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政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政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34907446.jpg)
- 金双秋,李少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3032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民政工作-概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政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政基础理论1
第一节 民政基本概念1
一、民政的含义1
二、民政工作的性质2
三、民政工作的特点3
四、民政工作的对象与任务4
第二节 民政的由来与发展7
一、民政事务的起源7
二、民政概念的历史演变7
三、民政机构的历史演变9
第三节 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10
一、社会发展的两种机制10
二、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11
三、民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3
第四节 民政工作的社会化16
一、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含义16
二、民政工作社会化与国情17
三、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发展18
第五节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19
一、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联系19
二、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区别21
第二章 城乡基层政权建设24
第一节 基层政权建设概述25
一、基层政权的含义25
二、基层政权的地位和作用25
三、基层政权的职能27
第二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建设30
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沿革30
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与职权31
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32
四、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行使34
第三节 城市基层政权建设35
一、城市基层政权的设置35
二、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36
三、城市基层政权体制改革的现状37
第四节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39
一、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39
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40
三、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的思路41
第五节 民政部门的职责42
一、民政部门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主要职责42
二、民政部门工作的思路45
第三章 街道办事处组织建设51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组织建设概述52
一、街道与街道办事处52
二、街道工作的主要任务54
第二节 街道办事处的构成56
一、街道办事处的规模56
二、街道办事处的机构设置56
三、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57
第三节 街道的体制改革58
一、街道管理体制的现状58
二、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60
第四章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66
第一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概述67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67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68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任务69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义70
第二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70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各工作委员会的关系70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居民小组的关系71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会议的关系71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关系72
五、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72
六、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其他各组织的关系73
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73
第三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74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原则74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内容74
第四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5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存在的问题75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77
第五章 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81
第一节 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概述83
一、村民委员会的设立83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84
三、村民委员会的任务85
四、村民委员会与村内外各组织间的关系85
五、村民小组87
第二节 村级民主选举88
一、村级民主选举的原则88
二、村级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88
三、民政部门对村级民主选举工作的指导92
第三节 村级民主决策93
一、村级民主决策的含义与原则93
二、村级民主决策的实现形式93
三、村民会议94
四、村民代表会议95
五、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程序96
六、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96
七、村级民主决策的内容97
第四节 村级民主管理97
一、村级民主管理的含义97
二、村级民主管理的实现形式97
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98
四、建立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移交制度102
五、加强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102
六、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103
第五节 村级民主监督104
一、村级民主监督的含义104
二、村级民主监督的形式104
三、村级民主监督的意义105
四、村级民主监督的内容105
五、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105
六、村级民主监督的组织和领导106
第六节 村务公开107
一、村务公开的含义与特点107
二、村务公开的内容108
三、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117
四、村务公开的监督118
第七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120
一、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含义120
二、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由来121
三、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目标和任务122
四、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方针122
五、村民自治示范村的评价标准122
六、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措施123
七、村民自治示范活动领导和指导123
第六章 城乡社区建设127
第一节 城乡社区建设概述128
一、城乡社区建设的提出128
二、城乡社区建设的区域界定129
三、开展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130
第二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131
一、社区组织132
二、社区服务133
三、社区环境133
四、社区文化134
五、社区卫生134
六、社区治安135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135
一、组织领导135
二、工作目标136
三、基本原则136
四、制订方案137
五、明确责任137
第四节 城市社区服务138
一、城市社区服务概述138
二、城市社区服务特点139
三、开展城市社区服务的原则140
四、城市社区服务的任务141
第五节 农村社区建设141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141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143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144
四、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144
第七章 婚姻管理148
第一节 婚姻管理概述148
一、婚姻管理的含义148
二、婚姻登记管理法律、法规148
三、婚姻登记机关150
四、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150
五、婚姻管理的任务和职责151
第二节 婚姻登记管理151
一、结婚登记151
二、复婚登记153
三、离婚登记153
第三节 涉外婚姻管理155
一、涉外结婚登记155
二、涉外离婚156
第四节 涉华侨和涉港、澳、台同胞婚姻管理156
一、结婚登记156
二、离婚登记157
第五节 违法婚姻的管理158
一、违法婚姻的概念及现状158
二、违法婚姻的成因158
三、治理违法婚姻的对策160
第八章 收养登记管理163
第一节 收养登记管理概述163
一、收养的概念163
二、收养的法律特征164
三、收养的基本类型164
四、收养的原则166
五、收养登记的概念和意义166
第二节 中国公民的收养登记167
一、收养登记机关167
二、收养人与送养人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168
三、收养登记机关的审查169
四、收养关系的解除170
第三节 外国公民在华办理收养登记171
一、外国公民在华收养子女的法律依据171
二、收养人与送养人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172
三、外国公民在华收养子女的登记程序173
第四节 华侨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174
一、收养登记机关174
二、华侨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175
三、香港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175
四、澳门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175
五、台湾居民向登记机关提供的材料176
第九章 民间组织管理179
第一节 民间组织概述179
一、民间组织的含义179
二、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179
三、民间组织的特点179
四、民间组织的作用180
五、民间组织管理体制182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185
一、社会团体筹备登记185
二、社会团体的成立登记185
三、变更登记187
四、社会团体注销登记187
第三节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188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的条件188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程序189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变更登记191
四、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登记191
第四节 基金会登记管理192
一、基金会的含义及分类192
二、基金会的设立登记193
三、基金会的变更登记194
四、基金会的废止登记194
五、基金会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195
第五节 民间组织活动的管理196
一、管理部门的职责196
二、日常管理196
三、监督和年度检查197
四、违例处罚198
第十章 行政区划管理201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概述202
一、行政区划的定义202
二、行政区划的特点202
三、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203
四、民政部门管理行政区划的职责205
五、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205
第二节 行政区划的变更206
一、导致行政区划变更的主要因素206
二、行政区划变更的内容207
三、行政区划变更的基本原则209
四、行政区划变更的审批权限210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210
一、城市化趋势的历史必然性211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城乡关系211
三、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特征212
第四节 民族区域设置213
一、民族区域设置的历史沿革213
二、民族自治的权利214
三、民族区域设置的形式215
第五节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215
一、宣传勘界215
二、组织学习法规216
三、整理和保管好勘界档案216
四、探索界线管理的有效办法217
五、编制并公布行政区域界线详图217
六、积极研制行政区域界线信息管理系统218
第十一章 地名管理220
第一节 地名管理概述221
一、地名和地名管理的概念221
二、地名管理的意义221
第二节 地名的命名与更名222
一、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222
二、地名命名的原则222
三、地名更名的原则224
四、地名命名的方法225
五、地名更名的方法225
六、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审批权限226
第三节 地名的标准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227
一、地名的标准化管理227
二、地名的规范化管理228
第四节 地名的现代化管理229
一、地名标志的设置与规范管理229
二、地名规划的设计与管理232
三、地名档案管理233
第五节 地名信息化建设233
一、地名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33
二、地名信息化建设总体构想234
三、地名信息化建设计划235
四、地名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236
第十二章 殡葬管理239
第一节 殡葬管理概述240
一、殡葬管理的概念240
二、殡葬管理的任务240
三、民政部门的职责242
四、殡葬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工队伍建设242
第二节 殡葬改革243
一、殡葬改革的意义243
二、殡葬改革的方针、任务244
三、殡葬改革的特点245
第三节 殡葬事业单位管理246
一、殡葬事业单位管理概述246
二、殡葬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任务248
三、殡葬事业单位管理的职能249
四、殡葬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原则250
五、公墓管理252
第四节 殡葬市场管理254
一、殡葬市场的特点254
二、殡葬市场的产品255
三、殡葬市场管理的原则257
第十三章 救灾261
第一节 救灾工作概述262
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262
二、灾害与社会发展263
三、灾害的长期性264
四、救灾工作方针265
第二节 救灾工作的改革266
一、救灾工作的体制改革266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67
三、建立救灾工作科学管理模式269
第三节 防灾、抗灾、救灾270
一、防灾270
二、抗灾271
三、传统救灾工作程序273
第四节 减灾279
一、灾害预警279
二、灾害监测282
三、灾害评估283
第五节 灾害应急管理286
一、灾害应急管理原则286
二、灾害应急的情况286
三、民政部门应急管理体制及职责287
四、应急工作内容288
五、应急工作程序289
第六节 救灾捐赠290
一、救灾捐赠的内容与对象290
二、救灾捐赠的性质与特点291
三、救灾捐赠的管理与监督292
四、国际救灾援助293
第十四章 社会救助297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298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298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298
三、社会救助的内容299
四、社会救助的原则299
五、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300
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义301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2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302
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303
三、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304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的确定306
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07
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请审批程序309
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管理体制311
第三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4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救济314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316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316
四、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317
五、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317
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318
第四节 农村五保供养318
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兴起与现状318
二、农村五保供养的定义及其对象319
三、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与审核319
四、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及标准320
五、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320
六、“霞光计划”的实施321
第五节 农村医疗救助321
一、救助对象与原则321
二、救助办法321
三、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322
四、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322
五、医疗救助服务322
六、救助工作的组织管理323
第六节 城市医疗救助323
一、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产生323
二、救助原则324
三、救助对象324
四、救助范围324
五、申请救助的审批程序及救助金的发放325
第七节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325
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概念325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326
三、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机构326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327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程序328
六、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和标准328
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工作体制329
八、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经费329
第八节 流浪儿童救助330
一、流浪儿童救助的含义330
二、流浪儿童救助的机构332
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形式332
四、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问题333
第十五章 双拥工作337
第一节 双拥工作概述338
一、双拥工作的含义及特点338
二、双拥工作的形成与发展339
三、双拥工作的作用340
四、双拥工作的原则341
五、民政部门在双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343
第二节 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343
一、进行国防教育活动344
二、落实优抚与安置政策344
三、抓好节日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344
四、军队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建设345
五、开展军民共建活动345
六、正确处理军民纠纷347
七、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区)活动348
第三节 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区)348
一、创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348
二、双拥模范城的基本标准348
三、双拥模范城的命名范围和时间350
四、双拥模范城的命名权限与程序350
五、双拥模范城命名后的管理351
六、双拥工作的量化管理351
第十六章 优抚工作354
第一节 优抚工作概述355
一、优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355
二、优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356
三、优抚对象及主要内容357
四、优抚工作的性质357
五、优抚工作的方针357
六、优抚工作的主要任务358
第二节 烈士褒扬358
一、烈士褒扬的意义358
二、烈士褒扬工作的主要内容358
第三节 死亡抚恤工作360
一、死亡抚恤的对象和范围360
二、抚恤金标准361
第四节 残疾抚恤363
一、残疾抚恤的对象363
二、评残的范围364
三、伤残评定的等级364
四、确定伤残等级的原则365
五、评定残疾等级的程序和权限366
六、残疾抚恤待遇366
第五节 优待补助368
一、优待368
二、定期定量补助371
第六节 优抚事业单位372
一、优抚事业单位的含义和种类372
二、办好优抚事业单位的指导思想及意义372
三、优抚事业单位供养的对象和管理372
第七节 优抚工作的现状与改革375
一、“十五”期间优抚工作改革的主要成绩375
二、优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矛盾377
三、优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378
第十七章 军人退出现役安置385
第一节 安置工作概述386
一、军人退出现役安置工作的由来与发展386
二、退伍安置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精神387
三、安置工作与国防现代化建设392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393
一、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任务393
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的内容393
三、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396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397
一、军队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397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住房制度改革398
三、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400
四、干休所的管理与改革401
第十八章 老年人福利事业407
第一节 老年人社会问题概述408
一、我国老龄问题的现状与特点408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超前发展409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10
第二节 解决老龄问题的基本途径414
一、国家立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414
二、社会福利社会化415
三、“星光计划”的实施417
四、国家各部门推出2000年老龄行动计划420
第三节 老年人社会福利院421
一、举办老年人福利院的意义421
二、老年人社会福利院的收养方针和管理421
三、老年人社会福利院的改革423
第十九章 儿童福利事业427
第一节 儿童福利事业概述428
一、儿童福利事业与社会发展428
二、孤儿、弃婴问题428
三、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现状429
第二节 儿童福利429
一、儿童福利院的监护养育430
二、儿童福利院的经费430
三、儿童福利院的管理制度431
四、儿童福利院的工作方针431
五、儿童福利院收养对象的变化432
第三节 儿童家庭寄养432
一、家庭寄养含义432
二、家庭寄养的功能432
三、家庭寄养特点433
四、家庭寄养的规范管理433
第四节 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435
一、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活动的意义436
二、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的现状436
第五节 SOS儿童村439
一、SOS儿童村的由来439
二、SOS儿童村的特色440
三、SOS儿童村的青年公寓441
第二十章 残疾人福利事业444
第一节 残疾人问题概述445
一、残疾人的概念445
二、残疾人的主要特征446
三、残疾人的特殊困难446
第二节 残疾人的康复447
一、康复的内涵及其要素447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现状448
三、社区康复449
第三节 残疾人就业450
一、残疾人的就业方针450
二、残疾人就业的意义451
三、残疾人的就业方向和渠道452
第四节 残疾人教育453
一、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453
二、残疾人的特殊教育455
三、残疾人的职业教育456
第五节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457
一、残疾人的救济458
二、残疾人的社会保险458
第六节 假肢科研与生产461
一、我国假肢科研与生产的现状461
二、假肢科研与生产的发展与改革462
第七节 精神病人福利事业463
一、精神病人福利事业的社会意义463
二、民政部门的工作任务464
三、精神病人疗养院的服务与管理464
四、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466
第二十一章 福利彩票468
第一节 福利彩票概述470
一、福利彩票的产生470
二、发行福利彩票的重要意义470
三、福利彩票发行的管理机构471
四、福利彩票的类型473
第二节 福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474
一、福利资金的分配原则474
二、福利资金的使用范围475
三、福利资金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476
第三节 福利彩票市场的保护478
一、原则保护478
二、信誉保护479
三、公证保护479
四、权益保护479
第二十二章 社会福利生产482
第一节 社会福利生产概述483
一、社会福利生产的性质和特征483
二、社会福利生产的意义483
三、社会福利生产的由来484
第二节 国家对社会福利生产的扶持保护政策485
一、税收减免政策485
二、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486
三、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486
第三节 民政部门管理福利企业的职责与任务488
一、实施宏观管理488
二、审批社会福利企业开办488
三、积极服务于社会福利企业489
第四节 社会福利企业面临的问题490
一、特殊问题490
二、企业机制问题490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问题490
四、经营管理问题491
五、政策问题491
第五节 社会福利生产的改革与发展491
一、进一步加强对福利生产的管理491
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保护政策492
三、加快技术改造步伐492
四、狠抓产品质量,重视科技开发492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福利企业493
第二十三章 慈善管理工作496
第一节 慈善管理工作概述496
一、慈善工作的历史沿革496
二、慈善工作的意义499
三、慈善工作的组织机构499
第二节 慈善募集501
一、慈善募集的原则501
二、慈善募集的形式502
三、慈善募集的渠道502
第三节 慈善救助503
一、慈善救助的特点503
二、慈善救助的原则503
三、慈善救助的对象504
四、慈善救助的形式504
第四节 慈善队伍建设505
一、慈善队伍的素质要求505
二、慈善队伍的现状505
三、慈善队伍建设的措施506
参考文献509
后记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