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造创新方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造创新方略
  • 张武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6113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创造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创造创新方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前言1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1

第一节 概述1

一、创造学的基本术语1

二、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5

三、创新与创造学10

第二节 创造力11

一、脑科学理论11

二、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16

一、发明的源泉18

第三节 创造发明18

二、发明的规律19

三、发明的作用20

四、发明的战略和策略21

五、发明课题水平等级22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25

一、思维概述25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27

三、创造性思维的阶段31

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33

第五节 创造性人才35

一、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36

二、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36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42

第二章 创新体系42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42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及系统框架44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52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55

一、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55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56

三、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58

第三节 企业(公司)创新系统60

一、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60

二、创新要素间的主要逻辑关系63

一、早期的科技传播64

第四节 科学技术传播64

二、现代教育加速科技传播67

三、英特网带来质的飞跃70

四、科技传播机制71

第三章 创造技能75

第一节 观察力75

一、观察的三大要素75

二、观察过程76

三、观察分类76

四、创造性观察机制77

五、观察技巧79

六、观察能力的培训81

一、注意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82

二、注意力的品质82

第二节 注意力82

三、注意力的培养83

第三节 记忆力84

一、记忆力的能动作用84

二、记忆力的培训85

第四节 理解力87

一、理解力的涵义87

二、提高理解力的培训87

第五节 发现问题能力88

一、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88

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训88

一、开发选题的原则89

第六节 开发选题能力89

二、选题创新的途径91

第七节 抓住机遇的能力93

一、机遇的类型94

二、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95

三、捕捉发明创新机遇的途径96

第八节 操作能力97

一、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的关系97

二、操作能力的表现98

三、操作能力的培训98

第九节 工程能力99

一、工程能力的体现100

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103

二、开发智能技术的途径105

一、智能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范围105

第十节 智能技术运用能力105

第十一节 破译黑箱的能力106

一、黑箱及破译黑箱的定义106

二、破译黑箱的作用与意义107

三、破译黑箱的理论依据108

四、破译黑箱能力的培训108

第十二节 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109

一、系统分析能力的定义109

二、系统分析能力的特点109

三、系统分析能力的培训111

四、系统决策能力的培训112

第十三节 信息能力113

一、信息与创造创新的关系113

二、信息源114

三、信息检索116

四、计算机检索120

五、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123

六、科技会议文献检索126

七、科技报告检索127

八、创造创新者应具备的信息能力128

第四章 创造创新技法129

第一节 创造创新技法的分类129

第二节 智力激励法131

一、技法原理131

二、运用程序132

三、改进型智力激励法135

一、直接类比法138

第三节 类比创造法138

二、拟人类比法139

三、象征类比法139

四、幻想类比法140

五、综摄类比法141

六、仿生类比法143

七、对称类比法143

八、综合类比法144

第四节 列举法145

一、特性列举法145

二、缺点列举法146

三、希望点列举法149

一、技法原理150

第五节 逆向构思法150

二、运用要点151

第六节 联想技法154

一、技法原理154

二、联想法的类型154

第七节 TRIZ法159

一、TRIZ法的发展阶段160

二、TRIZ法的主要理论161

三、TRIZ法的运用167

四、TRIZ法的应用及未来发展174

第八节 形态分析法175

一、技法原理176

二、形态分析法的要求及运用程序177

一、技法原理180

第九节 演绎发明法180

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式182

第十节 信息交合法183

一、技法原理183

二、信息交合法的运用186

第十一节 移植法188

一、技法原理188

二、移植法的分类188

第十二节 创造技法的综合应用190

一、创造技法应用的适宜性190

二、创造技法应用的协同性191

三、创造技法应用的依存性192

四、创造技法应用的实践性193

第五章 创新战略194

第一节 企业面临的新形势194

一、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历史194

二、当前技术创新的特点195

第二节 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199

一、连续创新200

二、突破创新201

三、创新流207

第三节 集成创新212

一、关于“集成”和“集成创新”213

二、集成创新的重要意义214

三、企业集成创新系统216

四、技术集成的方式225

第四节 模仿创新228

一、模仿创新的类型229

二、模仿创新的特征233

三、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比较234

四、知识产权与模仿创新237

五、模仿创新与后发优势241

六、历史的启示244

第五节 创新战略选择248

一、我国的资源状况248

二、技术创新战略选择249

三、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251

四、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253

一、环境和创新环境255

第六章 创新环境255

第一节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255

二、社会环境和创造创新256

第二节 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创新258

一、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58

二、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263

第三节 学习环境和创造教育269

一、创造教育的历程269

二、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270

三、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270

四、发展企业培训教育274

五、国外企业培训教育的典型事例274

六、创造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278

第四节 人力资源280

一、存在问题280

二、开拓人力资源282

第五节 基础设施282

一、基础设施的涵义282

二、技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282

第六节 市场环境283

一、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互动283

二、市场环境的主要方面284

第七节 政策制度环境284

一、继续加大R&D投入284

二、重视技术引进中的问题286

三、制定政府采购政策288

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289

五、鼓励金融创新291

第八节 法制环境292

一、创新与法制292

二、创新需要健全的法制保护293

三、创造公平竞争、宽松进取的环境293

附录294

附录A 常用国外检索工具294

附录B 常用搜索引擎295

附录C 常用信息检索网站与数据库296

附录D 国内有关创新网站298

附录E 国外有关创新网站300

参考文献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