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油地质学进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石油地质学进展
  • 赵重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01476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石油地质学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地球化学1

第一节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特征1

一、镜下特征1

二、无效碳和比重2

三、元素组成和结构4

四、碳同位素(δ~(13)C值)6

五、活化能分布6

六、抽提烃的数量和特征8

第二节 干酪根热解的动力学10

一、“单分子”反应的机理和速度方程11

二、干酪根热解的动力学特征12

三、不同类型干酪根热解的特征16

第三节 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烃类构型的变化18

一、异戊二烯型化合物18

二、甾烷类化合物19

三、五环三萜烷化合物22

主要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沉积岩中固体有机质的光学研究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27

第一节 引言27

一、透射光测定28

第二节 固体有机质研究的光学方法28

二、反射光测定31

三、荧光测定33

四、X射线衍射研究33

五、电镜扫描35

第三节 资料整理以及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36

一、资料的整理36

二、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39

主要参考文献50

一、初次运移中油气所处的相态51

第一节 油气初次运移51

第三章 油气运移51

二、初次运移的动力54

三、初次运移的通道、时期、方向、距离和数量56

第二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66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66

二、二次运移的时期、方向和距离69

三、二次运移的方式及油气聚集问题72

四、天然气的运移问题74

主要参考文献76

第一节 碎屑储集岩的孔隙类型78

一、砂岩孔隙的成因类型78

第四章 碎屑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及其石油地质意义78

二、砂岩孔隙的结构类型79

第二节 沉积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82

一、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82

二、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83

第三节 储集岩孔隙结构对油水分布的控制——油藏储油指数86

第四节 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油层残余水饱和度的影响90

一、油层残余水的成因90

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油层残余水饱和度的影响92

主要参考文献96

第一节 引言97

第五章 碳酸盐岩储集层97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中的某些新进展98

一、碳酸盐岩的分类98

二、碳酸盐岩的沉积相99

三、白云岩的成因103

四、碳酸盐岩的孔隙103

第三节 碳酸盐储集岩的孔隙类型及其改造和演化105

一、碳酸盐储集岩的孔隙类型105

二、碳酸盐岩孔隙系统的改造和演化108

第四节 碳酸盐储集岩的类型114

二、J.L.Wilson(1980)分类115

一、木下浩二(1973)分类115

三、Ю.И.Марьевко(1978)分类118

第五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120

主要参考文献123

第六章 浊流沉积与油气聚集125

第一节 引言125

第二节 浊流及其相关作用125

一、块体重力搬运的概念125

二、碎屑流126

三、颗粒流128

五、浊流130

四、液化沉积物流130

第三节 浊积岩131

一、典型浊积岩131

二、近基的粗粒浊积岩133

第四节 浊积岩的分布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133

一、水下扇134

二、盆地平原139

主要参考文献140

第七章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141

第一节 引言141

一、三角洲的形成过程142

第二节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142

二、控制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144

第三节 三角洲的分类和主要类型146

一、三角洲的分类146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147

第四节 三角洲亚环境及其沉积特征149

一、三角洲平原亚环境150

二、三角洲前缘亚环境151

三、前三角洲亚环境153

一、沉积旋回155

第五节 三角洲沉积旋回和沉积层序155

二、沉积层序156

第六节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159

一、生油条件159

二、储集条件160

三、盖层条件160

四、圈闭条件160

第七节 含油气古三角洲实例160

一、墨西哥湾岸第三纪三角洲160

二、古尼日尔河三角洲161

主要参考文献162

三、大庆(湖泊)三角洲162

第八章 非构造圈闭及其勘探163

第一节 引言163

第二节 非构造圈闭类型164

一、地层圈闭165

二、岩性圈闭169

三、水动力圈闭175

第三节 非构造圈闭的勘探方法175

一、地质法175

二、物探法177

三、钻井法179

四、化探法180

主要参考文献182

第九章 泥岩压实原理及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183

第一节 泥岩压实原理183

第二节 地下流体压力资料的获得185

一、异常高压层的定性判断186

二、异常压力的定量计算189

第三节 异常孔隙压力与油气运移192

一、异常孔隙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必要条件192

二、初次运移时间及有效生油层分布范围的确定192

三、初次运移方向与供油带厚度的判断194

四、汇油面积划分及二次运移方向的判断197

第四节 泥岩孔隙流体异常高压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作用200

一、孔隙流体异常高压对岩石物理性质及应力状态的影响200

二、高压泥岩在某些构造形成中的作用202

第五节 泥岩压实资料的其它用途207

主要参考文献209

第十章 逆冲断层及其与油气的关系211

第一节 引言211

第二节 逆冲断层的特征212

第三节 逆冲断层的形成机制216

一、重力说216

二、侧向挤压219

第四节 逆冲断层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221

一、逆冲断层对生油条件的影响221

二、逆冲断层对储集条件的影响223

三、逆冲断层对圈闭条件的影响223

四、逆冲断层对油气运移条件的影响225

五、逆冲断层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226

第五节 我国的逆冲带及其含油气远景228

一、新疆地区228

二、柴达木盆地产231

三、祁连山北缘逆冲带232

四、龙门山逆冲带233

五、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带235

六、中国东部地区237

主要参考文献239

第十一章 沉积盆地的成因和演化及其赋存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油气资源241

第一节 引言241

第二节 地球均衡作用及共与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关系241

第三节 重力负荷盆地成因说242

第四节 热力沉降盆地成因说244

一、大洋盆地的热缩沉降244

二、被动陆缘盆地的热缩沉降246

三、板块内部盆地的热力沉降247

第五节 构造作用盆地成因说248

一、以张性为主的离散边缘盆地248

二、以压性为主的聚敛边缘盆地250

三、以剪性为主的转换和走滑断层盆地251

四、与大陆碰撞或缝合线有关的压性盆地255

第六节 沉积盆地成因机制的复合与转化255

第七节 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及油气资源的时空分布257

一、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257

二、从全球构造演化历史看油气资源分布257

三、全球构造与油气资源分布259

主要参考文献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