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 吴立玲,张幼怡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650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心脏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1

第一节 冠状循环的特点1

一、冠状循环的解剖特点1

二、冠状循环的血流特点1

三、冠状动脉血流量的调节3

第二节 心肌缺血性损伤4

一、引起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5

二、心肌缺血损伤的发生机制5

第三节 心肌再灌注损伤8

一、影响再灌注损伤的因素8

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9

三、再灌注损伤时心脏的功能及代谢变化19

第二章 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24

第一节 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时间及范围25

一、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时间25

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范围25

第二节 缺血预处理的实验研究方法27

一、缺血预处理27

二、缺氧预处理27

三、快速起搏预处理28

四、药物预处理28

五、温度预处理30

六、其他预处理方法30

第三节 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30

一、内源性保护介质30

二、与细胞膜有关的机制32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33

四、缺血预处理心脏保护的细胞内效应器34

五、物质代谢与预处理38

六、心肌顿抑与预处理38

第四节 缺血预处理保护现象的临床应用38

一、人类心肌组织细胞的缺血预处理现象39

二、人类心脏的缺血预处理现象39

三、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39

第五节 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40

一、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40

二、影响缺血后处理保护的因素42

三、缺血后处理的实验研究方法43

四、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44

五、缺血后处理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47

第三章 细胞钙转运与心脏疾病50

第一节 细胞钙转运及其调节50

一、心肌细胞膜的钙转运系统50

二、心肌肌质网的钙转运系统54

三、可溶性蛋白59

四、线粒体62

第二节 钙转运异常与心脏疾病63

一、心力衰竭63

二、心律失常65

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66

四、心肌病67

第四章 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70

第一节 概述70

一、心肌肥厚的定义及分类70

二、心肌肥厚的刺激因素71

三、心肌肥厚的研究模型71

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标志物72

第二节 心肌肥厚的病理学基础73

一、纤维化73

二、心肌细胞肥大与增殖76

三、心肌细胞凋亡77

第三节 心肌肥厚的细胞代谢及电生理学特性78

一、心肌细胞肥大的代谢变化78

二、心肌肥厚时的电生理特性变化79

第四节 生理性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机制80

一、生理性心肌肥厚与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区别80

二、生理性心肌肥厚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81

三、生理性心肌肥厚的意义82

第五节 病理性心肌肥厚的信号转导途径82

一、机械信号诱导心肌肥厚的信号转导途径83

二、神经体液因子介导的心肌肥厚信号通路85

三、心肌肥厚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97

第五章 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104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105

一、病因105

二、诱因105

三、分类106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07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107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109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性111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111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111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113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114

第四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114

一、肺循环淤血114

二、体循环淤血115

三、动脉血压下降115

四、尿量减少116

五、脑功能改变116

六、疲乏无力和皮肤苍白116

第五节 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116

一、药物治疗116

二、非药物治疗117

第六章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调控121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标志物121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121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物122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其调节123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运输功能123

二、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通透性125

三、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长中的作用127

四、血管内皮细胞与凝血129

五、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舒缩的调节131

六、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的调控134

七、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细胞的相互作用135

第三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与疾病136

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因素136

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疾病139

第七章 血管平滑肌收缩与舒张的调控142

第一节 平滑肌概述142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收缩的调控144

一、静息状态[Ca2+]i的维持145

二、收缩时[Ca2+]i调节146

三、平滑肌收缩的钙敏感度调节147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舒张的调控149

一、钾通道149

二、环鸟苷酸-环鸟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PKG)信号通路150

三、环腺苷酸(cAMP)-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PKA)信号通路152

第八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154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发展过程154

一、脂质条纹(fatty streak)154

二、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154

三、粥样斑块(atgeroma)154

四、有并发病变的病灶(complicated lesion)154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55

一、血脂异常155

二、高血压155

三、吸烟156

四、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156

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6

六、脂蛋白(a)和三酰甘油157

七、C-反应蛋白(CRP)157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157

一、内皮功能障碍157

二、脂质沉积159

三、炎症细胞募集162

四、泡沫细胞形成167

五、平滑肌细胞迁移167

六、斑块破裂169

七、血栓形成173

八、血管外膜与动脉粥样硬化174

九、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174

第九章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176

第一节 肾脏排钠能力降低177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178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178

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高血压的关系179

第三节 胰岛素抵抗180

一、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181

二、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引起高血压的机制181

第四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183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生理功能183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183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与高血压的关系184

第五节 血管重塑185

一、血管重塑的细胞学基础185

二、高血压时引起血管重塑的机制186

第六节 血管活性肽的作用188

一、肾上腺髓质素188

二、利钠肽类190

第七节 遗传学作用192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193

二、交感神经系统194

三、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196

四、与高血压有关的其他基因196

第十章 血管新生的生理与病理生理199

第一节 概述199

一、血管扩张,内皮通透性增加200

二、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pericyte)的激活200

三、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200

四、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200

五、管腔形成200

六、内皮细胞存活及分化201

七、血管成熟和稳定201

第二节 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201

一、血管新生的诱导因子201

二、血管新生的抑制因子203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纤溶酶系统与血管新生203

四、整合素与血管新生204

五、炎症与血管新生204

六、参与血管新生的信号转导系统204

七、内皮祖细胞、造血干细胞与血管新生207

八、microRNA与血管新生207

第三节 血管新生相关疾病208

一、缺血性心脏病208

二、血管新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208

三、血管新生与肿瘤208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9

五、血管新生与肥胖209

六、老年性黄斑退行性变209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209

八、银屑病210

第四节 以血管新生为靶点的治疗210

一、治疗性血管新生210

二、抗血管新生治疗211

第十一章 血管再狭窄的发病机制213

第一节 血管再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213

一、全身因素213

二、病变局部因素214

三、支架因素214

第二节 血管再狭窄形成的病理过程215

一、血栓形成期215

二、炎症期215

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期216

四、细胞外基质形成期216

五、血管重塑216

第三节 血管再狭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217

一、内皮细胞与血管再狭窄217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再狭窄220

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与血管再狭窄221

一、胶原221

二、蛋白聚糖222

三、糖蛋白223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224

第五节 生长因子与血管再狭窄225

一、血小板源生长因子225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26

三、转化生长因子-β227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28

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8

第六节 炎性介质和黏附分子与血管再狭窄的形成229

一、炎性介质与血管再狭窄的形成229

二、细胞黏附分子与血管再狭窄的形成229

第十二章 气体信号分子与心血管疾病232

第一节 气体信号分子的来源及基本生物学特征232

一、一氧化氮的来源与代谢232

二、一氧化碳的来源与代谢234

三、H2S的来源与代谢235

第二节 气体信号分子的生物学效应236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236

二、一氧化碳的生物学效应238

三、H2S的生物学效应240

第三节 气体信号分子与心血管疾病242

一、气体信号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242

二、气体信号分子与冠心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43

三、气体信号分子与高血压245

四、气体信号分子与心肌病和心功能不全247

五、气体信号分子与休克248

第十三章 脂肪细胞因子与心血管疾病250

第一节 瘦素250

一、瘦素的发现250

二、瘦素的基因定位与蛋白表达250

三、瘦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251

四、瘦素的信号转导通路与生物学功能251

五、瘦素与疾病252

第二节 脂联素257

一、脂联素的发现257

二、脂联素的基因定位与蛋白表达258

三、脂联素受体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258

四、脂联素与疾病260

第三节 抵抗素265

一、抵抗素的发现265

二、抵抗素的基因定位及蛋白表达265

三、抵抗素与疾病266

第四节 网膜素269

一、网膜素的来源269

二、网膜素的基因定位与表达269

三、网膜素的蛋白质结构270

四、网膜素的生物学效应及信号转导机制270

第五节 内脏脂肪素270

一、内脏脂肪素的发现270

二、内脏脂肪素的基因定位与蛋白表达270

三、内脏脂肪素的生物学作用270

四、内脏脂肪素与疾病272

第六节 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274

第七节 Chemerin274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与心血管疾病276

第一节 概述276

一、机体的止凝血机制276

二、机体的抗凝血机制276

第二节 血小板功能改变与心血管疾病277

一、血小板的结构与功能278

二、血小板的活化278

三、血小板与心血管疾病282

第三节 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287

一、纤溶系统简介287

二、纤溶系统与心血管疾病288

第十五章 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91

第一节 干细胞的基本概念291

一、胚胎干细胞292

二、成体干细胞293

三、胚胎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的比较294

第二节 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96

一、心肌的再生296

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潜在干细胞297

三、心肌细胞移植途经的选择300

四、策略和挑战302

第三节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304

一、干细胞重编程的iPS技术304

二、干细胞的基础调控305

三、干细胞技术的应用前景308

第十六章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311

第一节 基因治疗概论311

一、基因治疗的发展312

二、基因治疗的方法313

三、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320

第二节 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320

一、动脉粥样硬化320

二、心力衰竭323

三、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血管新生疗法326

四、高血压328

五、心律失常330

六、心脏移植331

附录 常用英文缩略语3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