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油藏地质学 理论与技术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油藏地质学 理论与技术篇](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4694041.jpg)
- 熊琦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8893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604页
- 主题词:油田开发-石油天然气地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油藏地质学 理论与技术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现代油藏地质学的概念2
二、现代油藏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2
三、油藏地质学研究进展及动向5
理论篇13
第一章 油藏内幕格架13
第一节 地层的层次性13
一、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13
二、层序地层的层次性15
三、油层对比单元的层次性16
四、地层分布模式17
第二节 油藏断层及其封闭性19
一、断层的级次19
二、油藏断层样式20
三、断层封堵性23
第三节 砂体微构造25
一、微构造成因26
二、微构造的分类27
三、微构造顶底组合配置模式28
第二章 非均质储层30
第一节 储层构型与渗流屏障30
一、储层的层次性与结构性30
二、储层构型分级31
三、储层构型分类37
四、渗流屏障39
第二节 储层质量差异44
一、储层质量及相关渗流地质参数44
二、层内储层质量差异54
三、平面储层质量差异58
四、层间储层质量差异59
五、储层流动单元61
第三节 储层岩石物理相63
一、沉积因素对储层质量的控制63
二、成岩因素对储层质量的控制65
三、构造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68
四、岩石物理相的内涵70
第三章 油藏流体系统72
第一节 原始油气差异分布机理72
一、油气在圈闭内的差异充注作用72
二、油气在圈闭内的分异调整作用82
第二节 油(气)水系统85
一、油(气)水界面85
二、油(气)水系统特征86
第三节 油藏压力与温度系统89
一、油气藏压力系统89
二、油气藏温度92
第四章 油气藏开发分类95
第一节 按油(气)藏天然驱动能量的分类96
一、水压驱动类型油藏96
二、气顶驱动类型油藏96
三、溶解气驱动类型油藏96
四、重力驱动类型油藏97
第二节 按油(气)藏流体性质分类97
一、天然气藏97
二、凝析气藏98
三、挥发性油藏99
四、稠油油藏99
五、高凝油藏102
六、常规原油油藏102
第三节 按油(气)藏几何形态分类104
一、块状底水油藏104
二、层状边水油藏105
三、透镜状油藏106
四、小断块等特殊类型油藏107
第四节 按油气藏储集渗流特征分类107
一、孔隙型储层油藏107
二、裂缝型储层油藏109
三、双重介质型储层油藏110
第五节 油气藏综合命名111
第五章 储层与流体性质动态变化113
第一节 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113
一、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储层的水敏性113
二、微粒的迁移——储层的速敏性115
三、酸化后的沉淀——储层的酸敏性118
四、其他作用118
第二节 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120
一、原油物性的动态变化121
二、原油组成的动态变化123
三、油田水的地球化学变化126
第六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128
第一节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128
第二节 未动用剩余油层形成机理130
一、小型砂体——井网控制不住130
二、层间渗透率差异——层间干扰132
三、污染损害严重133
四、未列入原开发方案(未射孔)133
第三节 平面剩余油滞留机理133
一、砂体不规则——注采系统不完善133
二、平面储层渗透率差异134
三、沿裂缝水窜135
四、砂体边部水动力滞留区136
五、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137
六、正向微构造的水动力滞留区137
七、平面注入水失调138
第四节 厚油层内部剩余油滞留机理138
一、渗透率韵律139
二、层内夹层143
三、层理构造151
四、黏度差和密度差152
五、气锥和水锥152
第五节 微观剩余油滞留机理153
一、剩余油特征153
二、孔隙系统中的微观驱替机理154
三、孔隙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57
技术篇163
第七章 储层划分对比及构造研究163
第一节 储层划分与对比163
一、相控-等时储层对比163
二、短期基准面旋回自动识别及储层对比168
三、储层井间模拟及储层对比171
第二节 构造精细解释方法与技术180
一、构造解释模型的确认181
二、构造解释的基本原则187
三、构造精细解释189
第三节 微构造研究及应用196
一、微构造类型及成图方法196
二、微构造特征分析198
三、微构造与生产动态的关系200
四、微构造影响油水运动的机理分析204
五、微构造在今后剩余油挖潜工作中的应用206
第八章 储层表征及预测208
第一节 地震储层横向预测208
一、地震属性提取208
二、地震反演218
三、地震储层预测231
第二节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239
一、单井相自动识别方法239
二、剖面相展布方法研究244
三、平面相带自动划分方法研究245
四、相概率研究技术247
五、沉积微相演化过程分析249
第三节 储层构型分析252
一、概述252
二、储层构型分析思路253
三、储层构型分析方法256
第四节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263
一、储层流动单元概述263
二、储层流动单元研究271
三、储层流动单元构成及生产状况分析276
第五节 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279
一、储层裂缝的地质识别与描述279
二、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282
三、储层裂缝的其他识别方法298
四、储层裂缝的数值模拟方法300
五、储层裂缝的分形预测302
六、储层裂缝综合评价309
第六节 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310
一、研究区地质概况310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313
三、采用的关键技术313
四、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结果323
第七节 开发中后期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326
一、开发中后期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技术及流程327
二、油藏参数实验室模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330
三、水驱前后关键井储层参数对比分析研究337
四、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348
五、井间分形预测351
六、储层参数平面变化规律研究352
第九章 油气水层识别及其预测354
第一节 录井信息识别评价不同性质油气层354
一、不同性质油气层气测录井识别评价356
二、不同性质油气层定量荧光录井识别与评价361
三、不同性质油气层地球化学录井识别评价技术368
第二节 常规测井信息识别油气水层381
一、油气层定性识别评价方法382
二、微分分析法识别复杂油气水层384
第三节 测试、测井新技术联合识别油气层386
一、组件式地层重复测试(MDT)386
二、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387
三、测试、测井新技术联合识别油气层388
第四节 波形差异分析及高产气层预测392
一、波形差异分析基本原理392
二、含气敏感信息分析及波形差异分析396
三、基于波形差异分析的高产层反演401
四、高产气区预测403
第十章 油藏动态分析408
第一节 油藏动态监测408
一、油藏动态监测的原则和主要内容408
二、注入剖面与产液剖面监测411
三、流体界面监测413
四、试井监测414
五、油藏井间示踪剂动态分析方法432
第二节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434
一、油藏动态分析的基础资料和有关图件434
二、油藏动态分析的内容和方式436
三、油藏动态分析的常用方法442
第十一章 剩余油分布预测469
第一节 单井剩余油饱和度解释471
一、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方法472
二、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方法476
三、水淹层评价491
第二节 井间剩余油监测495
一、井间测井方法495
二、地震方法496
第三节 开发地质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498
一、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499
二、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500
三、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504
四、储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504
五、剩余油富集区预测506
第四节 油藏工程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507
一、常规油藏工程方法507
二、试井法510
三、流线模型法511
第五节 分阶段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预测511
一、问题的提出512
二、开发阶段的划分及开发特征513
三、各向异性油藏渗流数学模型515
四、网格系统建立519
五、动态数据处理520
六、历史拟合520
七、总体指标拟合521
八、单井指标拟合524
九、产能及剩余油分布524
第十二章 油藏地质建模527
第一节 油藏地质模型527
一、油藏地质模型及其意义527
二、油藏地质建模的基本步骤530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方法技术533
一、确定性建模533
二、随机建模535
第三节 储层建模的策略546
一、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546
二、等时建模546
三、成因控制建模547
四、相控建模547
五、原型模型的“借用”548
第十三章 数字油藏549
第一节 数字油藏的提出549
第二节 数字油藏发展现状与进展550
一、国外数字油藏建设现状与进展550
二、国内数字油藏建设现状552
第三节 数字油藏主要内容及模式554
一、数字油藏的主要研究内容554
二、数字油藏的模式554
三、数字油藏研究内容555
第四节 数字油藏关键技术556
一、数字油藏架构556
二、数字油藏的关键技术556
三、数字油藏应用描述565
第五节 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数字油藏的建设566
一、勘探阶段数字油藏的建设567
二、开发早期阶段的数字油藏建设568
三、开发中后期阶段的数字油藏建设569
第六节 数字油藏建设进程——以大港油田为例570
一、开发信息化取得的成果570
二、数字油藏具体实施内容574
第七节 数字油藏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579
一、数字油藏的信息化579
二、油藏数字化建设远景规划580
主要参考文献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