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
  • 郎为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8196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1章 概述1

1.1 智能网1

1.1.1 智能网的概念2

1.1.2 智能网的特点2

1.1.3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3

1.1.4 智能网提供的业务5

1.1.5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7

1.1.6 智能网存在的问题8

1.2 宽带智能网8

1.2.1 宽带智能网的概念9

1.2.2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10

1.3 综合智能网11

1.2.3 宽带智能网面临的问题11

1.3.1 综合智能网的体系结构12

1.3.2 综合智能网的优势14

1.3.3 综合智能网的实现15

1.3.4 综合智能网提供的业务17

1.3.5 综合智能网需要解决的问题18

1.4 NGN的引入19

1.4.1 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19

1.4.2 下一代网络与现有网络的比较23

1.4.3 下一代网络的研究状况26

1.4.4 下一代网络的应用实践34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39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39

2.1.1 广义的NGN39

2.1.2 NGN的定义41

2.1.3 NGN和NGI的比较41

2.2.1 开放性42

2.2 下一代网络的特征42

2.2.2 融合性46

2.2.3 独立性50

2.2.4 通用移动性50

2.2.5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51

2.2.6 支持服务质量52

2.3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要求和网络要求53

2.3.1 研究成果53

2.3.2 通用要求54

2.3.3 业务要求55

2.3.4 网络要求56

2.4 服务质量保证体系58

2.4.1 服务质量标准草案58

2.4.2 NGN QoS的参考模型59

2.4.3 NGN QoS的分层结构61

2.4.4 网络的QoS控制方式62

2.4.5 服务质量控制模型63

2.5 移动性管理68

2.5.1 移动性管理的分类68

2.5.2 移动性管理的功能要求70

2.5.3 移动性管理的协议要求71

2.6 可管理的IP网络框架71

2.6.1 可管理IP网络的业务要求72

2.6.2 可管理性等级72

2.6.3 可管理IP网络的功能73

2.7 现有网络向NGN的演进74

2.7.1 向NGN/软交换网络演进的推动力74

2.7.2 以综合交换机为核心的混合网策略74

2.7.3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重叠网策略75

2.7.4 NGN的演进路线和发展阶段76

第3章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82

3.1 概述82

3.1.1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演进82

3.1.2 IMS已成为未来NGN的发展趋势83

3.1.3 IMS的主要特征84

3.1.4 IMS提供的新业务86

3.1.5 IMS目前的应用情况88

3.1.6 IMS存在的问题89

3.2 3GPP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93

3.2.1 3GPP IMS标准的演进94

3.2.2 3GPP IMS的体系结构95

3.2.3 3GPP IMS的基本原理97

3.2.4 3GPP IMS的业务模型99

3.2.5 3GPP 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102

3.3 ETSI TISPAN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104

3.3.1 TISPAN IMS概述104

3.3.2 TISPAN IMS的网络框架105

3.3.3 TISPAN IMS的功能结构108

3.3.4 TISPAN PSTN/ISDN仿真子系统109

3.4 ITU-T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112

3.3.5 TISPAN IMS的扩展结构112

3.4.1 ITU-T的下一代网络模型113

3.4.2 ITU-T IMS的设计思路114

3.5 北电网络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116

3.5.1 网络结构与特点116

3.5.2 核心部件118

3.5.3 组网与应用120

3.6 爱立信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123

3.6.1 网络结构与特点123

3.6.2 核心部件125

3.6.3 组网与应用126

第4章 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协议130

4.1 H.323协议131

4.1.1 H.323的体系结构131

4.1.2 H.323网络的基本组件132

4.1.3 H.323协议栈135

4.1.4 传输协议141

4.1.5 呼叫控制和系统控制142

4.1.6 H.323协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46

4.2 SIP147

4.2.1 SIP的功能和特点148

4.2.2 SIP的体系结构151

4.2.3 SIP的消息机制153

4.2.4 SIP的实现机制155

4.2.5 SIP的呼叫流程156

4.2.6 SIP-T协议158

4.2.7 SIP-I协议161

4.2.8 SIP和H.323协议的比较162

4.2.9 SIP需解决的问题165

4.3 MGCP167

4.3.1 MGCP的特点168

4.3.2 MGCP呼叫模型169

4.3.3 MGCP的体系结构170

4.3.4 MGCP命令174

4.3.5 MGCP的呼叫流程176

4.4 H.248/Megaco协议177

4.4.1 基本概念177

4.4.2 H.248消息和命令179

4.4.3 H.248/Megaco协议的呼叫流程181

4.4.4 H.248/Megaco协议和MGCP的比较181

4.5 SIGTRAN协议183

4.5.1 协议栈模型184

4.5.2 SIGTRAN中的重要协议184

4.5.3 SIGTRAN协议的功能190

4.6 BICC协议190

4.6.1 BICC协议概述191

4.6.2 BICC协议的特点192

4.6.3 BICC协议的功能193

4.6.5 CS-1信令标准研究194

4.6.4 BICC协议的网络结构194

4.6.6 CS-2信令标准研究195

4.6.7 SIP和BICC的比较197

第5章 下一代交换网200

5.1 软交换的概念200

5.1.1 软交换的提出和发展200

5.1.2 软交换网络的特点203

5.1.3 软交换使用的主要协议205

5.1.4 软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206

5.1.5 软交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8

5.2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211

5.2.1 IPCC的分组通信参考结构211

5.2.2 软交换功能结构214

5.2.3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217

5.2.4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219

5.3.1 对软交换业务体系架构的要求223

5.3 软交换业务体系223

5.3.2 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分类225

5.3.3 开放的业务体系结构227

5.3.4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231

5.4 软交换组网技术234

5.4.1 软交换网络与PSTN的互通235

5.4.2 软交换网络与ISDN的互通236

5.4.3 软交换网络与7号信令网的互通237

5.4.4 软交换网络与H.323网的互通239

5.4.5 软交换网络与智能网的互通239

第6章 下一代互联网241

6.1 IPv6概述241

6.1.1 IPv4的局限性241

6.1.2 IPv6和IPv4的主要区别244

6.2 IPv6的地址方案247

6.2.2 地址前缀的表示法248

6.2.1 地址表达方式248

6.2.3 地址分配249

6.2.4 地址类型249

6.3 IPv6的报头格式255

6.3.1 IPv6的基本报头255

6.3.2 IPv6的扩展报头256

6.4 IPv6的安全性259

6.4.1 IP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260

6.4.2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261

6.4.3 认证机制262

6.4.4 加密机制263

6.4.5 密钥管理264

6.5 IPv4向IPv6的过渡265

6.5.1 过渡技术265

6.5.2 过渡期间IPv6和IPv4互通的解决方案269

6.5.3 IPv4向IPv6平稳过渡技术的发展形式273

第7章 下一代移动网275

7.1 CDMA2000标准系列276

7.1.1 CDMA2000 1X277

7.1.2 1X EV-DO279

7.1.3 1X EV-DV285

7.1.4 CDMA2000组网287

7.2 WCDMA标准系列289

7.2.1 3GPP R99290

7.2.2 3GPP R4294

7.2.3 3GPP R5297

7.2.4 3GPP R6305

7.2.5 3GPP R7307

7.2.6 WCDMA组网308

7.3 TD-SCDMA标准系列311

7.3.1 TSM312

7.3.2 LCR314

7.3.3 HDR314

7.3.4 B3G TDD315

7.3.5 4G316

7.3.6 TD-SCDMA的技术优势316

7.3.7 TD-SCDMA组网技术318

7.4 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320

7.4.1 4G系统的技术目标和特点321

7.4.2 4G系统的体系结构322

7.4.3 4G系统的关键技术324

第8章 下一代接入网327

8.1 概述327

8.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327

8.1.2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328

8.1.3 接入网的构成与定界329

8.1.4 接入网的分类330

8.1.5 下一代接入网的主要技术332

8.2.1 HDSL接入技术334

8.2 双绞线接入技术334

8.2.2 HDSL2接入技术338

8.2.3 ADSL接入技术342

8.2.4 VDSL接入技术351

8.3 光纤接入技术362

8.3.1 EPON接入技术363

8.3.2 GPON接入技术372

9.1.1 下一代传输网的基本要求380

9.1 概述380

第9章 下一代传输网380

9.1.2 传输网的主要技术382

9.1.3 传输网的发展方向385

9.1.4 向下一代传输网的演进策略389

9.2 MSTP技术392

9.2.1 MSTP的发展和演进392

9.2.2 MSTP的主要特点395

9.2.3 MSTP的分类397

9.2.4 MSTP的分层结构401

9.2.5 MSTP的功能模型403

9.2.6 MSTP的关键技术406

9.2.7 MSTP的组网技术413

9.2.8 MSTP的应用417

9.3 ASON420

9.3.1 ASON标准化进展421

9.3.2 ASON的特点429

9.3.3 ASON的体系结构431

9.3.4 ASON的控制平面435

9.3.5 ASON的关键技术436

9.3.6 ASON的组网技术439

9.3.7 ASON的应用443

第10章 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445

10.1 华为NGN解决方案U-SYS445

10.1.1 网络结构445

10.1.2 核心部件446

10.1.3 组网与应用455

10.1.4 应用案例460

10.2 中兴NGN解决方案ZTESoftswitch465

10.2.1 网络结构465

10.2.2 核心部件465

10.2.3 组网与应用467

10.2.4 应用案例472

10.3 UT斯达康产品方案mSwitch475

10.3.1 网络结构475

10.3.2 核心部件475

10.3.3 组网与应用482

10.4 西门子产品方案SURPASS489

10.4.1 网络结构489

10.4.2 核心部件490

10.4.3 SURPASS方案的应用494

附录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499

参考文献5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