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 黄强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34622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货币政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3

1 经济增长要素分析3

1.1 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4

1.1-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比较4

1.1-2 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6

1.2 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

1.2-1 要素分析9

1.2-2 总体分析13

1.3 经济发展阶段中各要素重要性的改变15

1.3-1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争论15

1.4 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18

1.4-1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数量冲动与结构刚性18

1.4-2 我国经济增长特征的转化19

2 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3

2.1 经济体制的概念23

2.1-1 经济模式就是经济体制23

2.1-2 与经济体制相关的几个概念24

2.2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27

2.2-1 卫经济体制构成要素的决定27

2.2-2 经济体制构成要素的含义27

2.3 经济体制的分类及各自特点30

2. 3-1 经济体制的分类30

2.3-2 计划经济体制与双重经济体制的特征35

2.4 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8

2.4-1 经济增长状况制约经济体制38

2.4-2 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39

2.5 日本经济增长的启示41

2.5-1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41

2.5-2 日本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41

3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44

3.1 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回顾46

3.1-1 向计划经济过渡阶段(1949—1957年)47

3.1-2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57—1979年)49

3.1-3 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79—1992年)49

3.1-4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51

3.2 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的转换53

3.2-1 经济运行要素的改变53

3.2-2 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62

3.2-3 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变64

4 我国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67

4.1 经济增长源泉67

4.1-1 利益机制68

4.1-2 技术进步与推广70

4.2 企业活力与经济增长源泉的关系71

4.2-1 企业活力的界定71

4.2-2 企业活力与经济增长源泉的关系72

4.3 国有企业的现状分析73

4.3-1 国有企业的困境74

4.3-2 对国有企业活力的反思75

4.4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84

4.4-1 明晰产权关系84

4.4-2 转换政府职能86

4.4-3 建立宏观与微观层次的中介86

5 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88

5.1 我国经济波动的特征88

5.1-1 周期波动性89

5.1-2 大幅度波动性90

5.1-3 波动中的高增长速度93

5.1-4 波动深度渐缓性93

5.1-5 投资相关性94

5.1-6 摇摆不定性96

5.2 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97

5.2-1 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的滞后性与计划的不完善性)100

5.2-2 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够合理103

5.3 怎样防止经济增长的剧烈波动106

5.3-1 重视资源约束,努力使决策科学化106

5.3-2 重视价值约束,把企业推向市场107

5.3-3 研究并运用经济政策时滞107

5.3-4 控制货币发行的总闸门,并努力促使金融资产多样化107

5.4 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预测108

5.4-1 近期预测108

5.4-2 中长期预测109

中篇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111

6 货币政策的地位及取向113

6.1 货币政策的地位113

6.1-1 几种典型的论述113

6、1-2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117

6.1-3 利率与价格的关系121

6.1-4 货币政策的地位121

6.1-5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123

6.2 货币政策取向127

6.2-1 发展型货币政策128

6.2-2 抉择型货币政策128

6.2-3 发展抉择型128

6.3 我国的货币政策近期选择130

6.3-1 短期内调节总量130

6.3-2 用信贷限额来适当地调节结构130

6.3-3 逐步实行由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可调整利率向利率市场化过渡131

7 宏观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关系132

7.1 弗里德曼与托宾的争论及其分析133

7.1-1 弗里德曼理论133

7.1-2 托宾的理论135

7.1-3 两种理论的评价136

7.2 希克斯-汉森模型及其分析137

7.2-1 希克斯-汉森模型137

7.2-2 对希克斯-汉森模型分析140

7.3 中国的经济运行与宏观金融140

7.3-1 直接调控阶段144

7.3-2 过渡调控阶段144

7.3-3 间接调控阶段147

8 货币政策目标的矛盾与协调150

8.货币政策目标的矛盾150

8.1-1 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51

8.1-2 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关系155

8.1-3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56

8.1-4 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157

8.1-5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158

8.1-6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158

8.2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58

8.2-1 双重目标的选择158

8.2-2 对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选择161

8.3 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163

8.3-1 建立完整有效的国民经济目标体系163

8.3-2 货币政策与资金积累的关系166

9 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170

9.1 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论争170

9.1-1 对货币量的界定不一致171

9.1-2 对货币乘数稳定性的假设不一致172

9、1-3 对真实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假设不一致172

9.1-4 长期内总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程度174

9.1-5 两派的政策主张174

9.1-6 两派的共同点175

9.2 货币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176

9.2-1 货币是内生的176

9.2-2 货币是外生的182

10 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和调节范围186

10.1 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187

10. 1-1 从总量上看187

10.1-2 从结构上看192

10.2 货币政策调节的制约因素202

10.2-1 较弱的货币功能203

10.2-2 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的摩擦204

10.2-3 逐渐成熟的心理预期205

10.3 货币政策调节的范围205

10.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调节结构的条件206

10.3-2 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率调节结构的条件206

10.3-3 货币政策结构调节的矛盾207

11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209

11.1 通货膨胀的概念210

11.1-1 通货膨胀的定义210

11.1-2 通货膨胀与货币过度扩张的关系211

11.2 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213

11.2-1 经济方面的原因214

11.2-2 金融方面的原因223

11.3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231

11.3-1 需求拉上须以货币供给增加为条件232

11.3-2 成本推进最终必表现为需求拉上才会有通货膨胀233

11.3-3 结构挤压233

11.3-4 国外输入236

11.4 货币扩张度的掌握237

11.4-1 具备一定的闲置资源237

11.4-2 要健全市场机制238

11.4-3 要有一定的货币幻觉239

11.5 停滞膨胀的治理239

11.5-1 停滞膨胀的表现239

11.5-2 停滞膨胀的原因240

11.5-3 治理停滞膨胀的对策240

12 货币政策时滞的理性分析243

12.1 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45

12.1-1 货币政策时滞的原因245

12.1-2 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45

12.2 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的特点246

12.2-1 外在时滞短 内在时滞长246

12.2-2 货币紧缩的时滞略长于货币扩张的时滞247

12.2-3 价格时滞短于产出时滞252

12.2-4 外在时滞的长度不够稳定255

12.2-5 货币政策变动周期与经济波动周期基本一致或超前256

12.3 如何应付货币政策时滞257

12.3-1 内在时滞最小化257

12.3-2 中间时滞最小化259

12.3-3 外在时滞合理化260

下篇 货币政策的操作263

13 中外货币政策的历史性比较265

13.1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266

13.1-1 一般性的信用调节(又称量的调节)266

13.1-2 选择性的信用调节(又称质的调节)268

13.1-3 直接的信用管制268

13.1-4 间接的信用管制269

13.2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历史回顾269

13.2-1 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发展过程269

13.2-2 日本的低利率政策272

13.2-3 美国的利率政策273

13.3 中国货币政策的回顾274

13.3-1 货币政策目标275

13.3-2 货币金融调控系统275

13.3-3 中介目标278

13.3-4 调节手段278

13.3-5 其它政策的配合279

14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280

14.1 为什么要选择中介指标281

14.1-1 宏观经济变量的复杂性与多变性281

14.1-2 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局限性282

14.1-3 某些经济变量的即时可操作性和较高的目标相关性283

14.1-4 宏观间接调控的必要性283

14.1-5 货币政策传递的时差性284

14.2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284

14.2-1 选择的标准284

14.2-2 选择的对象285

14.3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292

14.3-1 选择的依据292

14.3-2 选择对象的比较293

14. 4日本经验的借鉴297

14.4-1中介指标的转变297

14.4-2 由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转为预测值297

1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善299

15.1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00

15.1-1 简要定义300

15.1-2 含义300

15.2 货币政策传导的分析301

15.2-1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争论及评价301

15.2-2 货币政策传导的四大效应306

15.3 不同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构与功能比较308

15.3-1 结构比较308

15.3-2 功能比较311

15.4 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初探312

15.4-1 立足于间接融资市场,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312

15.4-2 努力开拓直接融资市场,健全宏观金融调控体系313

16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316

16.1 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320

16.1-1 与中介指标的相关性320

16.1-2 与作用对象的配套性和一致性320

16.1-3 可操作性321

16.2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322

16.2-1 法定存款准备率322

16.2-2 再贴现利率324

16.2-3 公开市场业务326

16.2-4 再贷款327

16.2-5 信贷规模329

16.3 货币政策工具的改进对策331

16.3-1 近期对策331

16.3-2 远期对策333

17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334

17.1 宏观经济政策的多元性335

17.1-1 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是多元的335

17.1-2 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多元的336

17.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性337

17.2-1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没有固定的模式337

17.2-2 坚持单一规则和始终的财政、信贷平衡是不可能的337

17.3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异质性与互补性338

17.3-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表现方面338

17.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补性340

17.4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342

17.4-1 卫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43

17.4-2 财政政策手段与货币政策手段的配合347

后记350

参考资料3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