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冶铸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冶铸史 下
  • 杨前军著 著
  • 出版社: 香港荣誉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62929123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987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冶铸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铸造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世界古代冶铸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1

目录1

二、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产生及在世界古代冶铸史上的地位6

三、中国古代冶铸技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最终落后的历史原因11

四、中国古代冶铸史研究方法初探16

第一章 冶铸生产技术的草创和成熟——原始社会和夏代29

第一节 早期冶铸技术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29

一、原始文化和夏代事迹述略29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31

三、制石技术与早期冶铸技术的产生34

四、制陶技术与早期冶铸技术的产生35

一、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冶铸历史39

第二节 早期冶铸技术的草创和成熟39

二、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冶铸历史44

三、早期冶铸遗物的考古发现和研究46

四、夏代冶铸遗物的考古发现和研究50

第三节 原始社会和夏代各古代民族的冶铸生产73

一、古代民族与中国冶铸史研究73

二、东方夷族冶铸技术的兴起和发展77

三、西北戎、羌族冶铸技术的兴起和繁荣78

四、南方蛮、越族冶铸技术的产生82

五、北狄、东胡先民的冶铸生产85

第四节 早期铜器的基本类型与研究92

一、生产工具92

二、兵器95

三、礼器98

四、装饰品和生活用具102

第五节 早期冶铸技术概貌104

一、采矿105

二、合金冶炼107

三、铸造技术113

四、早期冶铸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117

第二章 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传播——商代和西周时期122

第一节 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社会历史因素122

一、商、西周事迹述略122

二、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政治因素123

三、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军事因素132

四、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农业因素137

五、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手工业因素140

六、商、西周青铜冶铸生产繁荣的经济因素142

第二节 商、西周时期冶铸生产概要150

一、商代冶铸生产150

二、西周时期冶铸生产158

三、商、西周冶铸生产的劳动方式172

第三节 商、西周时期中原四裔各古代民族的冶铸生产181

一、东夷、淮夷冶铸生产的繁荣和衰落183

二、羌、戎、狄诸族冶铸生产的繁荣188

三、扬越冶铸技术的兴起和发展195

四、巴蜀冶铸技术的兴起、繁荣和衰落200

五、燕、亳、孤竹冶铸生产的发展210

一、采矿冶炼221

第四节 商、西周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和生产工艺过程221

二、铸造工艺232

三、商、西周时期重要的冶铸遗址238

第三章 铁器的使用和青铜冶铸业的继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247

第一节 铁器的使用和青铜冶铸业继续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247

一、春秋战国事迹述略247

二、封建制度的建立促进冶铸技术的继续发展248

三、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促进作用253

四、兼并战争的促进作用259

五、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66

第二节 早期铁器和铁器冶铸技术的产生与发展272

一、早期铁器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272

二、战国中晚期铁器的大量使用279

三、冶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82

第三节 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嬗变和新的繁荣297

一、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和嬗变297

二、礼器、兵器、工具301

三、生活用具305

四、钱币310

五、我国古代早期的金银器铸制317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冶铸生产概况323

一、秦和西戎323

二、楚和蔡、曾等国334

三、晋和魏、赵、韩、虢、郑348

四、齐、鲁诸国358

五、燕和中山365

六、吴越地区371

七、东胡、肃慎、山戎380

第五节 青铜冶铸技术的进步和大型矿冶、铸造遗址的发现400

一、铸造工艺的新发展400

二、青铜冶铸生产实践的理论总结——“六齐法则”404

三、青铜深加工和热处理、冷处理技术408

四、大型矿冶、铸造遗址的考古发现411

第四章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冶铁技术的深入发展——汉魏时期423

第一节 铁器冶铸技术深入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423

一、汉魏事迹述略423

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冶铸生产的发展424

三、盐铁官营的历史作用427

四、地理环境对冶铸生产发展的影响431

五、社会经济发展对冶铸生产的促进作用436

第二节 汉魏时期冶铸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444

一、汉初民营冶铁业的发展444

二、汉武帝盐铁官营和铁官作坊的设置447

三、东汉中期以后豪强集团经营冶铸业454

四、汉魏时期冶铸生产的管理机构459

五、汉代冶铸业的基本状况464

第三节 汉魏时期冶铸生产的伟大成就476

一、天文仪器476

二、生活用具481

三、兵器490

四、农具、工具496

五、钱币500

六、金银器制作511

第四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518

一、昆明、滇、夜郎等族518

二、骆越、西瓯534

三、粤地越族和南越、闽越和东瓯541

四、匈奴、乌桓553

第五节 汉魏时期冶铸技术的基本状况与发展566

一、冶炼技术566

二、叠铸工艺和铁范、铜范574

三、热处理技术、铸铁脱碳钢和炒钢579

四、汉代冶铸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584

一、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事迹述略594

第一节 冶铸生产持续广泛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594

第五章 冶铸生产的持续广泛发展——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594

二、分裂局面影响冶铸生产的全面发展596

三、社会经济与冶铸生产的广泛发展598

四、民族大迁徙与冶铸技术的传播602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607

一、两晋和南朝607

二、十六国和北朝611

三、隋唐五代620

第三节 冶铸生产广泛发展的成就636

一、钱币636

二、佛教、道教的传播与冶铸生产651

三、天文仪器664

四、铜镜666

五、兵器671

六、礼乐器673

七、金银器677

第四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冶铸生产的发展与进步690

一、夫余、勿吉、渤海、高句丽690

二、西域诸城国694

三、柔然、铁勒、回纥、突厥、吐谷浑706

四、吐蕃710

五、岭南地区713

六、南诏717

七、与国外的技术交流718

一、熔炼技术和铸造工艺的进步725

第五节 冶铸技术的进步和提高725

二、铸铁技术的深入发展——灌钢技术728

三、机械制造业的进步731

第六章 冶铸生产的全面发展和广泛交流——宋元时期735

第一节 冶铸生产全面发展和广泛交流的社会历史因素735

一、宋元事迹述略735

二、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738

三、冶铸技术的交流融汇743

第二节 两宋冶铸生产的基本状况751

一、采冶地区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751

二、官营冶铸业的衰落和民营冶铸业的兴盛758

三、兵器生产规模的扩大763

四、天文仪器和礼器767

五、金银采冶和金银器制作770

六、宗教文物774

七、钱币777

第三节 蒙古民族冶铸生产的肇建和元代冶铸生产787

一、蒙古民族冶铸生产的肇建和发展787

二、冶铸生产的管理792

三、民营冶铸业的发展797

四、天文仪器和礼器800

五、火器的产生、钱币和宗教文物803

六、金银器制作808

第四节 契丹、女真和党项民族冶铸生产的肇建和发展813

一、契丹、女真和党项民族冶铸生产的起源和进步813

二、天文仪器、礼器、兵器和铜镜823

三、金银器制作828

四、钱币832

五、宗教文物837

六、云南和岭南少数民族的冶铸生产840

第五节 宋元时期冶铸技术的全面发展845

一、熔炼鼓风技术845

二、湿法冶铜技术852

三、铸造工艺的进步854

四、灌钢、百炼钢和炒钢856

五、冶铸技术文献刊行的社会意义858

第七章 冶铸生产的缓慢发展和停滞不前——明清时期863

第一节 冶铸生产缓慢发展和停滞不前的社会历史因素863

一、明清事迹述略863

二、封建专制政治统治对冶铸生产发展的影响864

三、封建专制文化统治对冶铸生产发展的影响874

四、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影响878

五、冶铸工匠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884

第二节 明清时期冶铸生产基本状况891

一、明清时期的冶铸工匠891

二、明清政府管理冶铸生产的职官机构894

三、明清时期的官营冶铸业896

四、明清时期的民营冶铸业900

五、清兵入关前满族的冶铸生产907

六、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军的冶铸生产910

第三节 明清时期冶铸生产的成就914

一、绚丽多彩的宗教文物914

二、火器制造与冷兵器的衰落919

三、礼器和天文仪器928

四、钱币933

五、生产和生活用器941

六、金银矿冶和金银器制作944

第四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冶铸生产及我国与海外的交流949

一、西北地区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949

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953

三、我国与海外的交流957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冶铸技术和近代技术的传入961

一、宋应星《天工开物》与明清铸造技术961

二、采矿生产和有色金属冶炼技术973

三、灌钢、炒钢、锻造和热处理技术980

后记9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