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元调和 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雪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7664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8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00页
- 主题词:张爱玲(1920~1995)-文学-翻译-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元调和 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3
1.3 研究方法与范围4
1.3.1 研究方法5
1.3.2 研究范围5
第二章 张爱玲翻译之路7
2.1 张爱玲的创作背景与作品7
2.2 张爱玲的翻译背景与译作9
2.3 张爱玲翻译与创作的互动12
2.3.1 翻译对创作的影响12
2.3.1.1 散文翻译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12
2.3.1.2 小说翻译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16
2.3.2 创作对翻译的影响19
2.4 张爱玲对翻译的思考23
2.4.1 张爱玲作的译者序24
2.4.2 张爱玲介绍译作的文章25
2.4.3 论及翻译的张爱玲散文和信件27
2.4.4 其他人的回忆文章28
第三章 张爱玲与文学翻译中的多元调和31
3.1 文学翻译的多元31
3.1.1 宏观层次上的多元32
3.1.1.1 文化因素32
3.1.1.2 诗学和意识形态33
3.1.1.3 社会、历史因素33
3.1.2 中观层次上的多元34
3.1.2.1 翻译性质34
3.1.2.2 翻译主体35
3.1.2.3 翻译目的36
3.1.2.4 翻译原则与翻译标准37
3.1.2.5 翻译策略37
3.1.3 微观层次上的多元38
3.1.3.1 翻译单位38
3.1.3.2 翻译技巧39
3.1.4 其他翻译理论中的“多元”40
3.2 文学翻译与杂合41
3.3 多元调和——杂合的理想途径43
3.3.1 调和与杂合43
3.3.2 张爱玲与多元调和43
第四章 张爱玲对翻译与创作的调和46
4.1 中西译论中的翻译与创作47
4.1.1 中国学者论翻译与创作47
4.1.2 西方学者论翻译与创作49
4.1.2.1 古典译学范式49
4.1.2.2 近现代译学语言学范式50
4.1.2.3 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51
4.2 张爱玲的翻译与创作52
4.2.1 译中有作53
4.2.1.1 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54
4.2.1.2 翻译中的再创作58
4.2.2 亦译亦作62
4.2.2.1 值得关注的自译现象62
4.2.2.2 亦译亦作的张爱玲自译63
4.2.3 作中有译68
第五章 张爱玲对翻译主体的调和72
5.1 翻译主体与主体间性72
5.2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调和74
5.2.1 处于中心地位的读者74
5.2.2 “不低估读者的理解力”75
5.3 张爱玲对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调和77
5.3.1 基于情感移注的翻译78
5.3.2 作为对话的翻译80
5.3.3 自译作品中译者与作者主体的调和82
5.3.3.1 拒绝僭越的自译者82
5.3.3.2 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对主体的调和83
第六章 张爱玲对翻译策略的调和90
6.1 英译汉作品90
6.1.1 流水句与欧化句的并用91
6.1.2 四字格与欧化词语搭配的共存95
6.1.3 西方韵律与东方音调的交响100
6.2 汉译英作品104
6.2.1 人名称谓翻译105
6.2.2 颜色词翻译108
6.2.3 拟声词与元语言翻译113
6.2.3.1 拟声词翻译113
6.2.3.2 元语言翻译115
6.2.4 习语翻译120
6.2.5 意象翻译122
第七章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实证调查127
7.1 调查概况127
7.1.1 调查目的127
7.1.2 调查内容128
7.1.3 问卷设计128
7.1.4 调查对象与方法129
7.2 数据与分析129
7.3 调查局限137
7.4 调查结论138
第八章 场域对张爱玲翻译的影响140
8.1 场域中的翻译话语141
8.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译汉文学场142
8.2.1 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英译汉文学场143
8.2.2 中国内地的英译汉文学场146
8.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译英文学场148
8.3.1 文学场中的汉译英作品148
8.3.2 文学场中的张爱玲汉译英作品151
8.4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153
8.4.1 张爱玲重返汉译英文学场的原因153
8.4.2 当代汉译英文学场的状况155
8.5 惯习的影响156
8.5.1 个人生活轨迹156
8.5.2 教育背景157
8.5.3 创作风格与文学主张158
第九章 结论160
9.1 研究回顾160
9.2 研究意义161
9.3 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162
附录164
附录一 张爱玲翻译年表164
附录二 当代英语读者对张爱玲译作认同度的调查问卷167
参考书目180
后记187
图4-1 张爱玲翻译与创作关系示意图53
图6-1 《金锁记》首段译文意象示意图124
图7-1 48名英语本族语者对三名译者的综合评分折线图130
图7-2 女性读者对三名译者评分的直方图131
图7-3 男性读者对三名译者评分的直方图132
图7-4 各年龄段读者对三位译者的喜好程度133
图7-5 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背景了解程度与评分的相关性133
表5-1 the fish一词在三译本中的不同译文80
表7-1 不同性别读者对三名译者的评分130
表7-2 读者按英语优美地道程度对三位译者的排序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