说711
(二十九)白牡丹茶的故事711
(三十)周打铁茶的传说712
(三十一)新江羽绒茶的传说712
(三十二)太平猴魁的传说713
(三十三)阳羡茶的传说714
(三十四)小兰花茶的传说716
(三十五)白毫银针的故事717
(三十六)桂平西山茶的传说718
(三十七)云雾茶的故事719
(三十八)蒙顶茶的传说720
(三十九)景星碧绿茶的传说721
(四十)三道茶的故事721
第十一章 茶人茶事——历代名人与茶的典故(一)茶的鼻祖——神农民724
(二)晏婴爱吃“茶菜”724
(三)周武王茶称贡品725
(四)蜀王封邑名“葭萌”726
(五)王褒《僮约》武阳买茶727
(六)“卧龙茶”与诸葛亮728
(七)孙皓以茶代酒729
(八)晋惠帝瓦盂饮茶729
(九)刘琨茶解烦闷730
(十)张飞与湖南擂茶731
(十一)陆羽与《茶经》732
(十二)陆羽辨水臻化境734
(十三)陆羽煎茶736
(十四)陆纳以茶待客736
(十五)桓温宴客举清茶737
(十六)王子喝茶不认茶738
(十七)咏茶诗僧——皎然738
(十八)饮茶行家——白居易740
(十九)陆游嗜茶寄壮怀741
(二十)茶学家——蔡襄与《茶录》743
(二十一)赵佶撰写《大观茶论》744
(二十二)《斗茶歌》与范仲淹745
(二十三)王安石的品茶水平747
(二十四)拗相公误将药作茶748
(二十五)高太后禁造“密云龙”749
(二十六)欧阳修珍藏“小龙团”750
(二十七)苏轼蹭蹬仕途不忘茶751
(二十八)黄庭坚为“双井茶”扬名753
(二十九)嗜茶爱茶的朱熹754
(三十)宋徽宗以茶宴群臣755
(三十一)郑可简贡茶得官756
(三十二)李清照戏说“茶令”757
(三十三)岳飞巧制姜盐茶758
(三十四)杨万里饮茶的“味外之味”759
(三十五)“八罐茶”与郑思肖760
(三十六)名号种种嗜茶者760
(三十七)倪瓒煎茶显洁癖761
(三十八)朱元璋怒斩驸马禁私茶762
(三十九)瀑布茶与黄宗羲764
(四十)朱元璋三进灵山寺765
(四十一)文徵明凭“竹符”买水765
(四十二)徐渭穷困不忘饮茶766
(四十三)一瓯足可通仙灵——朱权767
(四十四)唐伯虎诗画写茶情769
(四十五)“兰雪茶”与张岱770
(四十六)茶情偶记——李渔772
(四十七)康熙御笔亲题“碧螺春”从此美名留千古774
(四十八)乾隆“不可一日无茶”,几下江南均随身携774
(四十九)都云“红楼”作者痴,谁解茶情其中味775
(五十)蒲松龄路设大碗茶,《聊斋志异》由此来777
(五十一)郑板桥因茶喜结良缘778
(五十二)纪晓岚茶谜救亲家778
(五十三)吴昌硕为何嗜茶如命779
(五十四)袁枚武夷品岩茶781
(五十五)鲁迅与《喝茶》782
(五十六)郭沫若茶诗茶事二三785
(五十七)《二泉映月》之琴韵和茶韵787
(五十八)巴金嗜好功夫茶791
(五十九)老舍、茶、《茶馆》与“老舍茶馆”792
(六十)慈禧用茶养生与安神794
(六十一)“国父”以茶壮士气794
(六十二)冰心常饮茉莉花茶795
(六十三)林语堂饮茶求闲适自得其乐795
(六十四)马一浮自己设计茶具传为佳话797
(六十五)张恨水的陪都茶情798
(六十六)贾平凹大杯饮茶,尽显西北豪情799
(六十七)林清玄最喜“无我茶会”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