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赔偿法理论与实务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家赔偿法理论与实务 上
  • 江必新,梁凤云,梁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9042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家赔偿法理论与实务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理论编3

第一章 国家赔偿责任界说3

第一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概念3

一、比较法上国家赔偿责任的不同内涵3

二、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概念12

三、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特点17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20

一、国家赔偿责任属于私法责任还是公法责任20

二、国家赔偿责任属于代位责任还是自己责任29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功能和意义38

一、国家赔偿责任的功能38

二、设立国家赔偿责任的意义48

第二章 国家赔偿责任的历史发展50

第一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发展阶段51

一、完全否定阶段51

二、相对肯定阶段54

三、全面肯定阶段55

四、继续发展阶段58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赔偿责任的历史发展61

一、法国61

二、德国67

三、日本73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赔偿责任的历史发展79

一、英国80

二、美国85

第四节 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历史发展9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家赔偿责任9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赔偿责任93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家赔偿制度100

第三章 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104

第一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思想渊源104

一、国家赔偿责任兴起较晚的原因104

二、国家赔偿责任产生的思想渊源105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理论的发展107

一、人民主权学说108

二、社会协作学说109

三、法律拟制说110

四、国库理论说112

五、公共负担平等说112

六、特别牺牲说113

七、危险责任说114

第三节 我国国家赔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念116

一、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116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基本观念118

第四章 国家赔偿的类型120

第一节 立法赔偿120

一、国外立法赔偿的理论与实务120

二、对于我国应否规定立法赔偿的理论探讨124

第二节 行政赔偿127

一、应否将行政不作为造成的损害纳入行政赔偿的范围127

二、应否将抽象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纳入行政赔偿的范围131

三、应否将军事赔偿纳入行政赔偿范围132

第三节 司法赔偿135

一、比较法上的司法赔偿136

二、我国的司法赔偿137

第四节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138

一、比较法上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139

二、应否规定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142

第五章 国家补偿责任147

第一节 国家补偿责任概述147

一、国家补偿责任的含义147

二、国家补偿责任的特征150

三、国家补偿责任的理论根据153

四、国家补偿责任的类型155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补偿责任的比较159

一、国家赔偿责任和国家补偿责任的区别159

二、我国法上对于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补偿责任关系的处理163

第六章 国家赔偿规范体系165

第一节 国家赔偿法概述165

一、国家赔偿法的概念165

二、国家赔偿法律关系167

第二节 国家赔偿法的规范体系169

一、国家赔偿法的立法体例169

二、国家赔偿法的渊源172

第三节 国家赔偿法的效力179

一、国家赔偿法的对内效力179

二、国家赔偿法的对外效力182

第四节 国家赔偿法的作用与价值184

一、国家赔偿法的一般作用184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价值186

构成要件编193

第七章 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一般原理193

第一节 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概述193

一、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概念193

二、设定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目的194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本结构195

一、域外关于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本结构或者要素的讨论195

二、域外设定国家侵权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本原则197

三、我国国家赔偿法设定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本思路198

四、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199

第八章 赔偿责任主体204

第一节 赔偿责任主体概述204

一、赔偿责任主体范围的概念及设定主件范围的意义204

二、设定主体范围的原理205

三、赔偿责任主体范围206

第二节 我国国家赔偿责任主体的范围214

一、有关设定主体范围的若干不同意见214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对主体范围的具体规定215

第九章 行为范围及其设定219

第一节 行为范围概述219

一、设定行为范围的意义219

二、设定行为范围的原理220

三、公共权力的内涵与国家的特殊赔偿责任221

四、我国有关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的宏观设定224

第二节 特定的主权性行为与国家赔偿责任226

一、立法职能行为与国家赔偿责任226

二、司法职能行为与国家赔偿责任249

三、特定的行政职能行为与国家赔偿254

第三节 关于若干特殊领域的国家赔偿责任257

一、公有公共设施的国家赔偿257

二、军事行为281

三、特定的公务行为与国家赔偿责任288

第三节 职务行为及其认定295

一、域外对“执行职务”内涵的限定295

二、认定执行职务行为的标准300

三、执行职务行为的主要方式306

第十章 因果关系及其认定323

第一节 因果关系概述323

一、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324

二、法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326

第二节 认定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329

一、大陆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329

二、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336

第三节 国家赔偿法上对因果关系的认定344

一、认定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则345

二、因果关系的推定350

三、不作为情形中因果关系的认定356

第十一章 可赔偿之损害362

第一节 损害概述362

一、损害的界定362

二、损害事实的结构366

三、多重损害事实369

第二节 可赔偿之损害的法律特征371

一、损害的现实性和确定性371

二、损害的特定性与法定性374

三、损害的可计算性377

第三节 损害的分类380

一、学理上的分类381

二、对人身权益的损害383

三、对财产权益的损害392

赔偿范围编399

第十二章 行政赔偿的行为范围39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模式399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模式399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关于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模式404

第二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行政赔偿范围407

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407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410

三、以殴打、虐待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412

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伤亡414

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416

第三节 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范围417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行为417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420

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行为422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425

第四节 有待研究的若干行政赔偿范围问题426

一、关于规定万式的问题427

二、关于保护权利范围的问题428

三、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赔偿问题430

四、关于自由裁量行为、显失公正(行政裁量严重不当)行为的赔偿问题432

第十三章 刑事赔偿的行为范围436

第一节 刑事赔偿行为范围的立法模式436

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刑事赔偿范围的立法模式436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关于刑事赔偿行为范围的立法模式445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的刑事赔偿范围446

一、关于羁押赔偿的原则446

二、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448

三、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457

四、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470

五、暴力行为致伤致死的认定484

六、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490

第二节 侵犯财产权的刑事赔偿范围492

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492

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495

第十四章 非刑事司法赔偿的行为范围498

第一节 有关妨害诉讼强制措施的赔偿498

一、妨害诉讼强制措施的概念和适用范围498

二、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措施的情形501

第二节 有关诉讼保全措施的赔偿503

一、诉讼保全的概念和适用条件503

二、违法采取保全措施的情形507

第三节 有关执行行为的赔偿514

一、执行行为的概念和生效法律文书514

二、执行判决、裁定或者其他生效法律文书错误的具体情形516

三、其他非刑事司法侵权行为522

第十五章 国家免责的行为范围523

第一节 国家免责行为概述523

一、国外有关国家免责条件的设定523

二、设定免责范围的考虑因素525

第二节 我国行政赔偿中免责范围525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526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526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528

四、行政赔偿免责范围的完善528

第三节 刑事司法赔偿免责范围529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529

二、依照《刑法》第17条、第18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532

三、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42条第2款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533

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535

五、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535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536

第四节 非刑事司法赔偿的免责范围552

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损害的553

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损害的553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553

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214条规定情形的553

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转移、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553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害后果的554

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554

归责原则编557

第十六章 归责原则概述557

第一节 归责原则的概念557

一、归责的含义557

二、归责原则的含义558

第二节 归责原则的意义560

第十七章 归责原则体系564

第一节 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体系565

一、侵权法上归责原则的演变565

二、侵权法上归责原则体系567

第二节 国家赔偿法上的归责原则体系570

一、国外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体系570

二、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体系573

第十八章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579

第一节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概述579

一、过错及违法责任原则579

二、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585

三、严格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的适用范围586

四、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587

五、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588

第二节 国家赔偿的一般归责原则:违法责任原则590

一、不同法律制度中违法的概念590

二、不同法律体系中违法与过错的关系594

三、将违法作为独立的归责原则的可行性597

四、我国国家赔偿法中违法概念的界定599

第三节 国家赔偿的特殊归责原则:结果责任和过错责任603

一、结果责任原则603

二、过错责任原则611

责任归属编625

第十九章 国家责任与国家赔偿义务625

第一节 国家责任与工作人员个人责任625

一、侵权主体、赔偿责任主体、赔偿义务机关与赔偿审核机关625

二、赔偿责任的若干归属方式628

三、划分国家责任与公务员个人责任的方式629

四、国家为工作人员承担责任的性质631

第二节 国家赔偿义务机关632

一、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基本类型632

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设定634

三、我国《国家赔偿法》有关赔偿义务机关的具体规定638

第二十章 追偿权原理和具体行使665

第一节 追偿权及其设定原理665

一、追偿权的概念665

二、追偿制度的性质与功能666

三、行使追偿权的一般原则670

四、适格被追偿人的设定672

五、限制追偿权的若干方式674

第二节 追偿权的具体行使678

一、追偿条件678

二、追偿金额的确定与缴纳683

三、追究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赔偿责任的几种模式687

四、追偿程序689

第二十一章 赔偿经费的来源和拨付704

第一节 赔偿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704

一、国家赔偿的精神财富704

二、赔偿经费的筹措705

三、我国有关赔偿经费的来源707

第二节 赔偿经费的储备和拨付713

一、赔偿经费的储备机关714

二、超预算时的解决办法715

三、国家赔偿经费的支出715

方式标准编723

第二十二章 国家赔偿的方式和标准概述723

第一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概述723

一、国家赔偿方式的含义724

二、国家赔偿方式的特征726

三、国家赔偿方式与民事赔偿方式的关系728

四、国家赔偿方式的一般类型729

第二节 国家赔偿的标准概述730

一、国家赔偿标准的含义730

二、确定国家赔偿标准的原则732

三、我国国家赔偿标准的选择733

第三节 国家赔偿的计算方法概论750

一、国家赔偿的计算方法与国家赔偿标准的关系750

二、国家赔偿的计算方法的法律性质751

三、国家赔偿的计算方法的事实性质752

第二十三章 国家赔偿方式及其适用754

第一节 国家赔偿方式的种类754

一、金钱赔偿755

二、恢复原状757

三、返还财产761

四、消除影响、恢复名誉761

五、赔礼道歉763

第二节 国家赔偿方式的适用体系765

一、国家赔偿方式的选择原则766

二、比较法上的国家赔偿方式的适用体系767

三、国家赔偿方式的适用体系的类型771

四、我国国家赔偿方式的适用体系773

第三节 国家赔偿方式的适用777

一、金钱赔偿的适用778

二、返还财产的适用781

三、恢复原状的适用782

四、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适用784

五、赔礼道歉的适用787

第二十四章 可赔偿损害范围的法律界定788

第一节 可赔偿损害范围概述788

一、可赔偿损害范围的概念788

二、界定可赔偿损害范围的必要性789

三、限定可赔偿损害范围的功能790

第二节 限制可赔偿损害范围的若干角度和思路792

一、仅赔偿积极损害抑或一并赔偿积极损害和消极损害792

二、全额赔偿与限额赔偿795

三、是否适用过错相抵796

四、是否适用损益相抵803

五、能否超出赔偿请求的范围确定赔偿金额809

第三节 我国国家赔偿法对可赔偿范围的限定809

一、积极损害与消极损害810

二、全额赔偿与限额赔偿812

三、其他原则对可赔偿损害范围的限制815

第二十五章 人身损害赔偿及其标准817

第一节 人身损害赔偿及其标准概述817

一、人身损害赔偿之价值观817

二、人身损害赔偿的权利范围819

三、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选择821

四、人身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822

第二节 人身自由损害的赔偿标准823

一、人身自由损害赔偿标准的比较法考察824

二、我国人身自由损害的赔偿标准826

三、计算人身自由损害赔偿金需要注意的问题829

第三节 致人伤害的赔偿标准831

一、致人伤害赔偿标准的比较法考察831

二、一般人身伤害的赔偿标准832

三、致人残疾的赔偿标准835

第四节 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840

一、致人死亡赔偿标准的比较法考察841

二、我国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843

三、死亡赔偿金的性质847

第二十六章 财产损害赔偿及其标准851

第一节 财产损害概述851

一、财产损害的含义851

二、财产损害的本质853

三、财产损害的形式854

第二节 财产损害赔偿标准855

一、财产损害赔偿标准的比较法考察856

二、与财产损害赔偿标准有关的参数858

三、我国国家赔偿法上的财产损害赔偿标准861

第三节 财产损害赔偿的计算869

一、直接损失的计算870

二、间接损失的计算872

第二十七章 精神损害赔偿及其标准874

第一节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874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概况875

二、国外国家赔偿法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877

三、我国国家赔偿法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880

第二节 精神损害赔偿概述886

一、精神损害886

二、精神损害赔偿889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891

第三节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896

一、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原则896

二、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原则898

三、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计算规则902

四、计算国家赔偿精神损害的参考因素907

请求权利编913

第二十八章 请求权及其行使913

第一节 请求权概述913

一、国家赔偿请求权的概念和意义913

二、国家赔偿请求权的性质917

第二节 请求权的行使及其保障920

一、请求权的行使920

二、请求权的保障926

第二十九章 请求权人929

第一节 请求权人概述929

一、请求权人的概念和意义929

二、规定请求权人的模式932

第二节 请求权人的范围934

一、受害人的范围935

二、受害人死亡时的请求权人的范围937

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959

四、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后请求权人的范围961

五、公务员与国家赔偿967

六、代理人973

第三节 外国人请求权人979

一、关于外国人的赔偿请求权问题980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关于外国人和外国组织的请求权的规定982

三、外国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条件984

第三十章 时效制度988

第一节 时效制度概述988

一、时效的概念和要素988

二、时效的分类990

三、时效的客体991

四、时效的效力995

五、时效的功能999

第二节 消灭时效1001

一、请求时效的概念和意义1001

二、设定请求时效的原理和方法1002

三、我国《国家赔偿法》关于请求时效的规定1008

四、申请救济时效1024

五、追偿时效1026

第三节 取得时效1027

一、取得时效制度的内涵和意义1027

二、设定取得时效制度的基本方式1028

三、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的取得时效制度1029

赔偿程序编1035

第三十一章 前置程序1035

第一节 前置程序概述1035

一、前置程序的概念1035

二、各国前置程序的形式1036

第二节 申请赔偿程序1040

一、行政赔偿申请程序1041

二、刑事赔偿申请程序1056

三、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申请程序1086

第三节 协商程序1088

一、协商程序概述1088

二、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协商程序的具体形式1091

三、协商的启动程序1094

四、协商的申请程序1097

五、协商的进行程序1098

六、协议的达成和协议未达成1103

七、费用免除1109

第四节 决定程序1110

一、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决定程序1110

二、赔偿案件的审查意见1116

三、赔偿决定的审核批准程序1117

四、作出赔偿决定的程序要求1118

五、赔偿决定的执行1122

第三十二章 非诉讼救济机制1124

第一节 复议程序1126

一、复议的概念和种类1126

二、复议的主管、管辖和期限1127

三、复议程序的提起1133

四、复议的方式1137

五、复议决定和不服复议决定的救济方式1139

第二节 申诉程序1143

一、申诉程序概述1143

二、《国家赔偿法》规定的申诉程序1144

第三十三章 国家赔偿诉讼程序1149

第一节 国家赔偿诉讼程序概述1149

一、国家赔偿诉讼主管的若干模式1149

二、我国国家赔偿诉讼的立法和争论1156

第二节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1161

一、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机构和决定程序1161

二、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诉讼性质1173

三、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案件的管辖1176

四、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的启动和进行1177

五、国家赔偿听证程序1183

六、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的执行1190

七、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中救济程序1192

八、关于设立国家赔偿审判庭的问题1196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诉讼程序1199

一、行政赔偿诉讼程序概述1199

二、起诉和受理程序1201

三、审理和判决程序1205

附录1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1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前后对照表12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