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九江市志 第4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九江市志 第4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638141.jpg)
- 九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319页
- 文件大小:372MB
- 文件页数:13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九江市志 第4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中国共产党?3
概述3
第一章 组织机构4
第一节 解放前的组织建设4
第二节 解放后机构沿革13
第三节 党委工作部门14
第四节 县(市、区、局)党委17
第二章 重要会议21
第一节 市(地)委代表大会21
第二节 市(地)委全委会议22
第三章 重大决策27
第一节 夺取政权27
第二节 巩固人民政权29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30
第四节 改革开放33
第四章 组织建设34
第一节 基层组织34
第二节 党员状况39
第三节 组织整顿42
第四节 干部管理46
第五章 思想建设50
第一节 社会宣传50
第二节 理论教育55
第三节 党校培训58
第四节 党史征集研究59
第六章 统战工作60
第一节 党派工作60
第二节 民族宗教61
第三节 对台工作62
第四节 侨务工作63
第七章 党风党纪63
第一节 纪检机构63
第二节 纪律检查64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65
第八章 落实政策66
第一节 右派摘帽和改正67
第二节 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和区别“三小”工作68
第三节 落实对起义、投诚人员政策68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政策落实69
卷二 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党、民社党的地方组织概述73
第一章 国民党九江地方组织73
第一节 组织73
第二节 活动80
第二章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九江组织81
第一节 组织81
第二节 活动83
第三章 青年党和民社党84
第一节 青年党在九江84
第二节 民社党在九江85
卷三 民主党派89
概述8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九江市委员会89
第一节 组织机构90
第二节 主要活动90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九江市委员会92
第一节 组织机构92
第二节 主要活动93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九江委员会95
第一节 组织机构96
第二节 主要活动96
第四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九江地方组织97
第一节 组织机构98
第二节 主要活动98
第五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九江地方组织99
第六章 九三学社九江地方组织100
卷四 晚清民国政权103
概述103
第一章 代议机构104
第一节 九江县议事机构104
第二节 其他县临时参议会、参议会105
第三节 国大代表的竞选106
第二章 地方行政机构107
第一节 晚清行政机构107
第二节 民国行政机构109
第三章 地方司法机构114
第一节 司法114
第二节 警务115
卷五 人民代表大会119
概述119
第一章 代表选举120
第一节 协商选举120
第二节 普遍选举121
第三节 差额选举124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127
第一节 苏维埃代表大会127
第二节 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29
第三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133
第三章 机构144
第一节 市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44
第二节 市人大机构147
第三节 市人大常委会议概记148
第四章 重要活动152
第一节 参与立法152
第二节 组织视察调查152
第三节 开展执法检查153
第四节 办理与督促办理议案和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54
第五节 接待人民代表和群众来信来访156
第六节 指导县(市、区)乡(镇)换届选举工作156
第五章 县(区)人民代表大会158
卷六 人民政府163
概述163
第一章 苏维埃政府163
第一节 修水、武宁、瑞昌西部割据区域164
第二节 岷山地区割据区域165
第二章 人民政府166
第一节 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66
第二节 九江专员公署167
第三节 九江专区(地区)革命委员会169
第四节 九江地区行政公署171
第五节 升格后的市人民政府172
第六节 撤地设市后的市人民政府174
第三章 施政方式176
第一节 会议决策176
第二节 分工负责178
第三节 请示报告178
第四节 文件审批179
第五节 现场办公179
第四章 综合政务180
第一节 信访接待180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182
第三节 参事工作183
第四节 公文办理184
第五节 经济调研185
第六节 信息汇编185
第七节 议案办理186
第八节 地方志编纂187
第九节 无线电管理188
第十节 档案管理188
第五章 行政监察189
第一节 监察管理189
第二节 人民举报191
第三节 案件查处191
第四节 廉政建设193
第六章 体制改革194
第一节 机构194
第二节 企业改革194
第三节 医疗制度改革196
第四节 体改研究197
卷七 人民政协201
概述201
第一章 重要会议201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202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209
第二章 机构设置221
第一节 常设机构221
第二节 办事机构223
第三节 县区政协224
第三章 协商监督224
第一节 视察考察224
第二节 提案办复226
第三节 专题调查228
第四章 事务工作230
第一节 组织委员学习230
第二节 落实委员政策233
第三节 文史资料编辑234
第四节 统战工作235
第五节 纵横向联系与指导237
卷八 群众团体241
概述241
第一章 工人团体242
第一节 工会组织242
第二节 代表大会243
第三节 主要活动244
第二章 共青团246
第一节 组织沿革246
第二节 代表大会247
第三节 主要活动248
第三章 农民团体249
第一节 组织沿革249
第二节 主要活动250
第四章 妇女团体251
第一节 组织251
第二节 代表大会252
第三节 主要活动253
第五章 工商团体255
第一节 组织沿革255
第二节 代表大会256
第三节 主要活动258
第六章 社会科学团体261
第一节 组织机构261
第二节 主要活动263
第七章 科学技术团体264
第一节 组织机构264
第二节 代表大会266
第三节 主要活动267
第八章 文学艺术团体268
第一节 组织268
第二节 代表大会269
第三节 主要活动269
卷九 军事275
概述275
第一章 兵役276
第一节 明清兵役276
第二节 民国兵役277
第三节 解放后兵役278
第二章 军事设施284
第一节 城垣、演武场、战壕、哨卡284
第二节 军工厂、飞机场、仓库286
第三节 要塞、炮台、碉堡288
第三章 驻军290
第一节 军事机关290
第二节 部队292
第三节 军事院校、训练机构300
第四节 军事医疗卫生机构301
第四章 地方武装303
第一节 机构303
第二节 武装力量306
第五章 重大战事310
第一节 汉晋南唐战事310
第二节 宋元明清战事311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讨袁战事313
第四节 北伐战事315
第五节 土地革命战事317
第六节 抗日战事323
第七节 解放战事334
第八节 剿匪战事335
第六章 民兵336
第一节 组织建设336
第二节 政治思想工作339
第三节 军事训练340
第四节 主要活动341
第五节 民兵代表会议343
第七章 人民防空344
第一节 机构344
第二节 设施345
第三节 专业队伍346
第四节 平时、战时相结合346
卷十 公安349
概述349
第一章 机构建置350
第一节 清末民国警察机构350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关350
第三节 县(市)、区、庐山警察机构351
第四节 驻浔公安机关352
第二章 惩治反革命犯罪353
第一节 肃清匪特353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354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355
第四节 肃清内部残余反革命势力356
第五节 打击特务、间谍现行反革命活动357
第三章 打击刑事犯罪358
第一节 侦查破案358
第二节 集中打击359
第三节 专项斗争359
第四节 侦查协作360
第四章 预审、看守、罪犯改造360
第一节 预审360
第二节 看守所360
第三节 罪犯改造361
第五章 内部保卫、警卫工作362
第一节 内部保卫362
第二节 警卫工作363
第六章 治安行政管理365
第一节 查禁鸦片烟毒365
第二节 取缔娼妓366
第三节 查禁淫秽物品367
第四节 查禁赌博活动368
第五节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368
第六节 特种行业管理368
第七节 公共场所管理369
第八节 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理369
第九节 社会改造371
第十节 群众性治安组织373
第七章 户政管理374
第一节 户口管理374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375
第三节 人口卡片375
第四节 户口迁移375
第五节 边境签证管理376
第六节 出入境管理376
第八章 林业水上治安管理377
第一节 林业治安管理377
第二节 水上治安管理378
第九章 城市交通管理380
第一节 交警队伍380
第二节 交通秩序管理380
第三节 车辆管理382
第四节 驾驶员管理383
第五节 交通事故处理383
第十章 消防管理385
第一节 消防队伍385
第二节 消防装备设施385
第三节 消防监督386
第四节 灭火战斗386
第五节 群众防火389
第十一章 公安政治工作389
第一节 政治委员、政治指导员389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389
第三节 组织建设390
第四节 纪律作风391
第五节 教育训练391
第六节 立功创模391
第七节 爱民月活动392
第十二章 武警九江市支队392
第一节 部队建制392
第二节 内卫勤务393
第三节 政治工作395
第四节 行政管理396
第五节 军事训练396
第六节 基层建设397
第七节 警民关系398
卷十一 检察401
概述401
第一章 机构沿革402
第一节 清末民国机构402
第二节 人民检察机关403
第二章 刑事检察405
第一节 审查批捕405
第二节 审查起诉409
第三节 出庭公诉412
第四节 侦查监督413
第五节 审判监督414
第六节 案件复查415
第三章 经济检察417
第一节 贪污、贿赂案件检察417
第二节 偷税、抗税案件检察422
第三节 盗伐、滥伐森林案件检察423
第四章 监所检察424
第一节 判决、裁定、执行情况检察424
第二节 狱政检察427
第三节 惩治再犯罪430
第四节 犯人申诉检察433
第五章 法纪案件检察434
第一节 查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件434
第二节 查处重大责任事故案437
第三节 查处渎职案件438
第四节 查处重婚案件439
第五节 一般监督439
第六节 法纪案件复查440
第六章 控告申诉检察441
第一节 受理控告申诉441
第二节 查处控告申诉案件445
第三节 复查历史老案449
卷十二 审判453
概述453
第一章 审判机构454
第一节 清朝晚期的审判机构45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审判机构455
第三节 人民审判机关460
第二章 刑事审判465
第一节 清朝晚期刑事审判4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刑事审判467
第三节 解放后的刑事审判470
第三章 民事审判491
第一节 清朝晚期的民事审判49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民事审判492
第三节 解放后的民事审判493
第四章 经济审判512
第一节 法规及概况512
第二节 经济合同纠纷案的审判513
第三节 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的审判520
第四节 经济损害赔偿纠纷案的审判522
第五节 经济行政纠纷案审判523
第六节 经济审判案件的二审与审判监督523
第七节 经济纠纷案件的执行525
第五章 行政审判5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审判527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行政审判527
卷十三 司法行政537
概述537
第一章 机构537
第一节 市司法行政机构537
第二节 县(市、区)司法局(处)538
第二章 律师538
第一节 组织538
第二节 业务539
第三章 公证541
第一节 机构541
第二节 业务541
第三节 涉外公证542
第四章 调解543
第一节 组织543
第二节 活动544
第三节 乡镇法律服务所546
第五章 劳改劳教547
第一节 劳改547
第二节 劳教548
第六章 法制宣教548
第一节 法制宣传548
第二节 人才培训549
第三节 普法教育551
第七章 法学研究554
第一节 法学会554
第二节 活动554
卷十四 民政559
概述559
第一章 优待抚恤560
第一节 褒扬560
第二节 抚恤563
第三节 拥军优属566
第四节 军民共建568
第二章 接收安置569
第一节 复员退伍安置569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573
第三章 老区建设574
第一节 老区区域574
第二节 老区建设576
第三节 老区建设成果580
第四章 福利救济582
第一节 清代慈善团体582
第二节 民国福利救济机构583
第三节 解放后福利事业584
第四节 社会救济588
第五节 移民安置591
第五章 自然灾害救济592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灾害救济592
第二节 解放后灾害救济596
第六章 收容改造601
第一节 妓女改造601
第二节 禁烟禁毒601
第三节 收容遣送602
第七章 殡葬管理6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604
第二节 公墓区604
第三节 火葬场地604
第四节 殡葬改革605
第八章 婚姻、杜团管理607
第一节 婚姻管理607
第二节 社团管理609
第九章 残疾人事业610
第一节 组织610
第二节 工作611
第十章 机构建置61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民政机构614
第二节 解放后民政机构616
卷十五 人事619
概述619
第一章 编制机构620
第一节 机构沿革620
第二节 职能、职责622
第二章 干部来源与构成622
第一节 来源622
第二节 构成628
第三章 人事管理633
第一节 调配633
第二节 培训636
第三节 考核637
第四节 奖惩638
第五节 任免642
第六节 落实政策645
第七节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646
第四章 军官转业安置647
第一节 安置政策647
第二节 接收安置651
第三节 安置工作改革654
第五章 工资656
第一节 工资制度656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660
第三节 工资调整662
第四节 其他各类工资666
第五节 奖金、津贴672
第六章 保险福利674
第一节 保险待遇674
第二节 福利待遇681
第三节 工龄计算682
第七章 人事制度改革687
第一节 考试选调687
第二节 干部聘用制688
第三节 人才交流689
第四节 机关岗位责任制与目标管理691
第八章 机构编制692
第一节 机构692
第二节 精简调整709
卷十六 劳动715
概述715
第一章 机构建置716
第一节 地、市劳动行政机构716
第二节 县、区劳动行政机构717
第二章 劳动就业719
第一节 就业制度719
第二节 就业安置723
第三节 就业服务工作731
第三章 职业技术培训736
第一节 技工学校736
第二节 就业前培训741
第三节 在职培训743
第四章 劳动力管理744
第一节 用工制度744
第二节 劳动计划管理746
第三节 清理计划外用工748
第四节 工人调配748
第五节 定员定额750
第六节 精减职工751
第七节 劳动纪律752
第八节 劳动争议仲裁753
第九节 社会劳动力管理756
第五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58
第一节 工作概况758
第二节 工作机构759
第三节 组织动员760
第四节 安置761
第五节 管理763
第六节 回城764
第六章 劳动工资767
第一节 工资制度沿革767
第二节 工资调整774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775
第四节 工资支付形式776
第五节 工资级别评定778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779
第七节 奖励与津贴780
第七章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782
第一节 社会保险782
第二节 职工福利787
第八章 劳动保护791
第一节 管理791
第二节 宣传教育794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795
第四节 特殊保护796
第五节 女工保护797
第六节 矿山安全监察798
第九章 锅炉压力容器管理799
第一节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管理799
第二节 技术安全培训与考核800
卷十七 风俗805
概述805
第一章 生产习俗806
第一节 农作习俗806
第二节 山林习俗807
第三节 渔业习俗809
第四节 饲养习俗811
第五节 水利习俗814
第六节 匠作习俗815
第七节 商业习俗816
第二章 生活习俗817
第一节 饮食817
第二节 服饰826
第三节 居住828
第三章 岁时习俗829
第一节 传统节日829
第二节 时令节日837
第三节 宗教节日838
第四节 新兴节日839
第四章 礼仪习俗841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841
第二节 喜庆和寿诞848
第三节 丧葬和祭祖851
卷十八 文物861
概述861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862
第一节 村落遗址862
第二节 矿窑遗址866
第三节 古城址867
第二章 历代墓葬868
第一节 古墓868
第二节 名人墓870
第三节 烈士陵园878
第四节 其他墓葬879
第三章 古建筑880
第一节 楼、亭、塔880
第二节 祠堂、民居883
第三节 桥886
第四节 其他889
第四章 石刻892
第一节 摩崖石刻892
第二节 碑刻906
第三节 石雕913
第五章 革命旧址及纪念建筑物917
第一节 革命旧址917
第二节 纪念建筑物919
第三节 其他922
第六章 近现代建筑923
第一节 领事馆、洋行、银行923
第二节 教堂、医院、学校925
第三节 别墅927
第四节 其他929
第七章 馆藏文物930
第一节 石器、木器930
第二节 陶瓷器931
第三节 铜铁器938
第四节 历代书画941
第五节 玉器、印章、金银器943
第六节 革命文物945
第七节 其他类947
第八章 文物管理9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948
第二节 文物普查951
第三节 考古发掘951
第四节 文物征集952
第五节 文物展览953
第六节 文物保护954
卷十九 艺文著述961
第一章 著述选目961
第一节 清代以前著述要目961
第二节 民国以来著述选目978
第二章 诗词散文990
第一节 诗词990
第二节 散文1037
卷二十 方言1061
概述1061
第一章 方言区划1063
第一节 赣语区1063
第二节 官话区1065
第三节 客家话区1067
第四节 混合方言1068
第二章 九江话1069
第一节 声母1069
第二节 韵母1070
第三节 声调1071
第四节 声韵拼合1072
第五节 异读1074
第六节 同音字汇1075
第七节 词汇1090
第三章 各地方言1099
第一节 修水话1099
第二节 武宁话1100
第三节 永修话1102
第四节 德安话1103
第五节 星子话1105
第六节 都昌话1106
第七节 湖口话1107
第八节 彭泽话1109
第九节 九江县话1110
第十节 瑞昌话1111
第十一节 客家话1112
第十二节 各地词汇1114
第四章 语法1120
第一节 构词法1121
第二节 词缀1123
第三节 虚词1123
第四节 代词1125
第五节 句法结构1126
卷二十一 宗教1131
概述1131
第一章 道教1131
第一节 传播与发展1131
第二节 著名宫观1134
第二章 佛教1136
第一节 传播与发展1136
第二节 宗教组织1139
第三节 重点寺院1140
第三章 天主教1158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1158
第二节 教区和教会组织机构1160
第三节 神职人员和教徒1162
第四节 教堂和教会附属事业1162
第五节 教案1165
第四章 基督教1166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1166
第二节 宗派和教会组织1167
第三节 教牧人员和教徒1171
第四节 教堂和教会附属事业1171
第五节 教案1172
第五章 东正教1172
第六章 伊斯兰教1173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1173
第二节 清真寺1175
第三节 宗教团体1176
卷二十二 人物1179
概述1179
第一章 传略1179
第二章 名录1260
第三章 外籍名人1273
第四章 社会主义先进人物表1277
附录1309
文存1309
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1311
《九江市志》各卷撰稿·总纂人名单1314
编后语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