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
  • 王伟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41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重要思想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基本观点2

(一)从农业基础地位和工农联盟重要性的高度,强调正确处理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极端重要性2

(二)在研究农业发展道路过程中,总结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4

(三)对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工农差别产生原因及解决途径的分析探讨8

(四)工人阶级政党处理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5

(五)对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17

二、毛泽东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想20

(一)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1

(二)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2

(三)主张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23

(四)主张改造小农,实现农业社会化24

(五)关于农村问题的思想25

三、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想27

(一)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27

(二)农业是根本,粮食问题是农业问题的关键和核心28

(三)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28

(四)发展农业要有“两个飞跃”29

(五)工业应该支援农业,工业越发展,越要重视农业29

(六)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30

四、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31

(一)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31

(二)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32

(三)强调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2

(四)主张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33

(五)主张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4

(六)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35

(七)提出要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5

五、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36

(一)完整、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36

(二)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37

(三)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存在“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38

(四)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38

(五)强调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39

(六)强调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政策、靠改革、靠调动农民积极性,又要靠科学技术40

(七)强调保护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

(八)强调增加农民收入41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思想与农政演变43

一、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及其历史局限43

(一)国富论与民富论44

(二)“上下俱富论”45

(三)政府控制的“轻重论”和市场调节的“善因论”47

(四)农业“三才”论50

(五)重农思想的历史局限52

二、中国历代行政体系中的乡里制度55

(一)西周到隋朝的“乡亭制”56

(二)隋朝至北宋中期的“乡里职役制”58

(三)北宋中期至清代后期的“皇权不下县”的“保甲制”58

(四)清末至民国的“乡村自治制度”60

三、封建社会国家与农民的关系62

(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扶持62

(二)“税赋役制度”规定的农民义务69

(三)农民与封建国家的矛盾及封建王朝的周期性更替73

四、晚清的兴农思潮与民国的乡村实验76

(一)晚清兴农风气的形成77

(二)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79

第三章发达国家关于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其教训85

一、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与农村地区开发85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85

(二)农村地区综合开发91

(三)农村定居生活圈开发与农村生活环境改善96

(一)日本战前的农村建设运动100

二、日本的农村振兴政策与运动100

(四)对韩国农村地区开发政策的一点思考100

(二)日本战后的农业、农村建设102

三、欧盟的农村振兴政策109

(一)推动欧盟农村建设及地区开发的主体109

(二)欧盟的农业农村政策与地区开发政策111

(三)最优先目的与相关的农业及农村政策112

(四)建设农村及援助地区开发的其他项目和政策115

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农村发展道路119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体化的形成119

(一)选择农业集体化道路的主要原因120

(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政策调整123

(三)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和实际效果125

二、工农关系的定位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128

(一)“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总方针的提出129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形成133

三、农民的收入分配及对工业化的贡献139

(一)农民收入分配的变化和特点139

(二)农业剩余和农民对国家工业化的贡献144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158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纲领的提出158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及成效160

(三)对建国初期新农村建设的评价164

第五章逐步打破二元结构的农村改革及发展趋势166

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166

(一)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167

(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成功的主要绩效169

二、突破“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二元格局的改革173

(一)农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73

(二)小城镇的发展及战略意义177

(三)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及就业政策的调整181

三、城乡关系的调整及财税制度改革186

(一)改革城乡二元税制,推进城乡税制统一188

(二)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189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192

(一)小康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尝试194

(二)经济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196

(三)中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198

五、“三农”问题依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和重点199

(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重点在“三农”199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在“三农”202

第六章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205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上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205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206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机遇207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212

导思想的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212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214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215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215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217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219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221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221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223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227

第七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230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230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31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233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235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37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239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240

(一)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241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242

(三)坚持以人为本244

(四)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45

(五)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246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248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248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制保障253

(三)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256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257

(一)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257

(三)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258

(二)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258

(四)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259

(五)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260

第八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261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61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262

(二)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263

(三)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265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266

(一)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67

(二)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268

(三)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69

(四)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270

三、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271

(一)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72

(二)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274

(三)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275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275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276

(一)加强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77

(二)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279

(一)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81

五、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81

(二)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84

(三)繁荣农村文化事业285

(四)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86

六、繁荣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88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县城经济,充分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289

(二)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努力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290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291

结束语294

后记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