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第2版
  • 陶东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660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1

一 文艺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3

二 历史地理解文学艺术的自主性1

三 文艺学知识的历史性与民族性问题15

四 历史化与地方化: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18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23

第一节“文学”的界定问题23

一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概念23

二 文学概念的特殊性26

第二节 文学概念的形成30

一 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早期表述31

二 文学概念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早期表述36

第三节 文学概念的成熟40

一 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成熟41

二 文学概念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成熟51

第四节 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及泛化63

一 文学观念在20世纪中国的变化63

二 文学观念在20世纪西方的发展66

第五节 述评:“文学性”问题77

第二章 文学的思维方式87

第一节 思维与文学思维8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的文学思维论90

一“虚静”与“神思”91

二“凝思”与“苦吟”96

三“兴会”与“妙悟”101

第三节 西方诗学体系中的文学思维论106

一“迷狂说”与“天才论”106

二“激情理论”与“酒神精神”113

三 想像、无意识与“白日梦”122

第四节 关于文学思维论的几个基本问题126

一 关于形象思维的语义悖谬问题129

二 关于文学家的“脑半球悖论”132

三 关于“意在笔先”与“观念先行”133

四 关于灵感与灵感思维136

第三章 文学与世界142

第一节 什么是广义的文学“再现”?142

第二节 西方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45

一 古希腊时期的文学“再现”观念145

二 西方近代文学思想中的“再现”观念148

三 西方现代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53

四 西方当代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60

第三节 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63

一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63

二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67

三 中国当代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一世界关系论174

第四节“再现”作为文学的基本问题178

一“再现”作为文学基本问题的机制178

二 中西文学“再现”观的差异182

三 文学与世界:对话性的交往186

四 符号·语言·话语189

第四章 文学的语言、意义和解释19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相关观念范畴的梳理及综述195

一 中国古代文论相关观念范畴梳理195

二 中国古代文论言意观念的累积与演进214

第二节 西方文论相关理论的梳理与综述217

一 西方文论相关理论流派的梳理217

二 西方现代文论语言、意义理论的繁荣与发展229

第三节 中西文论语言、意义观念的对比与整合234

第五章 文学的传统与创新239

第一节 文学的“通”与“变”239

一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239

二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242

三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245

四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247

第二节 古今之争250

一 亚里士多德诗学权威的确立250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今之争”253

三 古典主义时期的“古今之争”256

四 浪漫主义文论对天才和独创的张扬258

第三节 传统、惯例与创新261

一 艾略特: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262

二 韦勒克:透视主义的批评方法264

三 弗莱:文学是“移位的神话”267

四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270

第四节 作者之死与互文性理论274

一 罗兰·巴尔特:作者之死274

二 后结构主义:互文性277

第五节 没有完结的问题280

一 有没有永恒不变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形式?281

二 文学的发展是否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和历史继承性?282

三 关于文学的来源与影响问题285

四 关于文学的独创性问题288

第六章 文学与文化、道德及意识形态292

第一节 文学与文化292

一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兴起292

二 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学297

三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化302

第二节 文学与道德304

一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304

二 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承诺311

三 文学的道德判断的特点及其局限315

第三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319

一 作为社会文化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319

二 作为文学批评范式的意识形态批评323

三 作为文化研究范式的意识形态批评326

第四节 评述329

第七章 文学与身份认同334

第一节 文学与性别身份334

一 中国文论论文学与性别身份334

二 西方文论论文学与性别身份346

三 评述362

第二节 文学与民族身份362

一 中国文论对文学中民族身份问题的阐述363

二 西方文论对文学中民族身份问题的阐述377

三 评述399

后记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