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面对地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面对地震](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4947001.jpg)
- 李三练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502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地震-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面对地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球与地震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
一、银河系1
二、太阳系2
三、地月系4
四、地球上的潮汐现象6
第二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11
一、地震波11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14
第三节 地壳运动18
一、地壳运动与地球的表面形态18
二、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19
三、地质构造与岩层形态20
四、地壳中的断层21
第四节 地震是一种能量的释放23
一、地球能量的来源和积累23
二、地球能量的释放24
三、关于地震成因的种种解说25
第五节 关于地震的一些术语27
一、关于地震的位置27
二、关于地震的大小28
第二章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运动32
第一节 大陆漂移假说32
一、什么是科学假说32
二、大陆固定论与活动论33
三、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34
四、大陆漂移假说的缺陷37
第二节 海底扩张假说38
一、海底扩张的证据38
二、海底扩张假说的要点41
第三节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42
一、转换断层和软流层42
二、板块构造说的要点43
三、板块构造说对一些地质现象的解释45
四、板块构造说对地球大陆格局的预测45
第三章 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48
第一节 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48
一、全球地震带分布48
二、中国地震带及强震活动分布特征50
第二节 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54
一、地震活动的周期性54
二、中国大陆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55
三、夜间发生地震的几率58
第三节 地震序列61
一、地震序列及其分类61
二、地震序列的判定63
第四章 地震与地震灾害65
第一节 地震分类及震害的一般特征65
一、地震的分类65
二、地震灾害的一般特征66
三、地震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67
第二节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67
一、地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67
二、地震地质破坏对建筑物的影响70
三、建筑物的结构与抗震性能71
四、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73
第三节 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76
一、严重的人员伤害76
二、重大的财产损失76
三、巨大的精神创伤77
第四节 城市地震的次生灾害77
一、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尤为突出77
二、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产生的原因78
三、影响城市次生灾害的因素79
第五节 我国农村的地震灾害80
一、农村地震灾害损失不容低估81
二、西部农村震灾更加严重81
三、农村地震成灾严重的原因82
第五章 国外重大地震86
第一节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86
一、旧金山地区概况86
二、地震的基本情况87
三、理解地震成因的转折点89
四、对建筑抗震设计和城市防震设计的反思91
第二节 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91
一、日本及其关东地区91
二、地震的基本情况92
三、震前的预测以及震后的研究与改进96
第三节 1960年智利地震98
一、智利的地理概况98
二、地震的基本情况99
三、地震引起强烈海啸101
第四节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103
一、震区地理概况103
二、地震的基本情况104
三、海啸预警至关重要106
第六章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109
第一节 1976年唐山地震109
一、唐山地区概况109
二、地震的基本情况110
三、唐山地震的启示113
第二节 2008年汶川地震117
一、地震灾区概况118
二、地震的基本情况118
三、地震成因分析122
四、汶川地震的特点125
第七章 地震宏观异常131
第一节 地震前兆概说131
一、地震前兆的一般含义131
二、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132
第二节 动物具有预知地震的特殊功能吗?132
一、人们观察到的一些奇特现象133
二、动物为什么具有某些特殊功能?134
第三节 地下水能够向人类发出地震警报吗?135
一、地下水异常现象135
二、地下水为什么会在震前表现异常?136
第四节 地震宏观异常的识别与报告138
一、出现宏观异常就一定有地震吗?139
二、识别真假地震宏观异常的简易方法140
三、地震宏观异常的核实与报告142
第五节 关于宏观异常的争论143
一、相关论143
二、无关论144
第八章 地震监测150
第一节 地震监测手段的演变150
一、我国丰富的地震史料150
二、古代中国最早的测震装置——候风地动仪151
三、现代测震仪器及其由来152
四、地震监测手段的扩展153
第二节 我国的地震监测网络157
一、我国的地震监测设施157
二、地震监测系统的网络结构161
第三节 监视性监测和测报性监测162
一、地震的监视性监测163
二、地震的测报性监测164
第九章 地震的预测预报168
第一节 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168
一、构造地震的四个阶段168
二、地震预测预报的途径169
三、地震预测预报的内容和时间尺度174
第二节 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和特点175
一、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与实践175
二、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180
三、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特点181
四、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方向182
第三节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185
一、地震可否预报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185
二、实现准确预报地震的艰巨性187
第四节 地震预报的发布与地震谣言的鉴别189
一、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相关规定190
二、不要听信地震谣传191
第十章 地震预警193
第一节 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193
一、地震预警现象193
二、地震预警系统195
第二节 国外的地震预警系统196
一、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196
二、墨西哥的地震预警系统201
三、其他国家的地震预警系统203
四、地震预警系统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204
第三节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205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现状分析205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207
第四节 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207
一、中国地震预警的现状208
二、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争论208
三、国外地震预警系统的启示209
第十一章 地震灾害的防御211
第一节 防震减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211
一、工程性防御措施211
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12
第二节 地震区域划分214
一、地震区划图214
二、地震区划与震灾防御215
第三节 建筑物分类和抗震设防等级划分220
一、建筑物的分类220
二、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221
第四节 地震安全性评价224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和要求224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评价分级225
第五节 城市防震减灾227
一、城市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227
二、城市规划建设与防震减灾的关系228
三、城市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229
第十二章 农村民居抗震设防231
第一节 农村民居调查231
一、民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231
二、民居地震安全的基本对策236
第二节 新建房屋的防震措施239
一、新建房屋的场地选择239
二、房屋地基的设置要求243
三、房屋基础的设置要求245
四、房屋布局的设置要求246
五、墙体的设置要求247
六、梁与柱的设置要求249
七、屋盖和附属构件的设置要求250
第三节 现有房屋的加固改造251
一、房屋抗震能力的鉴定251
二、房屋基础的加固改造252
三、房屋墙体的加固改造254
四、房屋整体结构的加固改造255
第十三章 地震的群测群防257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群测群防257
一、地震群测群防的基本内涵和工作内容257
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体系258
三、地震群测点的观测项目、手段和管理258
四、群测群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259
五、地震群测工作的发展历程260
第二节 构建新时期地震群测群防体系268
一、对传统群测群防工作的辩证思考268
二、新时期对群测群防提出了新的要求269
三、新时期地震群测群防的主要内容271
四、新时期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体系272
五、完善地震群测群防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73
第三节 新时期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275
一、防震减灾助理员的工作职责276
二、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276
第十四章 应急准备与应急演练277
第一节 地震前的应急准备277
一、政府部门的抗震救灾准备278
二、基层单位的抗震救灾准备279
三、居民家庭的临震应急准备280
第二节 地震前的应急演练284
一、政府部门的防震应急演练284
二、社会组织的防震应急演练285
三、家庭的防震应急演练287
第十五章 应急避震与自救互救289
第一节 应急避震的原则和方法289
一、在自然预警时间内自救289
二、个人应急避震措施290
三、几种不同场景下的避震要点298
第二节 地震后的自救互救300
一、自救互救的重要性301
二、自救应掌握的要点303
三、互救应遵循的原则305
四、如何寻找被压埋的人306
五、科学合理的扒救方法307
第十六章 地震后的应急救援309
第一节 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应急救援309
一、中国应急管理机制概述309
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政府的快速反应310
三、社会公共组织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快速反应315
第二节 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救援装备316
一、地震应急救援队伍316
二、地震应急救援的技术装备317
第三节 现场组织管理与搜索策略322
一、营救行动的协调管理322
二、搜索策略与安全保障324
三、搜索的要点和手段325
四、施救人员的自我保护326
第四节 汶川地震的全方位立体化救援33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难度最大的一次应急救援331
二、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化应急救援332
第五节 特大震灾后的心理救援338
一、心理救助是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38
二、特大地震灾害后的身心反应339
三、震后心理救援的方法340
四、唐山地震后的心理救援经验342
第六节 健全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344
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的不足344
二、完善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对策345
第十七章 地震伤员的现场救护349
第一节 地震现场救护的基本环节和组织管理349
一、地震伤害的特点349
二、现场医疗救护的基本环节和原则350
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的组织管理351
第二节 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354
一、早期徒手心肺复苏354
二、创伤的应急处理356
三、特殊伤的处理359
第三节 应急救护中的伤员搬运362
一、伤员搬运的一般原则362
二、伤员的徒手搬运方法363
三、简易担架及伤员的担架运送366
第十八章 地震灾害调查评估与灾情速报370
第一节 地震灾害的现场调查370
一、现场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概念370
二、现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371
第二节 地震灾害评估的基本内容373
一、地震灾害评估的的主要内容373
二、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376
第三节 地震灾情的统计和速报379
一、地震灾情速报的基础工作379
二、地震灾情速报的内容和步骤380
三、地震灾情速报应注意的问题380
第十九章 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382
第一节 震灾后的过渡性安置382
一、过渡性安置的基本思路382
二、过渡性安置应注意的问题383
第二节 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84
一、恢复重建应坚持的原则385
二、恢复重建的目标设定386
第三节 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387
一、恢复重建规划的内容387
二、编制恢复重建规划的方法387
第四节 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389
一、合理分区和城乡产业布局389
二、人口安置和住房策略391
第五节 城镇乡村的恢复重建392
一、城镇恢复重建392
二、农村恢复重建393
三、城乡共用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393
四、城乡基础产业的恢复重建394
五、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整治395
六、文化自然遗产的修复和精神家园的再建396
第二十章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398
第一节 高度重视防震减灾398
一、注重接受惨痛的震灾教训398
二、把防震减灾作为国策400
三、实行全民防震减灾策略402
第二节 大力发展抗震建筑404
一、注重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404
二、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防震技术406
附录410
附录1 中国地震烈度表410
附录2 日本地震烈度表412
附录3 20世纪重大地震灾害事件413
附录4 政府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方案415
附录5 中小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编写纲要419
附录6 省级地震预案422
附录7 两种地震灾情速报格式429
附录8 19~20世纪日本较大地震和海啸的受害者统计430
主要参考资料431
后记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