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化史
  •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5876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3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443

第一节 壮阔舞台443

一、帝国规模443

二、宽松氛围446

三、科举实行与寒士崛起449

第二节 有容乃大455

一、胡气氤氲456

二、外域撷英459

第三节 社会丰采465

一、帝都的万千气象466

二、诗的惊采绝艳471

三、书法的极妍尽美481

四、画的灿烂求备484

五、乐舞的盛大欢腾488

六、文的酣放茂郁491

第四节 文化辐射494

一、中华文化圈495

二、泽被远西500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502

第一节 变更的土壤502

第二节 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505

一、岑寂后的复兴505

二、禅悦之风509

三、两宋理学511

第三节 宗族共同体的建立524

一、新的形态524

二、多元社会文化功能525

第四节 文人天地530

一、主意主理的宋诗和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530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537

三、声气相求的文人书院541

四、精雅脱俗的文房清玩544

第五节 市民口味546

一、京都风采547

二、热闹的世界552

第六节 科技华光556

一、社会温床556

二、绚烂之花558

第七节 文化中心的南移563

一、兵燹逼迫563

二、南迁征象565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568

第一节 朔方冲击波568

一、家国忧患569

二、异族情调571

第二节 征服者的被征服571

一、契丹、女真、党项羌族的汉化572

二、忽必烈与“汉法”575

三、用夏变夷577

第三节 大哉乾元579

一、儒学的重振581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迅速发展589

三、科技的承传与进步591

四、中外文化的相激相荡593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601

第一节 沉暮品格602

一、多忌讳与明代文网602

二、灭异端的文化一统604

三、复古与拟古608

第二节 别开生面610

一、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611

二、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613

三、主体意识的觉醒619

第三节 西学流播626

一、耶稣会士来华627

二、西学的输入630

三、晚明中西文化冲突633

第四节 古典科学技术的总结与创新641

一、走出经学传统的樊篱642

二、对外来文化的汲取644

三、数学语言与实证手段646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651

第一节 明亡之思652

一、君主制度批判652

二、实学精神弘扬657

三、难以挣脱的怪圈663

第二节 博大与鼎盛665

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665

二、盛大的图书事业677

三、学术文化的大规模总结681

四、盛世西学687

五、中学西传695

第三节 人文思潮的潜动699

一、对中古禁欲主义的抗拮700

二、对“圣学”的怀疑论批判705

三、热衷“治生”的经济伦理观708

第四节 垂暮气象713

一、钳制异端713

二、宗法制的强化716

三、国门的关闭719

四、山雨欲来721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723

第一节 商品、炮舰与西学724

一、跨越中世纪的西方世界724

二、文明与野蛮728

三、西学的新冲击730

第二节 道、咸间经世实学734

一、开“过渡时代”风气之先734

二、经世实学的内容737

三、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740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文化透视741

一、皇上帝:中国版的耶稣741

二、“从番”与“复古”743

第四节 中华文化肌体中的新质细胞747

一、书院改制与新学堂开办747

二、近代报刊的发行及出版机构的建立750

三、近代图书馆的设置756

四、近代博物馆的出现759

五、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761

第五节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及体用之辨766

一、洋务派“种豆得瓜”766

二、“中体西用”说的提出769

三、体用平议771

第六节 启蒙时代777

一、从潜流到洪涛777

二、旗手与健将781

三、启蒙大师790

第七节 跨入新世纪794

一、义和团:对西方文化的剧烈反应794

二、“国魂”陶铸796

三、风暴洗礼与习俗之变801

四、文坛新潮804

五、近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812

第八节 先行者的追求817

一、“发扬吾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817

二、三民主义819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823

第一节 “五四”狂飚824

一、《新青年》与“德、赛两先生”824

二、“打倒孔家店”826

三、文学革命828

四、科学精神的苏醒834

五、“北方吹来十月的风”840

第二节 古今中西大交会846

一、东西方文化之争847

二、科学与玄学之争856

三、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860

四、国民性:思考与批判869

五、现代新儒家877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887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887

二、文化内涵889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向896

第四节 生机盎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899

一、在论战中前进的哲学社会科学899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904

三、面向民众、服务社会的教育科技908

结语914

一、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914

二、“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916

三、两种文化发展模式评析920

四、中华文化前瞻9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