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 蜂农模型、校场模型和雇主钟模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 蜂农模型、校场模型和雇主钟模型
  • 安增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11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国际法:劳动法-研究;劳资关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 蜂农模型、校场模型和雇主钟模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第二节 研究状况及趋势2

一 有关劳工标准问题的研究2

二 有关劳资关系调节机制问题的研究6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7

一 劳动市场7

二 劳工标准7

三 劳资关系调节机制13

四 劳工标准与劳资关系的联系21

第四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21

一 研究范围21

二 研究方法22

三 研究思路24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4

一 研究内容24

二 创新点25

第二章 国内外劳资关系理论述评27

第一节 劳资关系理论研究概述27

一 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简史27

二 劳资关系研究的学科和学派28

第二节 国外劳资关系研究的两种范式29

一 劳资关系研究的功能论29

二 劳资关系研究的冲突论33

第三节 国外劳资关系三种理论37

一 天然调和论37

二 可以调和论39

三 不可调和论53

四 评价57

第四节 国外劳资关系分析的四大模型57

一 邓洛普模型58

二 考肯模型59

三 桑德沃模型60

四 考夫曼模型61

五 评价62

第五节 国内劳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63

一 关于劳资关系模式的分类63

二 关于研究方法63

三 关于劳资关系现状64

四 关于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66

五 评价69

第三章 国外劳资关系调节机制比较研究70

第一节 西方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思想和制度基础70

一 新自由主义70

二 合作主义71

三 三方机制73

第二节 西方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国别研究79

一 瑞典79

二 德国79

三 美国81

四 英国84

五 日本84

第三节 欧洲劳资关系调节机制85

一 欧洲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僵化迹象85

二 欧洲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多元化趋势87

三 欧盟建立之后劳资关系的变化92

四 欧洲劳资关系的模式93

第四节 转型国家的劳资关系调节机制94

一 转型前的劳资关系——斯大林模式94

二 转型后的劳资关系——政府主导下的合作主义94

三 就业保护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97

四 总的特征和趋势104

第五节 劳资关系调节机制为什么千差万别108

一 经济基础千差万别108

二 各种制度相互制约108

第四章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演进和争议110

第一节 国际劳资关系格局的变化110

一 第三波全球化以前的国际劳资关系格局110

二 第三波全球化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111

三 第三波全球化以后的国际劳资关系格局113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现实考察115

一 时间维度上的三个阶段115

二 空间维度上的两个舞台118

第三节 国外理论界有关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议123

一 统一标准是否必要124

二 逆向竞争是否必然124

三 贸易制裁是否应当128

第四节 国际劳工标准争论述评及本质131

第五章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对中国的影响134

第一节 中国劳资关系现状134

一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134

二 中国劳动市场就业现状137

三 中国劳动用工现状:一个对雇主的调查141

四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现状142

第二节 中国劳工标准现状143

一 中国的名义标准:国家立法情况143

二 中国的实际标准148

三 中国实际标准的样本:一个对农民工的调查149

第三节 低劳工标准对中国的不利影响152

一 加大贫富差距、恶化经济循环152

二 不利于高绩效管理模式的形成153

三 限制产业结构升级157

四 低标准下的劳动力市场典型现象:“民工荒”160

第四节 高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166

一 高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宏观影响和对策167

二 高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微观影响和对策168

第五节 中国提高劳工标准的可行性170

一 不会逾越经济发展水平170

二 不会加剧失业问题:西方的证据170

三 不会影响国际竞争力:产业转移受限171

第六章 中国提高劳工标准的机制创新175

第一节 传统调节机制的不足175

一 工会方法的不足175

二 政府方法的不足177

第二节 对传统调节机制的创新:两个模型178

一 “雇主守法成本—不守法成本模型”178

二 “企业技术密度—内外向程度模型”185

第三节 新型调节机制创新:劳动信托制度的蜂农模型188

一 模型的理论基础189

二 模型的构建——基于“苹果与蜜蜂”寓言190

三 模型的组织雏形——全顺公司191

四 模型的制度雏形——劳动派遣194

五 国外未出现制度创新的原因196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198

第一节 研究结论198

一 劳工标准产权不清晰、具有外部性,并有多种含义198

二 劳资关系研究分三大理论,劳工标准问题存三大争议198

三 欧洲模式并非“灵丹妙药”,制度应当因地制宜199

四 低标准让中国承受国内外压力,提高标准切实可行199

五 工会方法需缓行、政府方法待改进、提高标准靠制度创新200

第二节 研究启示201

一 中国提高劳工标准需要摆脱对西方模式的迷恋201

二 政府方法应当因市场而异、因市场制宜201

三 市场方法可以弥补政府方法解决劳工标准外部性的不足202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203

附录205

附录一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节选)205

附录二 SA 8000标准(2001版)206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12

参考文献228

后记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