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地理
  • 路紫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5540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143MB
  • 文件页数:538页
  • 主题词:经济地理-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节 学科发展1

一、发展的三个阶段1

二、内容与结构的演变3

第2节 理论基础与基本特性5

一、理论基础5

二、基本特性7

第3节 本书结构与学习建议10

一、本书结构10

二、学习建议12

第1篇 条件系统29

第1章 地理位置、资源特征及其经济地理影响29

第1节 地理位置30

第2节 气候资源32

一、气候资源特征32

二、气候资源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布局33

第3节 水资源35

一、水资源特征35

二、水资源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39

第4节 耕地资源40

一、耕地资源特征40

二、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仍然具有重大意义44

第5节 植被资源44

一、森林、草地资源特征44

二、植被资源的匮乏和对环境保护能力的下降,致使我国生态问题日趋严重48

第6节 矿产资源48

一、矿产资源特征48

二、矿产资源为我国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54

第7节 海洋资源57

一、海洋资源特征57

二、海洋资源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形成及沿海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59

第2章 人口69

第1节 人口增长、分布、健康水平及结构特征69

一、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69

二、人口健康水平及其国际比较74

三、人口结构特征77

第2节 人口迁流的数量增长、空间和结构模式、区域差异82

一、人口迁流逐步趋强并显现出高度活跃态势82

二、人口迁流的空间和结构模式83

三、省际人口迁流的区域差异88

第3节 贫困人口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9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贫困人口的改变91

二、贫困人口呈现出区域集中分布的特征95

第3章 中国经济地理的文化基础101

第1节 中国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及其在解决当前人地关系矛盾中的作用101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101

二、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建设104

第2节 地域文化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107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演进107

二、各地域文化都有典型的核心区,地域间存在差异109

三、地域文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111

第3节 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112

一、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与分布特征112

二、文化旅游资源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影响115

第4章 国家政策与全球化126

第1节 国家政策及其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126

一、区域平衡协调政策126

二、对外开放区域推进政策128

三、供需政策132

四、区域非均衡协调政策133

第2节 国际政治经济地域格局与中国经济地理态势137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地域格局的特征137

二、国际政治经济地域格局与中国经济地理的相互影响141

第2篇 产业系统157

第5章 农业地域系统及其生产地区157

第1节 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空间演进158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158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60

三、不同农业地区的演进162

第2节 农业地域系统164

一、耕地农业164

二、山地农业168

三、草地农业171

四、水体农业174

五、庭院农业177

第3节 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地区178

一、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地域分布及其变化178

二、杂粮地域分布及其变化179

三、粮食生产基地181

四、经济作物分布182

第4节 典型生态地区的农业发展185

一、东北黑土地带耕地的生态建设185

二、内蒙古草原地带草地的生态养育187

三、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89

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191

五、黄淮海平原农田系统的整治192

六、南方红壤区的农业生态优化194

第5节 新型农区产业化的经济组织模式196

第6章 工业空间演变与工业产业集聚205

第1节 工业空间演变过程与展望205

一、近代工业的空间演变205

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的空间演变及区域专业化确立209

三、工业空间演变的展望213

第2节 工业产业集聚215

一、工业产业的区域集聚和地方集群215

二、主要工业产业集聚带218

第3节 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特征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群特征223

一、高新技术工业的水平、结构与分布特征223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群特征225

第7章 交通和通信网络空间扩展及网络结构特征233

第1节 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的空间扩展与现状水平233

一、近代铁路交通经过3个建设高潮,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基本骨架233

二、20世纪50—70年代重点完成了西部地区铁路的布局,全国综合运输网形成234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设重点东移,东部地带交通建设迅速发展237

四、20世纪90年代Internet爆发性增长,现已形成十大主力互联网络240

五、近年来特大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迅猛发展并产生积极影响247

第2节 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的空间结构249

一、交通网络的结构249

二、通信网络的结构256

第3节 交通网络与通信网络空间结构的比较261

一、空间扩散的共性与差异261

二、联系频率的差异264

三、主干网络联系形式的差异267

四、流的差异271

第8章 旅游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结构275

第1节 旅游业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结构275

一、三大地区与九大旅游区的发展差异275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旅游空间结构284

第2节 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与区域差异296

一、金融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96

二、银行业的区域性差异与城市内部银行网点的集聚299

三、保险业发展水平、速度与地区差异303

第3节 房地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与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化314

一、房地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314

二、城市内部居住空间格局的演化316

第3篇 城市与区域系统333

第9章 城市333

第1节 城市化与大城市中央商务区334

一、城市化水平与发展特征334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及其特征339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343

四、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346

五、大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348

第2节 城市分布与城市群355

一、城市分布的空间演变与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355

二、城市群地域分布与发展特征359

第10章 区划379

第1节 经济区划379

一、经济区划的产生、演变与特点379

二、我国新时期八大综合经济区384

第2节 行政区划388

一、我国行政区划历史演进规律388

二、我国现有行政区划的特征391

第11章 分区描述401

第1节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401

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402

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403

三、东部地区IT产业集群发展与分区405

第2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409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地理基础410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412

第3节 中部地区崛起418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地理优势419

二、加快系统内部运转与系统外循环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保障422

第4节 西部大开发424

一、西部地区的优势425

二、实施梯度大开发,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427

第5节 三大经济圈430

一、三大经济圈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30

二、三大经济圈发展任务有所差异432

三、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434

第12章 区域联系440

第1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440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工程440

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445

第2节 区域合作组织与区域合作445

一、我国区域合作组织的类型、作用与一体化445

二、大北京圈内的区域合作450

第4篇 战略系统467

第13章 区域经济地理总体特征与发展战略467

第1节 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其对策468

一、综合国力的国际排名468

二、主要综合国力要素的国际比较及其对综合国力的影响470

三、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方针476

第2节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调整478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与影响478

二、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特征、演进动力和区域差异479

三、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481

第3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特征与调节483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483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485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调节487

第4节 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与优化489

一、空间结构的演进489

二、空间结构的特征494

三、轴线系统的应用与空间结构的优化497

第5节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战略500

一、东北亚地区图们江增长三角国际合作开发战略500

二、中亚地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国际合作开发战略504

三、东南亚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战略507

第6节 区域知识创新战略513

一、欠发达地区区域开发中的知识带动战略——以西部地区为例513

二、大经济圈高新技术扩散战略——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515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器战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5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