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明理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侯外庐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612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048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10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宋明理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明初的理学3
概说3
第一章 明初朱学统治的确立——论三部《大全》(上)7
第一节 三部《大全》的纂修7
第二节 《性理大全》的朱学印迹14
第三节 《四书大全》是《四书集注》的放大21
第二章 明初朱学统治的确立——论三部《大全》(下)33
第四节 《五经大全》的朱学传注33
第五节 明初朱学统治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1
第三章 明朝开国时期宋濂、刘基的理学思想55
第一节 宋濂调和朱陆、折衷儒佛的理学55
第二节 刘基的理学思想77
第四章 方孝孺、曹端的理学思想94
第一节 方孝孺的理学和行《周礼》、辟“异端”94
第二节 曹端的理学106
第五章 薛瑄、吴与弼的理学思想119
第一节 谨守“朱学矩矱”的薛瑄理学及其学传“关中之学”119
第二节 刻苦奋励的吴与弼理学135
第二编 明中期心学的崛起及王守仁心学的传播151
概说151
第六章 陈献章的江门心学154
第一节 陈献章的生平及其心学产生的学术背景154
第二节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学世界观159
第三节 “以自然为宗”的心学宗旨165
第四节 “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167
第七章 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与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170
第一节 湛若水的生平及著述170
第二节 “万事万物莫非心”的心学世界观173
第三节 “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179
第四节 湛若水心学思想的独特面貌185
第五节 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195
第八章 王守仁的心学(上)201
第一节 王守仁生平活动及“学凡三变”201
第二节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论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206
第九章 王守仁的心学(下)230
第三节 “天泉证道”与教育论230
第四节 王学渊源243
第十章 钱德洪、王畿与浙中王学266
第一节 钱德洪的理学思想266
第二节 王畿的理学272
第十一章 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284
第一节 生平与学行284
第二节 信守师说的理学特色288
第三节 王学正传的历史地位301
第十二章 江右王门聂豹、罗洪先的理学思想特色305
第一节 聂豹的生平与学说305
第二节 罗洪先的生平学行与理学思想313
第三节 聂豹、罗洪先理学思想评价329
第十三章 江右王门刘邦采、王时槐、胡直的理学思想332
第一节 刘邦采的“性命兼修”说332
第二节 王时槐的“透性”、“研几”说339
第三节 胡直的“心造天地万物”说349
第十四章 南中王门薛应旂与唐鹤征的思想特色358
第一节 薛应旂的心学思想358
第二节 唐鹤征《桃溪札记》及《易》学著作的思想特色371
第十五章 黄绾、张元忭对王学流弊的批评383
第一节 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383
第二节 张元忭的理学思想403
第十六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及其与王学的关系416
第一节 王艮生平及其思想性格416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学术特色及其与王学的联系432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446
第十七章 泰州后学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的“异端”思想及其对理学的批判453
第一节 何心隐的乌托邦社会思想454
第二节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说及其刑狱观点458
第三节 李贽的反道学466
第十八章 罗钦顺的思想及其与理学的关系472
第一节 罗钦顺生平和著作472
第二节 罗钦顺的理气观和人性论476
第三节 罗钦顺对杨简、王守仁、湛甘泉的思想观点及禅学之评论484
第十九章 王廷相、吕坤的反理学思想493
第一节 王廷相的反理学思想493
第二节 吕坤的反理学思想516
第二十章 陈建和《学蔀通辨》533
第一节 陈建生平和《学蔀通辨》的问世533
第二节 对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的诘辩536
第三节 对陆、王心学“阳儒阴释”的批评544
第二十一章 顾宪成的理学思想551
第一节 顾宪成的学术渊源和理学派别551
第二节 “理是主宰”的本体论和对《太极图说》的解说556
第三节 “道性善是说本体”的人性论559
第四节 “道性善”与对“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论辩561
第五节 辟佛论569
第六节 知行观与修养论571
第二十二章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致用”学说581
第一节 学术渊源与理学派别581
第二节 理气观585
第三节 “复性”说和对“无善无恶”说的论辩587
第四节 对管志道的“三教统一”说的论驳591
第五节 “格物穷理”和修悟并重594
第六节 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604
第二十三章 刘宗周的思想特征及其“慎独”、“敬诚”理论607
第一节 刘宗周的生平和思想演变607
第二节 “离气无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611
第三节 以“形气为本”的人性论及其心学观点619
第四节 “良知不离闻见”与“求道之要莫先于求心”624
第五节 辟佛论631
第六节 提倡“慎独”、“敬诚”之说635
第二十四章 黄道周的理学思想643
第一节 黄道周的生平和理学倾向643
第二节 黄道周的自然观647
第三节 黄道周的《易》学思想650
第四节 黄道周的“格物致知”论655
第五节 “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论660
第六节 黄道周的人性论663
第二十五章 方以智、“易堂九子”与理学667
第一节 方以智的思想特色667
第二节 “易堂九子”及其思想675
第三编 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总结及理学的衰颓695
概说695
第二十六章 孙奇逢的理学著作与理学思想698
第一节 孙奇逢的生平及著作698
第二节 孙奇逢的《理学宗传》704
第三节 孙奇逢的《四书近指》、《书经近指》和《读易大旨》711
第四节 孙奇逢在理学史上的地位720
第二十七章 《宋元学案》及其对宋元时期理学的总结728
第一节 《宋元学案》的编纂成书728
第二节 《宋元学案》的学术倾向与黄宗羲、全祖望的治学路径736
第三节 《宋元学案》对于理学源流和学统师承的辨析744
第四节 《宋元学案》关于理学史上诸论争的观点758
第五节 《宋元学案》的体例特点和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774
第二十八章 《明儒学案》及其对明代理学的总结781
第一节 《明儒学案》的学术渊源与学术倾向781
第二节 《明儒学案》论明初理学788
第三节 《明儒学案》论明代中后期理学(上)792
第四节 《明儒学案》论明代中后期理学(下)806
第五节 《明儒学案》的理学观点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812
第二十九章 李颙的反身悔过之学823
第一节 李颙的生平及著作823
第二节 李颙的理学思想828
第三节 李颙在理学史上的地位851
第三十章 陈确与理学854
第一节 陈确的生平与著作854
第二节 事事求实的学风858
第三节 在知行论上与理学的论辩861
第四节 在人性论上对理学的驳难867
第三十一章 顾炎武、傅山对理学的批评874
第一节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874
第二节 傅山的学术思想889
第三十二章 王夫之与理学909
第一节 王夫之对张载气本论的继承和发展910
第二节 王夫之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916
第三节 王夫之对理学一些基本观念的保留933
第三十三章 颜李学派的反理学思想935
第一节 颜元的生平935
第二节 颜学的理论倾向937
第三节 颜李学派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941
第四节 颜李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945
第三十四章 陆世仪的理学思想953
第一节 陆世仪的生平与著作953
第二节 陆世仪的理气论955
第三节 陆世仪的“格物致知”论与“居敬”说957
第四节 陆世仪晚年对程朱理学人性论的异议963
第五节 陆世仪思想评价968
第三十五章 陆陇其的理学思想972
第一节 陆陇其论“理”、“道”与“太极”972
第二节 陆陇其的“中庸”论977
第三节 陆陇其的“居敬穷理”论979
第四节 陆陇其的尊朱黜王论981
第三十六章 李光地的理学思想987
第一节 李光地的生平和著作987
第二节 李光地的理学派别991
第三节 李光地的理学诸观点1003
第四节 李光地编纂的性理诸书1021
后记1024
附录一:《宋明理学史》(下卷)理学家生卒年表1032
二:宋明时期主要理学著作目录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