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 第6卷 铜、铅、锌及银矿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 第6卷 铜、铅、锌及银矿床](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4781960.jpg)
- K.H.WOLF主编 著
- 出版社: 地资出版社
- ISBN:15038·新496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 第6卷 铜、铅、锌及银矿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关于砂岩型铜-铅矿床成因的对比性评述 J.C.Samama1
关于法国Largentiere砂岩型铅-锌矿床2
海西期基底2
山前侵蚀平原区和蒸发盆地6
成因模式概述7
Largentiere矿床与其它砂岩型矿床之间的关系8
砂岩型矿床成因模式的其它趋势11
成因模式和富集作用的时期11
成因模式和金属的来源13
参考文献目录15
总结15
第二章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及其容矿岩石—评述及解释 M.Solomon18
前言18
火山容矿岩石19
长英质对镁铁质19
岩浆类型及矿石产地21
局部的容矿岩石-矿石关系23
有关的深成岩25
大地构造26
野外地质和实验室资料的阶段小结27
成因问题29
对流的条件30
地热模式30
对流圈的大小33
对流圈的生命35
热供应36
金属及硫的供应36
讨论38
总述38
硫及铅同位素39
演化的趋势39
结论40
校注40
参考文献目录40
塞浦路斯型和黑矿型层控块状硫化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46
第三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某些层控块状硫化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 E.Scheibner和N.L.Markham46
前言46
海洋成矿单元47
火山裂谷成矿单元48
新南威尔士产于古生界中的层控块状硫化矿床的一些构造单元的发展49
Kanmantoo前克拉通期金属成矿省49
Lanchlan前克拉通期成矿省51
新南威尔士层控硫化矿床一些实例的描述55
塞浦路斯型矿床55
黑矿型矿床58
结束语61
参考文献目录62
前言65
第四章 斯堪的纳维亚加里东期块状硫化矿床—对比性评述 F.M.Vokes65
斯堪的纳维亚“火山成因”矿床68
经济价值69
矿物学70
主要矿物71
少量矿物75
矿体的规模和品级77
基本成分77
与其他矿床的比较80
成因概念的历史回顾81
矿石的变质作用88
下古生界层序92
矿床的岩相地层关系92
火山活动的性质93
与板块模式的关系94
参考文献目录95
第五章 北美前寒武纪层控块状Cu-Zn-Pb硫化物矿床 D.F.Sangster和S.D.Scott102
前言102
矿床类型的定义102
北美矿床的位置103
代表性矿床的地质情况105
主要产于火山岩中的矿床106
火山-沉积(混合)岩中的矿床120
主要产于沉积岩中的矿床124
容矿岩石特征和沉积环境127
一般地质特征127
硫化物矿床131
变质影响141
对容矿岩石的影响142
对硫化物矿床的影响142
对下盘蚀变带的影响149
成因150
与日本黑矿的比较157
参考文献目录162
第六章 赞比亚铜矿带地质 V.D.Fleischer,W.G.Garlick和R.Haldane170
前言170
沉积盆地171
区域位置171
基底杂岩173
加丹加超群174
命名174
赞比亚铜矿带构造175
Lufilian弧175
Kafue背斜175
早期伏卧褶皱176
雁行状向斜176
交错褶皱176
穹窿177
拖曳褶皱177
断层177
基底杂岩178
加丹加系178
变质作用178
基性侵入体179
变质脉179
矿体类型180
矿化181
矿石的分布182
矿体描述183
KONKOLA和MUSOSHI183
下盘砾岩184
多孔状砾岩—砂岩组184
下盘石英岩组184
底砾岩184
加丹加系或超群184
基底杂岩184
条带状页岩和砂岩组185
无矿“间隔”185
东部边缘185
Konkola 矿体186
矿物分带186
下盘矿化186
上盘建造186
上Roan186
CHAMBISHI187
褶皱、断裂和变质作用187
Mwashia187
下Kundelungu187
基底杂岩188
加丹加系或超群188
下Roan群188
上Roan群192
Mwashia群192
下Kundelungu群192
褶皱作用和变质作用192
NCHANGA193
LUANO矿床193
位置193
矿石分布194
地层194
构造194
基底杂岩195
加丹加系或超群195
下Roan群195
上Roan群196
Mwashia群196
下Kundelungu群196
加丹加期后侵入体197
构造197
Kabuche-Kinsenda隆起带(Culmination)197
表生作用198
碱的迁移198
基底退化变质198
变质作用198
古地形199
NKANA200
基底杂岩201
加丹加系或超群201
下Roan群201
上Roan群205
Mwashia群和下Kundelungu群205
加丹加期后侵入体205
变质作用207
褶皱作用和变质作用207
下盘矿体209
Mindola铀矿210
ROAN ANTELOPE和BALUBA210
基底杂岩210
Lufubu系210
花岗岩和片麻岩211
Muva系211
加丹加系211
下Roan群211
RL6含矿页岩213
下盘砾岩213
BALUBA213
RL7下盘组213
Mwashia群213
上Roan群213
下Kundelungu群213
基底矿化214
褶皱作用和变质作用214
CHIBULUMA和CHIBULUMA西矿217
基底杂岩217
加丹加系或超群217
下Roan群217
上Roan220
加丹加期后侵入体220
褶皱和变质作用220
褶皱作用220
变质作用221
表生作用221
断层221
脉221
赞比亚MUFULIRA矿山222
基底杂岩223
加丹加超群223
下Roan群;下盘建造;底砾岩/角砾岩223
含矿建造225
矿体226
硫化物矿物分带226
上盘建造229
古地理和沉积环境230
矿化231
Mufulira新矿化带232
含矿页岩矿床的成因234
基底构造线走向234
下盘陆成层234
小结234
海侵235
下盘砾岩235
生物礁、浮游生物和硫化物235
海侵和海退236
炭质泥237
基底内的矿化237
KARILA BOMWE-MUSOSHI地区237
粗屑岩矿床的成因238
与含矿页岩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关系238
上盘沉积层238
含矿页岩的连续性238
Minbula239
Chibuluma 西矿239
Chibuluma239
Nkana南矿下盘矿体240
Chambishi下盘矿化241
Muliashi下盘矿化241
Nchanga地区241
Mufulira242
小型沉积特征方面的证据244
同生成因解释244
褶皱245
矿物带246
海侵和海退248
碎屑的再造248
金属来源249
同生成因与后生成因之争249
矿化的均匀性250
金属分带250
无矿生物礁251
交错层251
扩散接触带252
突变的矿体边界252
矿化碎屑和无矿碎屑253
硫化物岩层253
冲蚀沟254
结核255
波痕255
参考文献目录255
第七章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含铜页岩,特别论述东南哈尔兹前沿地的含铜页岩矿床 W.Jung和G.Knitzschke259
前言259
东南哈尔兹前沿地含铜页岩矿床的地质-构造调查261
岩性和古地理262
含铜页岩的基底262
含铜页岩的特征266
上二迭统灰岩(蔡希斯坦灰岩)269
“红层”270
含铜页岩的金属类型和它们的分布与古地理位置的关系272
含铜页岩的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区域分布275
赤铁矿型(1类共生组合)275
铜蓝-铁铜蓝型(2类共生组合)275
辉铜矿型(3类共生组合)275
斑铜矿-辉铜矿型(4类共生组合)276
斑铜矿型(5类共生组合)276
斑铜矿-黄铜矿型(6类共生组合)276
黄铜矿-黄铁矿型(7类共生组合)276
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型(8类共生组合)276
方铅矿-闪锌矿型(9类共生组合)276
黄铁矿型(10类共生组合)277
主要金属和痕量金属的研究280
有色金属、痕量金属和矿石矿物的产状的规则性(根据对东南哈尔兹前沿地含铜页岩的化学成分而做出的解释)280
物理化学规则282
在较强的Eh势中,某些吸附剂对金属富集所起的作用286
与Eh势无关的某些吸附剂对金属富集所起的作用287
有关含铜页岩成因问题的历史情况和现有的地位288
结论296
参考文献目录297
第八章 得克萨斯北部层状铜矿床的萨勃哈相及潮坪相控制 G.E.Smith302
前言302
区域地质背景305
地层306
Copper Breaks三角洲体系309
沉积体系309
Copper Breaks和Old Glory冲积—三角洲体系309
Old Glory河流—三角洲体系311
Buzzard Peak及Cedar山潮坪体系311
Buzzard Peak富砂潮坪体系312
Cedar山富泥潮坪体系312
Blaine萨勃哈和潮坪体系314
沉积历史316
铜的矿化作用318
矿物共生组合318
铜矿化的分布318
矿物共生顺序319
铜矿化的成因323
萨勃哈——成岩作用模式324
后生作用模式327
关于矿化作用模式的评价328
结论330
附录331
方法331
参考文献目录332
第九章 以碳酸岩为容矿岩石的铅—锌矿床 D.F.Sangster336
前言336
密西西比河谷型337
阿尔卑斯型340
讨论341
参考文献目录342
第十章 三州矿床:其容矿岩石特征及其成因 R.D.Hagni345
前言345
地层346
构造347
矿床的一般特征348
矿脉348
矿环349
平伏矿床或席状矿床350
矿物学和矿物共生组合350
容矿岩石的特征351
灰岩352
生物礁岩352
燧石353
岩溶特征354
白云岩354
碧玉状岩357
成因366
参考文献目录371
第十一章 阿巴拉契亚锌-铅矿床 A.D.Hoagland375
前言375
浅海相碳酸岩容矿岩石379
古岩溶和古含水层环境379
成矿作用380
AUSTINVILLE(弗吉尼亚州)382
地层383
FREIDENSVILLE(宾夕法尼亚州)383
田纳西州东部389
Embreeville389
Powell River矿区389
Evanston矿区390
Mascot-Jefferson城和Copper Ridge矿区390
成矿环境393
粗粒岩石填质角砾岩394
细粒岩石填质角砾岩396
膨胀角砾岩399
矿石角砾岩399
田纳西州中部400
成因401
参考文献目录405
第十二章 McArthur锌-铅-银矿床:特征、成矿作用及与其他层状矿床的对比 I.B.Lambert408
前言408
北澳区的区域地质409
McArthur区地层和沉积环境410
Myrtle页岩411
Mara白云岩411
Mitchell Yard白云岩412
Teena白云岩412
W-褶皱页岩412
H.Y.C黄铁矿页岩413
Reward白云岩415
Cooley白云岩415
构造416
McArthur矿床的一般特点416
大小416
矿体和夹层416
矿体中矿物之间的关系420
黄铁矿421
闪锌矿422
方铅矿422
少量硫化物422
铜423
镉423
砷423
铁423
银423
锌和铅423
矿体地球化学423
汞424
锑424
鉈424
其它元素424
McArthur区的小矿化作用425
H.Y.C黄铁矿页岩425
Cooley白云岩425
Batten凹槽其它白云岩层425
硫化物426
Batten凹槽东西两侧的陆棚层中的矿426
散布在McArthur矿床周围的各种矿物426
非硫化物427
围绕McArthur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散晕427
分散晕的元素427
其它元素429
同位素资料430
硫同位素430
铅同位素431
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值432
McArthur矿床的成因问题432
反对交代成因的争议433
关于火山喷气金属来源的探讨434
与火山作用无关的金属来源的探讨435
非生物硫的来源436
构造和有机物对金属的运移和捕获(entrapment)的重要性436
温度范围436
低铜含量的研究437
小矿床的成因437
与其它火山-沉积组合层状矿床的比较438
澳大利亚的“McArthur型”铅锌银矿床438
其它国家可能属于“McArthur型”的矿床443
其它矿床类型444
结论445
参考文献目录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