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 蓝纯著;顾曰国,陈国华,王初明丛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756004673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言学-研究;隐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目录1

第一章 认知科学一瞥3

1.1 从柏拉图开始3

1.2 认知科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目标5

1.3 认知科学的三个再现层面6

1.4 三个再现层面之间的关联10

1.5 小结12

第二章 原型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13

2.1 范畴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13

2.2 传统的范畴观14

2.2.1 关于[颜色]14

2.2.2 亚里士多德16

2.2.3 传统的范畴观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17

2.3.1 关于[颜色]19

2.3 另一种范畴观19

2.3.2 维特根斯坦21

2.3.3 原型:范畴的内部结构23

2.3.4 基本层次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32

2.3.5 原型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35

2.3.5.1 原型论对语义研究的影响35

2.3.5.2 原型论对语言结构研究的影响39

2.3.5.3 原型论对范畴习得研究的影响41

2.4 小结41

第三章 经验现实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45

3.1 客观主义46

3.1.1 客观主义的世界观46

3.1.2 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47

3.1.3 关于认知和人体的关系50

3.1.4 客观主义所反映出的直觉知识51

3.1.5 客观主义的遗产53

3.2 经验现实主义55

3.2.1 意义与结构56

3.2.1.1 意义从何而来?56

3.2.1.2 意义的结构从何而来?56

3.2.1.3 两个相关问题57

3.2.2 意象图式58

3.2.2.1 容器图式60

3.2.2.2 步出容器的不同方式62

3.2.2.3 其他的意象图式65

3.2.3 理想认知模式68

3.2.3.1 [大学生]69

3.2.3.2 [BACHELOR]69

3.2.3.3 [LIE]70

3.2.3.4 [母亲]72

3.3 小结74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77

4.1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分歧77

4.1.1 生成语言学78

4.1.2 认知语言学78

4.1.3 关于语法的天赋论和自主论79

4.1.3.1 否定倒装81

4.1.3.2 并列结构83

4.1.4 小结85

4.2 认知语义学87

4.2.1 语义学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88

4.2.2 对语义学理论的分类89

4.2.3 认知语义学的六条原则90

4.2.4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重点91

4.3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研究路向92

4.3.1.1 角色/背景的分离与方位关系95

4.3.1 突显观95

4.3.1.2 角色/背景的分离与句子结构97

4.3.1.3 其他的突显和认知程序98

4.3.2 注意观102

4.3.2.1 框架和视角102

4.3.2.2 餐馆脚本105

4.4 小结108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111

5.1 隐喻的普遍性112

5.2 隐喻的认知本质113

5.3 隐喻的系统性115

5.4 隐喻的内在结构:跨域映射115

5.5 隐喻的经验基础和隐喻的实现119

5.6 隐喻的分类122

5.7 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批评意见124

5.8 认知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128

第六章 英汉空间隐喻对比131

6.1 空间隐喻131

6.2 语料收集133

6.3 作为意象图式概念的UP,DOWN,SHANG和XIA134

6.4 SHANG和XIA138

6.4.1 数量(QUANTITY)139

6.4.2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141

6.4.3 时间(TIME)143

6.4.3.1 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145

6.4.3.2 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向坐标的运动147

6.4.3.3 TIME-AS-SPACE的经验基础和实现方式149

6.4.4 状态(STATES)150

6.4.5 从纵向轴到横向轴的延伸154

6.5 UP和DOWN159

6.4.6 小结159

6.5.1 QUANTITY160

6.5.2 SOCIAL HIERARCHY162

6.5.3 TIME163

6.5.3.1 TIME PASSING IS MOTION ALONG HORIZONTAL AXIS164

6.5.3.2 TIME PASSING IS MOTION ALONG VERTICAL AXIS166

6.5.4 STATES168

6.5.5 从纵向轴到横向轴的延伸175

6.6 小结176

第七章 汉语和英语的诗歌比喻和借代179

7.1 作为修辞格的比喻和借代179

7.2 作为认知概念的比喻和借代180

7.3 近期英语文献中关于诗歌比喻的研究181

7.3.1 D.Freeman对Macbeth的研究181

7.3.2 A.Sanchez对Romeo and Juliet的研究182

7.3.4 P.Deane关于Yeats的名诗The Second Coming的研究183

7.3.3 M.Freeman对Emily Dickinson的诗歌的研究183

7.4 关于秦观词的传统研究184

7.5 秦观词中的比喻和借代184

7.5.1 秦观词中的借代185

7.5.1.1 部分代整体185

7.5.1.2 典型代一般187

7.5.1.3 特征代物体189

7.5.1.4 地点代人189

7.5.2 秦观词中的比喻190

7.5.2.1 抽象概念为具体物体190

7.5.2.2 自然现象为人193

7.5.2.3 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是人194

7.6 小结196

结语199

参考文献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