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生物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生物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4888659.jpg)
- 张永辂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01484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生物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册1
第一部分 总论1
第一章 古生物学概述1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发展和分科1
第二节 化石的种类和保存3
一、化石的种类3
二、化石的保存条件5
三、化石保存的方式9
一、分类等级和分类群12
第三节 古生物分类、命名和系统学12
二、命名14
三、系统学15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附:古生物地理学18
第一节 生物生活方式19
一、活动性19
二、营养类型21
第二节 生态因素22
第三节 群落和生态系27
第四 节古生物地理学(附)28
一、变异和遗传32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32
第一节 微进化32
二、自然选择33
第二节 成种作用34
一、物种的概念和识别34
二、成种作用和成种模式35
第三节 大进化40
一、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40
二、生物进化的模式44
三、进化的速度和速率47
四、生物的绝灭48
第四章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50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50
一、划分和对比地层50
二、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51
三、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生因51
四、解释地质构造问题51
五、验证大陆漂移53
六、用于古天文学的研究54
一、标本的采集57
二、标本的处理57
第二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57
三、标本的检查和观察58
四、标本的鉴定和描记59
五、标本的照相、制图和复原60
六、计算机的应用60
第二部分 古无脊椎动物62
第五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62
第一节 概述62
一、壳体形态63
第二节 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63
二、分类68
三、地质史和进化82
四、生物地层学意义85
五、生态86
六、构造地质学意义87
第三节 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88
一、骨骼成分和形态88
二、分类88
三、地质史90
四、生态和地理分布90
第四节 铃纤虫类(Tintinnids)91
五、放射虫的研究意义91
第六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93
第一节 骨骼形态93
第二节 分类94
第三节 生物学特征和古生态96
第四节 地质史98
第七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99
第一节 形态99
一、软体形态99
二、骨骼形态100
第二节 分类101
第三节 生态106
第四节 埋葬学107
第八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108
第一节 水螅纲(Hydrozoa)111
第二节 层孔虫类(Stromatoporoids)(分类位置未定)114
第三节 钵水母纲(Scyphozoa)118
第四节 原水母纲(Protomedusae)附:侧肋虫类(Dipleurozoans)(分类位置未定)122
第五节 珊瑚纲形态和分类123
一、软体形态123
二、骨骼形态124
三、珊瑚体外形和繁殖方式127
四、骨骼微细结构128
五、分类130
第六节 横板珊瑚目(Tabulata)附:日射珊瑚类(Heliolitids)132
第七节 海剌毛类(Chaetetids)(分类位置未定)138
第八节 皱壁珊瑚目(Rugosa)139
一、骨骼形态139
二、分类143
三、构造类型148
四、地质史149
五、标本的室内加工150
第九节 异形珊瑚目(Heterocorallia)151
第十节 硬珊瑚目(Scleractinia)152
第十一节 珊瑚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155
第十二节 珊瑚纲生态156
第十三节 珊瑚生长周期性158
第九章 无体腔和假体腔的后生动物160
第一节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es)161
一、中生动物门(Mesozoa)161
二、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161
三、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161
一、袋虫动物门(Aschelminthes)162
二、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162
第二节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s)162
三、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163
第十章 具体腔的蠕形动物164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Annelida)164
一、多毛纲(Polychaeta)165
二、虫颚(Scolecodonts)166
第二节 其他具体腔的蠕形动物(环节动物除外)168
一、螠门(Echiuroidea)168
二、星虫门(Sipunculoidea)168
五、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169
六、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169
四、帚虫动物门(Phoronida)169
三、鳃曳动物门(Priapuloidea)169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71
第一节 分类172
一、原节肢亚门(Protoarthropoda)173
二、三叶形亚门(Trilobitomorpha)173
三、螯肢亚门(Chelicerata)174
四、坚角蛛亚门(Pycnogonida)175
五、有颚亚门(Mandibulata)175
第二节 三叶虫纲(Trilobita)176
一、形态176
二、分类181
三、生活方式和形态适应188
四、地质史190
五、异域成种作用和迭接进化191
第三节 肢口纲(Merostomata)192
第四节 蛛形纲(Arachnida)195
第五节 甲壳纲(Crustacea)196
第六节 昆虫纲(Insecta)208
一、形态208
二、分类210
四、地质史211
三、生态和协同进化211
第七节 个体发育的研究212
第十二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216
第一节 单板纲(Mono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和无板纲(Aplacophora)217
第二节 掘足纲(Scaphopoda)219
第三节 腹足纲(Gastropoda)220
一、壳体形态221
二、分类224
三、地质史和生态228
第四节 双壳纲(Bivalvia)229
一、形态230
二、分类236
古栉齿亚纲(Palaeotaxodonta)·隐齿亚纲(Cryptodont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异韧亚纲(Anomalodesmata)241
三、形态适应和幼期性熟244
四、地质史244
五、性双形245
第五节 头足纲(Cephalopoda)245
一、形态245
二、分类253
三、地质史263
四、进化趋向和菊石绝灭263
五、性双形265
六、生活方式和功能形态分析266
第六节 软舌螺纲(Hyolitha)270
第七节 竹节石纲(Tentaculita)272
第八节 喙壳纲(Rostroconchia)和狭壳纲(Stenothecoida)273
第九节 小壳动物Small Shelly Animals(附)274
第十三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276
第一节 形态276
第二节 分类280
第三节 生态285
第四节 地质史和地质意义286
第一节 软体形态287
第十四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287
第二节 壳体形态290
一、壳体外部特征290
二、壳体内部形态294
第三节 分类297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腹茎纲Gastrocaulia)297
二、有铰纲(Articulata)(=伟茎纲Pygocaulia)298
第四节 地质史和进化307
第五节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309
第十五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附:原始脊索动物(PROTOCHORDATES)318
第一节 分类319
第二节 海林檎纲(Cystoidea)322
第三节 海蕾纲(Blastoidea)324
第四节 海百合纲(Crinoidea)326
一、形态326
二、分类和地质史328
三、生态330
四、埋葬学330
第五节 海星纲(Asteroidea)和蛇尾纲(Ophiuroidea)331
第六节 海胆纲(Echinoidea)333
一、形态333
二、地质史和生态337
三、Micraster(小蛸枕)的进化339
第七节 海参纲(Holothuroidea)339
第八节 原始脊索动物(Protochordates)(附)340
第十六章 笔石动物(GRAPTOLITHINES)343
第一节 形态343
第二节 分类351
第三节 地质史和进化357
第四节 生态360
第五节 保存和笔石相362
第六节 化石标本的室内处理362
第七节 亲缘关系363
下册365
第三部分 古脊椎动物365
第十七章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365
一、起源365
二、鉴别特征365
三、骨骼特征365
四、分类和地质史368
第十八章 鱼形动物超纲无颌纲(AGNATHA)370
第一节 七鳃鳗亚纲(Petromyzones)和盲鳗亚纲(Myxini)370
第二节 骨甲亚纲(Osteostraci)371
第三节 盔甲亚纲(Galeaspida)372
第四节 异甲亚纲(Heterostraci)373
第十九章 鱼形动物超纲(续)376
第一节 盾皮鱼纲(Placodermi)381
第二节 棘鱼纲(Acanthodii)382
第三节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382
一、形态384
二、分类384
第四节 硬骨鱼纲(Osteoichthyes)387
一、形态388
二、分类388
第五节 鱼形动物超纲小结395
第二十章 两栖纲(AMPHIBIA)396
第一节 形态396
第二节 分类397
第二十一章 爬行纲(REPTILIA)401
第一节 形态401
一、羊膜卵的形态和功能401
二、硬体特征401
第二节 分类402
一、无孔亚纲(Anapsida)403
二、双孔亚纲(Diapsida)405
三、上孔亚纲(Euryapsida)411
四、下孔亚纲(Synapsida)412
第三节 起源、进化及恐龙绝灭415
第二十二章 鸟纲(AVES)417
第一节 形态417
第二节 分类417
第二十三章 哺乳纲(MAMMALIA)422
第一节 形态422
一、骨骼422
二、牙齿424
一、原兽亚纲(Prototheria)427
第二节 分类427
三、表皮衍生物427
二、兽亚纲(Theria)429
第三节 哺乳动物的发展466
第四节 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466
第四部分 古植物468
第二十四章 低等植物 附:苔藓植物门(BRYOPHYTA)468
第一节 细菌门(Bacteriophyta)468
一、形态468
二、分类468
一、形态469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469
二、化石蓝藻470
第三节 绿藻门(Chlorophyta)475
第四节 轮藻门(Charophyta)480
一、化石藏卵器的形态480
二、分类和化石代表483
三、生态484
四、进化趋向和地质史485
第五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485
一、内生孢子486
第六节 金藻门(Chrysophyta)486
二、颗石藻类(Coccolithoporids)487
三、硅鞭毛藻类(Silicoflagellates)487
第七节 黄藻门(Xanthophyta)489
第八节 甲藻门(Pyrrophyta)490
第九节 疑源类(Acritarch)493
第十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94
一、壳壁构造494
二、分类494
三、生态和地质意义495
第十一节 红藻门(Rhodophyta)496
第十二节 褐藻门(Phaeophyta)498
一、形态499
第十三节 叠层石(Stromatolith)499
二、形成方式和生态502
三、分类503
四、地质史504
第十四节 粘菌门(Myxomycophyta)和真菌门(Eumycophyta)504
第十五节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附)505
第二十五章 原始陆地维管植物——无叶植物506
一、形态506
二、分类506
一、两种不同起源的叶510
第二十六章 小叶植物门(MICROPHYLLOPHYTA)510
二、分类511
第二十七章 有节植物门(ARTHROPHYTA)521
一、形态521
二、分类521
第二十八章 羽叶植物门(PTEROPHYTA)531
第一节 隐花羊齿植物(Cryptogamic fern)531
第二节 裸子植物(Gymnosperm)540
一、前裸子植物(Progymnosperms)540
二、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541
三、苏铁纲(Cycadopsida)552
四、苛达树纲(Cordaitopsida)556
五、银杏纲(Ginkgopsida)559
六、松柏纲(Coniferopsida)561
七、买麻藤纲(Gnetopsida)565
第三节 被子植物(Angiosperm)566
一、形态567
二、分类567
三、叶化石的研究567
四、地质史567
五、叶化石对古气候的指示作用570
第二十九章 孢子和花粉(SPORES AND POLLEN)572
第一节 概述572
第二节 形态573
第三节 各类植物的孢子花粉形态578
一、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578
二、裸子植物花粉的形态578
三、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态581
第四节 化石孢子花粉的分类581
第三十章 牙形刺(CONODONTS)583
第一节 形态583
第五部分 亲缘关系不明的门类和遗迹化石583
第二节 牙形刺集群和牙形刺动物586
第三节 古生态和地质意义587
第三十一章 几丁虫(CHITINOZOA)590
第一节 形态590
第三十二章 遗迹化石(ICHNOFOSSIL)594
第一节 概述594
一、研究范围594
二、特征594
四、命名596
三、保存596
第二节 地质意义和生态597
第二节 分类597
一、系统发生分类597
二、形态分类597
三、行为分类600
第三节 研究意义601
一、古生态学意义601
二、沉积学意义603
三、生物地层学意义603
索引605
主要参考文献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