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 新世纪版 教育文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 新世纪版 教育文化学
  • 刁培萼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3973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4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 新世纪版 教育文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文化学是大科学时代的教育科学1

第一节 人类思想的剧变和传统教育科学的局限1

一、20世纪人类思想领域的剧变1

二、19世纪前科学精神传统下教育科学研究的局限4

第二节 20世纪科学观念的变革和教育文化学8

一、20世纪科学观念的变革8

二、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必然性12

第三节 教育文化学的研究道路16

一、教育文化学借鉴了教育研究的新范式16

二、教育文化学吸收了文化哲学的最新成就17

三、教育文化学研究应走世界化和民族化并重的道路24

第二章 人口·生产力·文化·教育系统综合29

第一节 考察人口问题的视野与立足点29

一、实现考察人口问题视角的转换29

二、确立考察人口问题的立足点35

第二节 人口·生产力·文化·教育的互动结构及其机制37

一、结构图式37

二、教育与人口、生产力、文化的关系及其发挥功能的机制38

第三节 系统综合:在对立统一中追求良性循环41

一、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到人口问题的困扰41

二、重视人口、生产力、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环43

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方式45

第三章 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协调发展48

第一节 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48

第二节 改革的整体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协调发展51

一、整体协调发展是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51

二、整体、协调发展模式55

三、学会运用文化手段57

第三节 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与教育改革62

一、政治文化与教育改革62

二、制度文化与教育改革65

三、习俗文化与教育改革66

第四章 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68

第一节 当代教育面临双重挑战68

一、从“智能中心”转向个性全面发展是各国的共同呼吁69

二、教育的文化学视野与整体性教育探微72

第二节 唯理性教育文化模式的局限及其超越74

一、唯理性教育文化模式的局限——反情感、贬直觉74

二、唯理性教育文化模式的超越——创造思维的互补结构与认识系统的张力77

第三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对立与合流81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辅相成81

二、个性发展与人文精神和学校教育改革85

第四节 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整体性教育模式86

一、科学与人们的价值观念87

二、科学与人类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价值88

三、主体性与文化心理结构89

四、价值形成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91

五、人生意义、自我超越与教育93

第五节 教育的整体性与实施整体性教育95

一、教育整体性的多维视野95

二、实施整体性教育既要面向未来,又要面对现实96

三、实施整体性教育与系统决策100

第五章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104

第一节 文化心理结构概述104

一、文化心理结构研究的理论背景104

二、文化心理结构的构成109

第二节 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征112

一、整体性112

二、转换性112

三、自我调节性113

第三节 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与发展114

一、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115

二、皮亚杰的“图式学说”118

三、当代文化哲学的发生、发展观121

第四节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特性123

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表层特性124

二、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特性127

第六章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传统教育136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与传统教育136

一、“家族至上,家外有家”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37

二、“唯古是法,以老为宝”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41

三、“官为本位,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47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与传统教育154

一、重视社会人伦,以人为中心的致思倾向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55

二、强调一而排斥多的思维特征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56

三、崇尚直觉思维方式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61

第三节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教育166

一、“参与”——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基本精神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67

二、“和”——中华民族对待社会与人的基本精神及其对传统教育的影响171

第七章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现代教育181

第一节 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当前教育实际的影响181

第二节 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历史课题191

一、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课题191

二、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195

第三节 现代教育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201

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现代化的内涵201

二、促进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现代化必须确立的几种现代教育观念208

第八章 东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比较与教育223

第一节 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223

一、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特质224

二、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231

第二节 东方文化——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241

一、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特质241

二、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249

第三节 启示与抉择:民族的现代教育的希望261

一、正确的态度:教育文化的冲突与抉择261

二、科学的目标:民族化的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271

三、教育价值观: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276

第九章 亚文化结构与功能280

第一节 亚文化与主文化280

一、亚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280

二、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284

第二节 亚文化的结构290

一、群体290

二、同类文化意识292

三、亚文化的传播媒介294

第三节 亚文化的功能295

一、文化功能295

二、社会功能298

三、教育功能299

第十章 亚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作用301

第一节 亚文化与教育的关系301

一、亚文化制约教育的发展301

二、教育促进亚文化的健康发展305

三、亚文化与教育交互作用310

第二节 亚文化中子文化与教育的关系311

一、年龄群体文化与教育312

二、性别亚文化与教育322

第十一章 通俗文化的结构和功能327

第一节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327

一、通俗文化的界定与特征327

二、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关系分析331

第二节 通俗文化的结构334

一、通俗文化的内在结构334

二、通俗文化的外在结构336

第三节 通俗文化的功能337

一、一般社会功能337

二、通俗文化的教育功能343

第十二章 通俗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作用351

第一节 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351

一、促使校园文化的勃兴352

二、促使教学观的嬗变353

三、促使德育工作的改善355

四、促使教师素养的提高357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导正358

一、学校教育对家庭文化的导正358

二、学校教育对社区文化的导正361

第十三章 文化·传播·教育366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传播366

一、文化传播366

二、传播符号369

三、传播模式374

第二节 传播与教育文化377

一、媒介与文化学习377

二、多媒体教育观380

第十四章 学校课程——教育文化(一)383

第一节 学校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383

一、学校课程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384

二、吸收、融合各国先进文化的功能385

三、学校课程在文化传播中的增殖现象387

第二节 学校课程实现文化传播的机制390

一、学校课程实现文化传播的过程390

二、学校课程实现文化传播的模式394

三、学校课程实现文化传播的形态396

第十五章 人际交往——教育文化(二)399

第一节 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399

一、交往过程分析399

二、交往渠道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402

三、交往的诸环节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407

第二节 交往方式与教育文化411

一、师生交往411

二、同学交往413

三、代际交往415

第十六章 大众传播——教育文化(三)417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417

一、大众传播及其特性418

二、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420

第二节 电视文化的教育功能428

一、儿童、青少年与电视429

二、电视文化的特殊功能430

补遗与超越——21世纪教育文化发展的走向4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