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綦朝辉主编;刘肖强,邓宪法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402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通信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1
1.1 通信的发展史1
1.1.1 电磁波的发现1
1.1.2 无线电通信的诞生1
目录1
1.1.3 蜂窝式移动电话的诞生2
1.1.4 GSM手机的出现2
1.1.5 通信发展简史3
1.2 通信的基础知识4
1.2.1 通信概述4
1.2.2 信号的传递方式7
1.2.3 信号的分类8
1.2.4 系统与通信系统8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8
1.3.3 信道9
1.3.4 接收变换器9
1.3.2 发送变换器9
1.3.1 信源9
1.3.5 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10
1.4 通信网10
1.4.1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10
1.4.2 通信网的分类11
1.5 通信系统的传输12
1.6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4
1.7 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5
1.8 集群通信系统20
第2章 移动通信系统25
2.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25
2.1.1 GSM与CDMA25
2.1.2 移动智能网络技术25
2.1.4 3G26
2.1.3 GPRS与CDMA2000 1x26
2.1.5 4G27
2.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27
2.2.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7
2.2.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9
2.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2
2.2.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34
2.2.5 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35
2.2.6 技术交互方面的演化38
2.3 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关键技术40
2.3.1 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40
2.3.2 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41
2.4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及工作方式41
2.4.1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41
2.4.2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42
2.4.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43
2.5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48
2.6 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方式49
2.7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50
第3章 无线信道与信道编码技术52
3.1 信道概述52
3.1.1 信道的分类52
3.1.2 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53
3.2 无线信道58
3.2.1 信道的特性58
3.2.2 无线信道模型59
3.2.3 无线信道标准60
3.2.4 无线信道的噪声与容量62
3.3 信道编码技术64
3.3.1 信道编码技术综述64
3.3.2 线性分组码72
3.3.3 循环码80
3.3.4 卷积码87
第4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92
4.1 数字移动通信发展概况92
4.1.1 从“模拟”到“数字”变革92
4.1.2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95
4.1.3 小区制通信系统95
4.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98
4.2.1 通信网的数字化与关键技术98
4.2.2 数字化带来的效果102
4.3 GSM通信系统的历史背景103
4.4 GSM系统的基本组成104
4.4.1 移动台105
4.4.2 交换网络子系统106
4.4.3 无线基站子系统107
4.4.4 操作维护子系统108
4.5 GSM系统的分层结构108
4.5.1 Cell108
4.5.2 LA109
4.5.3 MSC/VLR109
4.5.4 PLMN服务区域109
4.5.5 GSM服务区域110
4.6 GSM的网络结构110
4.6.1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组成110
4.6.2 二级汇接中心内的网络结构110
4.6.3 移动业务本地网的网络结构111
4.6.4 信令网络结构111
4.6.5 GSM较模拟网的优势111
4.7 GSM网络的信令协议112
4.7.1 GSM定义的接口名称112
4.6.6 GSM系统与TACS系统的性能比较112
4.7.2 GSM接口协议113
4.7.3 GSM的网络接口115
4.7.4 GSM的频率配置116
4.7.5 GSM网络的无线通信接口117
4.8 GSM网络的业务119
4.8.1 电信业务119
4.8.2 承载业务120
4.8.3 GSM系统提供的补充业务122
4.9 编号、鉴权和加密125
4.9.1 编号与路由125
4.9.2 鉴权与加密126
5.1.1 调制技术的产生128
5.1.2 调制技术的分类128
第5章 调制技术128
5.1 调制技术概述128
5.2 数字调制技术概述129
5.2.1 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129
5.2.2 影响数字调制的因素130
5.2.3 数字调制的基本方式131
5.2.4 同步检波和异步检波139
5.2.5 数字调制技术的主要性能指标142
5.2.7 数字调制技术的分类143
5.2.6 当今蜂窝系统、PCS和无绳电话采用的主要调制方式143
5.3 线性调制技术144
5.3.1 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调制144
5.3.2 差分移相键控(DPSK)145
5.3.3 正交移相(四相相移)键控(QPSK)147
5.3.4 差分四相相移键控(DQPSK)调制149
5.3.5 交错正交四相相移键控(OQPSK)149
5.3.6 π/4相移四相QPSK键控调制151
5.3.7 线性调制系统的噪声性能分析152
5.4.1 调频信号的一般表达式155
5.4 非线性(角度)调制155
5.4.2 调相信号的一般表达式156
5.4.3 调频与调相的关系156
5.4.4 单音调频157
5.4.5 单音调相157
5.4.6 单音调角波瞬时频率和相位158
5.5 恒包络调制技术158
5.5.1 最小频移键控调制(MSK)158
5.5.2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159
5.6 M进制调制技术161
5.6.1 M进制数字振幅调制(MASK)162
5.6.2 M维频移键控(MFSK)163
5.6.3 M进制相移键控(MPSK)164
5.7 扩频通信技术简介166
6.1.1 多路复用与多址技术169
6.1.2 信道共享技术169
6.1 信道复用概述169
第6章 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169
6.2 信道复用的方式170
6.2.1 频分多路复用170
6.2.2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172
6.2.3 时分多路复用176
6.3 多址技术概述178
6.3.1 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178
6.3.2 多址接入方式178
6.3.3 多址接入与信道178
6.3.4 多址技术的分类179
6.4 FDMA方式180
6.4.1 FDMA系统的工作原理180
6.4.2 FDMA系统的特点180
6.5.1 TDMA系统的工作原理181
6.5 TDMA方式181
6.6 CDMA方式183
6.6.1 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183
6.5.2 TDMA系统的特点183
6.6.2 CDMA系统的分类184
6.6.3 CDMA系统的特点185
6.6.4 CDMA系统的容量187
6.6.5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详解188
6.7 扩频通信技术190
6.7.1 扩频通信技术的产生背景190
6.7.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191
6.7.3 扩频通信与有线方式的比较191
6.7.4 扩频增益和抗干扰容限192
6.7.5 扩频模型与扩频信号193
6.7.6 扩频通信的优点与方式196
6.8.2 ALOHA协议208
6.8 ALOHA多址技术208
6.8.1 ALOHA技术的历史208
6.8.3 ALOHA信道效率209
6.8.4 扩展ALOHA多址技术210
6.9 卫星通信当中的多址技术211
6.9.1 卫星通信中的频分多址211
6.9.2 卫星通信中的时分多址213
6.9.3 卫星通信中的空分多址213
6.9.4 卫星通信中的码分多址214
6.9.5 VSAT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216
第7章 无线网络和无线业务219
7.1 无线网络概述219
7.1.1 无线通信的传输环境219
7.2 无线网络应用协议(WAP)220
7.2.1 WAP概述220
7.1.2 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比较220
7.2.2 WAP的起源222
7.2.3 WAP的体系结构224
7.2.4 WAP的通信协议结构225
7.2.5 通信协议的运作方式228
7.2.6 WAP 1.0版本的通信协议231
7.2.7 WAP协议发展出的特殊功能231
7.2.8 WAP网关的运作方式233
7.2.9 WAP协议的特色234
7.2.10 WAP应用服务的未来235
7.3 GPRS基础知识235
7.3.1 GPRS系统概述235
7.3.2 GPRS标准的制定过程236
7.3.3 GPRS网络的逻辑结构237
7.3.4 GPRS网络的物理结构240
7.3.6 GPRS网络的特点242
7.3.5 GPRS的通用网络结构242
7.4 GPRS协议243
7.4.1 GPRS协议基础243
7.4.2 移动分组数据传递244
7.4.3 GPRS协议模型244
7.4.4 GPRS的移动性管理245
7.4.5 GPRS的传递特性249
7.4.6 GPRS参考模型与移动台分类250
7.4.7 GPRS的高级功能251
7.5 GPRS业务256
7.5.1 GPRS业务概述256
7.5.2 GPRS无线业务的应用特征257
7.5.3 GPRS业务的优势258
7.5.4 无线网络的业务范围258
8.1.1 微波及其特点260
8.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260
第8章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前瞻260
8.1.2 天线的基本理论264
8.1.3 微波通信技术概况267
8.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272
8.2.1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概述272
8.2.2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及系统组成278
8.2.3 波分复用技术285
8.2.4 未来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287
8.3 卫星移动通信289
8.3.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289
8.3.2 几种典型的卫星通信系统296
8.4 深入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00
8.4.1 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演化300
8.4.2 第三代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发展302
8.4.4 IMT-2000的系统结构303
8.4.3 IMT-2000的网络标准303
8.4.5 ITU对IMT-2000的相关规定304
8.4.6 无线传输技术(RTT)306
8.4.7 IMT-2000的地面传输标准307
8.5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308
8.5.1 移动通信时代的交替308
8.5.2 OFDM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08
8.6 CDMA与OFDM的技术比较309
8.7.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界定310
8.7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详解310
8.7.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性能优势311
8.7.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311
8.7.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311
8.7.5 第四代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312
8.7.6 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概况312
8.7.7 我国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概况313
参考文献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