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川农村60年经济结构之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四川农村60年经济结构之变迁](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4945437.jpg)
- 段志洪,徐学初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978780752464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农村经济-经济结构-研究-四川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四川农村60年经济结构之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土地改革与解放初期的四川农村变革1
第一节 土改前的四川农村经济——从地权结构和封建租佃关系入手考察2
一、土改前四川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3
二、民国时期四川农村的封建租佃关系14
第二节 土地改革的准备20
一、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法规政策21
二、解放初期四川地区的征粮剿匪、清匪反霸与减租退押27
第三节 四川农村的土改及其历史经验44
一、四川农村土改的有序进行44
二、土改的基本程序45
三、四川土改运动之个案举例47
四、四川土改的历史经验51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四川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53
一、“平分土地”与农村经济格局的改变54
二、农民做了主人:乡村政治格局的改变56
三、共产党乡村组织的建设与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57
第二章 合作化时期四川农村经济的变迁62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62
一、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农业合作化及其方针政策的背景62
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农业合作化方针政策的提出67
第二节 四川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72
一、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四川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平稳发展72
二、互助合作运动的加速发展与急促完成8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视阈下四川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93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从农户所有到合作社集体所有93
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从农户经济到集体劳动97
三、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的变动100
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101
五、农业合作化对乡村阶级关系的深刻改变104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四川农村经济106
第一节 人民公社的酝酿和迅速建立106
一、从“大社”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酝酿106
二、四川农村迅速实现人民公社化111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及其变迁114
一、“一大二公”与“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制度的主要特征114
二、人民公社体制与经济政策的调整126
三、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的建立134
四、“四清”和“农业学大寨”137
五、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制度分析145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期四川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153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153
一、改革开放以前四川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154
二、拨乱反正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局面的初步形成157
三、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建立158
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163
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意义166
第二节 撤社建乡: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169
第三节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75
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175
二、“专业户”和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的出现176
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77
四、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的改变181
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四川农村经济结构变迁183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变化184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185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187
四、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188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191
第一节 “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192
一、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93
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的机制与形式195
三、因地制宜,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196
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197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进展197
第二节 土地流转与新世纪农地产权体制机制的变革——基于成都实践的考察199
一、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199
二、土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变迁中的作用208
三、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212
余论217
主要参考文献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