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民法典起草五十年回顾与展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玉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0931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民法-法典-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民法典起草五十年回顾与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历史回顾3
第一章 第一次民法典起草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3
(二)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法制基础7
二、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历程(上)20
(一)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政治经济背景20
(二)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启动和夭折21
三、新中国民法典第一次起草历程(下)32
(一)起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32
(二)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基础和资料准备33
(三)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工作的特点38
(四)第一次民法典起草草案的体例结构44
(五)第一次民法典起草过程中的主要争论47
第二章 第二次民法典起草53
一、第二次民法典起草的政治经济背景53
(一)反右扩大化后民主法制建设被削弱53
(二)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55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56
二、起草民法典的重提和再次夭折58
(一)经济调整背景下重提起草民法典58
(二)“四清运动”导致民法典起草再次夭折59
三、第二次民法典起草案的体例结构61
(一)体例结构的梳理61
(二)体例结构的逻辑思路62
(三)与传统民法体例的比较考察64
第三章 第三次民法典起草65
一、起草的背景66
(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是制定民法典最深层次的原因66
(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制定民法典的另一动因67
(三)制定民法是社会的需要69
二、起草的过程73
(一)学界的酝酿推动73
(二)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组建民法起草小组74
(三)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起草方式74
(四)民法典起草让位于“零售”式立法75
三、第三次民法典起草之草稿的结构和内容75
(一)第一稿75
(二)第二稿78
(三)第三稿79
(四)第四稿80
四、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成就与特色81
(一)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成就81
(二)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的特色83
五、第三次民法典起草终止的原因86
(一)民法基础的经济体制将如何发展尚不清楚87
(二)理论准备不足88
(三)现实的急迫需要促使领导人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91
六、 余论92
第四章 民法通则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94
一、《民法通则》制定的历史背景94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民法通则》产生的前提条件9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民法通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96
(三)《民法通则》产生的现实基础99
二、《民法通则》制定的经过及主要内容102
(一)《民法通则》制定的经过102
(二)《民法通则》起草过程中争论的主要问题107
(三)《民法通则》的主要内容110
三、《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111
(一)实事求是的立法指导思想111
(二)别具一格的体系结构113
(三)制度内容上的创新115
四、《民法通则》的历史意义118
(一)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空白,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119
(二)促进了我国立法战略重点的转移,加快了我国法制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120
(三)为我国民商法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开创了广阔的道路121
(四)为民事审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22
(五)对制定民法典的启示123
第五章 历史的经验与启示126
一、经验126
(一)三结合的起草组织形式126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127
二、启示128
(一)民法对商品经济的依存关系128
(二)民法的发展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130
(三)民法典的制定需要民法学理论研究的支撑132
下编 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展望137
第六章 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背景和概况137
一、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背景13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育成熟137
(二)民事单行法的大量制定137
(三)民事审判有了相当的发展138
(四)民法教学和研究的繁荣138
(五)“民法人”的积极推动139
二、第四次民法典起草概况139
(一)官方的民法典起草活动139
(二)学者提出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43
三、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主要争议问题144
(一)“编纂民法典”还是“汇编民法典”144
(二)编纂“大而全”的民法典还是“中而全”的民法典144
(三)关于民法典的本位145
(四)关于习惯在民法典中的地位146
(五)关于民法典起草的组织方法146
第七章 民法典的体例结构148
一、编纂法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的民法典150
(一)民法典的两种结构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150
(二)两种民法典结构是否表现为(新)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的对立154
(三)德国模式:我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162
二、民法典总则的体系构造167
(一)问题的提出167
(二)是否规定第三主体169
(三)是否规定权利客体170
(四)是否保留民事权利之一般规定173
(五)是否规定法律行为175
(六)是否规定民事责任177
(七)是否规定时效制度179
三、人格权应否独立成编181
(一)如何认识人格权与民事主体资格之间的关系182
(二)人格权相对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性是否影响其单独成编184
(三)人格权在本质上究竟为宪法性权利还是民事权利186
(四)民法典编纂的逻辑性是否排斥人格权独立成编191
四、是否应设立债法总则194
(一)如何认识债权的概念与债法总则之间的关系194
(二)设立债法总则是否为多数国家(地区)民法典的通例197
(三)能否抽象出适用于各种债的关系的一般性规范200
(四)侵权行为独立成编对债法总则构成何等影响203
五、侵权行为法应否独立成编204
(一)侵权法是否在传统的债法体系中找到了适当的位置205
(二)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债务还是责任208
(三)侵权法的发展对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带来何种影响211
(四)侵权法独立成编在逻辑上能否成立213
第八章 民法总则217
一、《德国民法典》总则的基本结构及其缺陷217
(一)《德国民法典》总则的基本结构219
(二)《德国民法典》总则的缺陷220
二、我国现有的代表性民法总则结构及其评析224
(一)梁慧星建议稿总则编的结构224
(二)王利明建议稿的结构225
(三)评析227
三、民法总则的精神气质与基本结构229
四、民法总则的内容236
(一)一般规定236
(二)自然人237
(三)法人和非法人团体246
(四)法律关系客体251
(五)法律事实254
(六)代理259
(七)诉讼时效262
第九章 物权编269
一、总则271
(一)物权法的原则——平等保护原则的确立271
(二)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273
(三)物权的保护277
二、所有权277
(一)征收、征用277
(二)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280
(三)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84
(四)相邻关系287
(五)共有289
(六)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292
三、用益物权295
(一)用益物权编总则的基本内容295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298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299
(四)宅基地使用权302
(五)地役权303
四、担保物权304
(一)一般规定305
(二)抵押权308
(三)质权316
(四)留置权322
五、占有323
(一)占有编的基本内容324
(二)《物权法》占有编的主要缺陷326
第十章 债编328
一、国内民法典建议稿的债法结构32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328
(二)梁慧星建议稿329
(三)王利明建议稿329
(四)徐国栋建议稿330
(五)其他学者建议330
二、侵权行为法抑或侵权责任法332
三、民法典债篇的结构设计335
四、对民法典债编结构设计的说明338
(一)关于债编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的说明338
(二)关于债编总则第二章“债的发生”的说明344
(三)关于债编总则第三章“债的类型”的说明359
(四)关于合同分编的说明367
第十一章 亲属编377
一、新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简史377
(一)1950年《婚姻法》377
(二)1980年《婚姻法》380
(三)2001年修订《婚姻法》382
二、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地位问题384
(一)婚姻家庭法地位之历史类型384
(二)我国婚姻家庭法长期游离于民法之外的原因385
(三)婚姻家庭法回归民法典的理由387
三、民法典亲属编的体例结构与具体制度的补充修正390
(一)亲属编的体例结构390
(二)亲属编中具体制度的补充修正393
第十二章 继承编401
一、继承编在民法典中的序位401
二、制定新的继承法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402
(一)制定新的继承法的必要性402
(二)制定新的继承法的指导思想404
三、继承编的结构406
四、继承编对现行继承法的重要修改406
(一)一般规定部分406
(二)法定继承部分412
(三)遗嘱处分部分415
(四)继承合同和遗赠扶养协议417
(五)遗产的处理418
第十三章 侵权责任编421
一、中国《侵权责任法》的制定421
(一)《侵权法一审稿》422
(二)《侵权法二审稿》423
(三)梁慧星建议稿423
(四)王利明建议稿423
(五)杨立新建议稿423
(六)徐国栋建议稿424
(七)侯国跃建议稿424
(八)其他建议稿424
二、法律名称问题424
三、侵权法的体系结构问题427
(一)侵权法草案的结构427
(二)《侵权责任法》的结构429
(三)对侵权法草案及《侵权责任法》体系结构的评述429
(四)“总——分”结构与“总——分——总”结构的选择433
(五)如何规定侵权责任的类型434
(六)如何处理侵权法与特别法的关系436
(七)侵权法体系结构的重新设计438
四、侵权法的归责原则442
五、侵权法上的抗辩事由445
(一)不可抗力与侵权责任445
(二)从“受害人过错”到“拟制的受害人过错”448
六、侵权责任方式问题451
(一)是否规定损害赔偿以外的责任方式451
(二)关于“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修理”、“更换、“重作”452
七、物致害责任问题453
(一)物致害责任之“制度射程”453
(二)区分危险物致害与危险作业致害454
(三)过错推定责任原则455
(四)动物的范围456
八、产品责任中的特殊问题457
(一)产品推荐者的责任457
(二)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458
九、其他问题462
(一)关于死者人格因素及胎儿利益的保护462
(二)关于震惊损害464
(三)关于纯粹经济损失465
(四)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468
(五)关于专家责任470
(六)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其他问题471
第十四章 民法典是否设知识产权编473
一、关于知识产权立法与民法典关系的争论473
二、法典化论证批判477
三、法典化:一种比较优势482
四、知识产权法典:现实性的检讨488
五、知识产权法通则:折中性选择491
附:我们起草的几个建议稿495
一、知识产权法通则495
二、继承法立法建议稿499
三、侵权法建议稿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