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3/34828690.jpg)
- 国家环境保护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0108163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空气污染监测方法1
第一章 空气污染监测概况1
一、空气污染的危害和监测1
(一)空气污染1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1
(三)空气污染监测5
二、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6
(一)气态和蒸气6
(二)气溶胶6
三、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8
(一)浓度的表示方法8
(二)空气体积的换算8
参考文献9
第二章 空气采样方法10
一、采样方法及原理10
(一)直接采样法10
(二)富集采样法11
二、采样装置20
(一)收集器20
(二)流量计及其校准23
(三)采样动力28
(四)专用采样装置30
三、采样效率及其评价35
(一)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35
(二)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36
(三)采样的质量保证38
(四)采样的记录41
参考文献41
第三章 标准气体配制方法42
一、静态配气法42
(一)方法原理42
(二)配气方法42
二、动态配气法47
(一)方法原理47
(二)配气方法48
参考文献53
第四章 无机污染物的监测54
一、一氧化碳54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国标)54
(二)定电位电解法(推荐)55
(三)置换汞法(推荐)57
(四)气相色谱法(推荐)59
参考文献61
二、氮氧化物6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国标)62
参考文献67
三、氨67
(一)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推荐)67
(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推荐)69
参考文献71
四、氰化氢71
异烟酸-吡喹啉酮分光光度法(推荐)71
参考文献75
五、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75
(一)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测定光化学氧化剂(试行)75
(二)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测定臭氧(试行)79
参考文献82
六、氟化物82
(一)滤膜法(推荐)82
(二)石灰滤纸法(推荐)88
参考文献91
七、五氧化二磷91
抗坏血酸还原-钼蓝分光光度法(推荐)91
参考文献93
八、二氧化硫93
(一)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94
(二)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推荐)99
(三)钍试剂分光光度法(推荐)107
参考文献110
九、硫酸盐化速率110
(一)二氧化铅法(推荐)110
(二)碱片-重量法(推荐)113
(三)碱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推荐)115
(四)碱片-离子色谱法(试行)118
参考文献120
十、硫酸雾121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推荐)121
参考文献124
十一、硫化氢124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推荐)124
参考文献127
十二、二硫化碳128
(一)二乙胺分光光度法(推荐)128
(二)气相色谱法(推荐)130
参考文献132
十三、氯133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推荐)133
参考文献135
十四、氯化氢135
(一)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试行)135
(二)离子色谱法(试行)137
参考文献139
十五、汞140
(一)巯基棉富集-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推荐)140
(二)金膜富集-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143
参考文献146
第五章 有机污染物的监测147
一、总烃及非甲烷烃147
气相色谱法147
参考文献153
二、非甲烷烃153
吸附富集-气相色谱法(推荐)153
参考文献157
三、芳香烃(苯系物等)157
气相色谱法(推荐)157
参考文献161
四、苯乙烯161
气相色谱法(推荐)161
五、苯并(α)芘161
(一)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国标)162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推荐)165
参考文献167
六、甲醇167
气相色谱法(推荐)167
参考文献169
七、甲醛169
(一)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推荐)170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推荐)172
(三)离子色谱法(试行)174
参考文献176
八、低分子量醛176
气相色谱法(试行)176
参考文献179
九、丙烯醛179
4-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试行)179
参考文献182
十、丙酮182
(一)气相色谱法(推荐)182
(二)糠醛比色法(推荐)182
参考文献184
十一、酚类化合物184
(一)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推荐)184
(二)气相色谱法(推荐)188
参考文献191
十二、硝基苯191
气相色谱法(推荐)191
参考文献193
十三、苯胺193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推荐)193
十四、吡啶196
(一)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推荐)196
(二)气相色谱法(推荐)199
参考文献201
十五、丙烯腈201
气相色谱法(推荐)201
参考文献203
十六、氯乙烯203
气相色谱法(推荐)203
参考文献205
十七、氯丁二烯206
气相色谱法(试行)206
参考文献208
十八、环氧氯丙烷208
(一)气相色谱法(试行)208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试行)211
参考文献214
十九、甲基对硫磷214
(一)气相色谱法(试行)214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试行)216
参考文献219
二十、敌百虫219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试行)219
参考文献222
二十一、异氰酸甲酯222
2,4-二硝基氟苯分光光度法(试行)222
参考文献224
二十二、肼和偏二甲基肼225
(一)分光光度法测定肼(试行)225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偏二甲基肼(试行)227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肼和偏二甲基肼(试行)230
参考文献233
第六章 颗粒物的测定235
一、总悬浮颗粒物235
重量法(推荐)235
参考文献240
二、可吸入颗粒物240
参考文献241
三、灰尘自然沉降量241
重量法(推荐)241
参考文献244
四、铍244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244
(二)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推荐)247
参考文献250
五、铬(六价)250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推荐)250
参考文献252
六、铁252
(一)4,7-二苯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推荐)252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255
参考文献257
七、砷257
(一)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推荐)257
(二)新银盐分光光度法(推荐)260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264
参考文献266
八、硒267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推荐)267
(二)荧光分光光度法(推荐)270
参考文献271
九、锑272
5-Br-PADAP分光光度法(推荐)272
参考文献275
十、铅275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275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推荐)277
参考文献280
十一、铜、锌、镉、铬、锰及镍28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281
参考文献284
第七章 大气水平能见度的测定(推荐)285
一、目标物的选择285
二、目标物的测绘285
三、观测和记录287
(一)白天能见度的观测287
(二)夜间能见度的观测287
参考文献288
第二篇 降水化学成分监测分析方法289
第一章 前言289
一、编写说明289
二、布点和采样289
(一)布点基本原则289
(二)样品采集290
三、样品的预处理和保存290
(一)存放容器290
(二)滤膜与过滤装置290
(三)用于测定电导和pH值的降水样品预处理291
(四)样品的保存291
第二章 降水监测分析方法293
一、电导率293
电极法(推荐)293
二、pH值294
电极法(推荐)294
三、硫酸根296
(一)改良硫酸钡比浊法(推荐)296
(二)铬酸钡-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推荐)298
(三)离子色谱法(推荐)300
四、亚硝酸根302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推荐)302
(二)离子色谱法(推荐)302
五、硝酸根302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推荐)304
(二)镉柱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包括亚硝酸根)(推荐)304
(三)离子色谱法(推荐)307
六、氯离子307
(一)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推荐)307
(二)离子色谱法(推荐)309
七、氟离子309
(一)氟试剂分光光度法(推荐)309
(二)离子色谱法(推荐)311
八、铵离子311
(一)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推荐)312
(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推荐)313
九、钾、钠离子31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315
十、钙离子31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包括锲离子)(推荐)318
(二)络合滴定法(推荐)320
(三)偶氮氯膦Ⅲ分光光度法(推荐)321
十一、镁3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323
参考文献323
第三篇 污染源监测分析方法325
第一章 污染源监测的目的、要求与内容325
一、适用范围325
二、监测的目的325
三、测定时对生产设备的要求325
四、测定内容325
五、测定前的准备工作326
第二章 污染源采样与有关参数的测定327
一、采样位置与采样点327
(一)采样位置327
(二)采样孔和采样点327
二、烟气有关参数的测定330
(一)烟气温度测定330
(二)烟气含湿量测定331
(三)烟气成分测定335
(四)烟气压力测定337
(五)烟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340
三、烟尘采样方法342
(一)原理和等速采样流量计算342
(二)采样系统和装置343
(三)采样步骤347
(四)采样体积计算348
四、烟气采样方法349
(一)采样原则349
(二)采样系统与装置349
(三)采样步骤353
(四)采样体积计算354
五、排放浓度、排放量的计算355
(一)排放浓度的计算355
(二)排放量的计算355
参考文献355
第三章 污染物的监测方法356
一、二氧化硫356
(一)碘量法(推荐)356
(二)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推荐)358
(三)定电位电解法(试行)360
参考文献361
二、二硫化碳362
(一)碘量法(推荐)362
(二)二乙胺分光光度法(推荐)364
参考文献365
三、硫化氢365
(一)碘量法(推荐)366
(二)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推荐)367
参考文献368
四、氟化物368
(一)硝酸钍容量法(推荐)369
(二)离子选择电极法(推荐)372
(三)氟试剂分光光度法(推荐)374
参考文献378
五、氮氧化物378
(一)中和滴定法(推荐)378
(二)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快速法)(推荐)380
(三)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推荐)383
(四)肼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试行)385
(五)定电位电解法(试行)387
参考文献389
六、氯389
(一)碘量法(推荐)389
(二)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推荐)391
参考文献393
七、氯化氢393
(一)硝酸银容量法(推荐)393
(二)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推荐)396
(三)离子色谱法(推荐)398
参考文献400
八、一氧化碳400
(一)奥氏气体分析器法(推荐)400
(二)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推荐)403
(三)检气管法(推荐)404
参考文献405
九、硫酸雾405
(一)偶氮胂Ⅲ容量法(推荐)406
(二)铬酸钡分光光度法(推荐)409
(三)离子色谱法(推荐)411
参考文献413
十、铅413
(一)原子吸收光光度法(推荐)413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推荐)415
(三)络合滴定法(推荐)417
参考文献420
十一、汞420
(一)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420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推荐)422
参考文献425
十二、铍425
(一)羊毛铬花菁R分光光度法(推荐)425
(二)铍试剂Ⅲ分光光度法(推荐)428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推荐)430
参考文献431
十三、铬酸雾432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推荐)432
参考文献434
十四、氰化氢434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推荐)434
参考文献436
十五、光气436
(一)碘量法(推荐)436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439
参考文献441
十六、沥青烟441
重量-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441
参考文献444
十七、苯(苯系物等)444
气相色谱法(推荐)444
参考文献446
十八、挥发酚446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推荐)446
参考文献449
十九、有机硫化物(硫醇、硫醚)449
气相色谱法(推荐)449
参考文献452
二十、烟尘及工业粉尘452
重量法(推荐)452
附录454
附表1 原子量表454
附表2 主要试剂分子量及基本单元的量455
附表3 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系数460
附表4 有害物质的毫克/立方米与ppm换算系数467
附表5 不同温度下气体的摩尔体积473
附表6 附图1使用说明473
附表6-1 烟气流速Vs计算表474
附表6-2 等速采样流量读数Q?计算表(流量计前装有干燥装置,采样嘴直径d=6mm)476
附表6-3 等速采样流量读数Q?计算表(流量计前装有干燥装置,采样嘴直径d=8mm)480
附表6-4 等速采样流量读数Q?计算表(流量计前装有干燥装置,采样嘴直径d=10mm)482
附图1 烟气中水汽体积百分数Xsw计算图486
附表7 在101.3kPa压力下空气饱和时水蒸气压力和含湿量487
附表8-1 管道风量测定记录表489
附表8-2 尘粒浓度测定记录表490
附表8-3 有害气体测定记录表491
附表9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82)491
附表10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大气质量长期标准493
附表11 美国环境保护局空气质量标准494
附表12 美国环保局制定的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危害的物质浓度(1974年)494
附表13 中国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量高容许浓度495
附表14 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495
附表15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498
附表16 十三类有害物质排放标准500
附表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锅炉烟尘排放标准)(GB 3841-83)502
附表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