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7/34947314.jpg)
- 薛达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4875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生物-外源-遗传工程-安全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遗传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6
1.1 基因的概念和结构16
1.2 DNA复制18
1.2.1 DNA复制的特点及其调控18
1.2.2 人工DNA复制——PCR19
1.3 DNA转录及其调控21
1.4 RNA的转录后加工及其调控22
1.4.1 mRNA的特征22
1.4.2 内含子的拼接、编辑和化学修饰22
1.4.3 RNA干扰(RNAi)23
1.5 蛋白表达及其调控24
1.5.1 三联体密码子25
1.5.2 蛋白质的加工和修饰25
1.5.3 蛋白质的降解26
1.6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26
主要参考文献28
第2章 基因工程原理和实践29
2.1 重组DNA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29
2.2 目的基因的分离30
2.2.1 通过构建cDNA文库和基因文库分离目的基因30
2.2.2 用PCR方法从基因组中扩增出目的基因31
2.2.3 DNA的化学合成31
2.3 基因重组32
2.4 基因工程载体32
2.4.1 质粒载体33
2.4.2 噬菌体和病毒载体34
2.4.3 YAC载体34
2.5 植物转化方法34
2.5.1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35
2.5.2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36
2.5.3 花粉管通道法36
2.6 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37
2.6.1 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早期发育的动物胚胎及MⅡ期的卵母细胞37
2.6.2 原核期胚胎的显微注射技术37
2.6.3 精子载体技术37
2.6.4 胚胎干细胞技术37
2.6.5 PGC技术38
2.6.6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38
2.6.7 人工染色体载体技术38
2.6.8 脂质体载体技术39
2.6.9 电脉冲技术39
2.7 转基因生物研发的一般过程39
主要参考文献40
第3章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42
3.1 转基因植物的发展42
3.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42
3.1.2 转基因林木的发展现状44
3.2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46
3.2.1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47
3.2.2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48
3.2.3 中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54
3.3 转基因微生物研究进展57
3.3.1 转基因微生物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57
3.3.2 转基因微生物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61
3.3.3 转基因微生物在药物生产领域的应用61
3.3.4 转基因微生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61
3.4 基因工程疫苗62
3.4.1 基因工程疫苗的利用63
3.4.2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64
主要参考文献67
第4章 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69
4.1 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生产现状69
4.1.1 美国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现状69
4.1.2 欧盟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现状72
4.1.3 中国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现状73
4.2 DNA的人体暴露73
4.2.1 食品中的DNA73
4.2.2 消化系统中DNA的稳定性74
4.2.3 人体细胞中重组DNA的水平转移75
4.3 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76
4.3.1 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的概念76
4.3.2 与基因表达产物(非核酸物质)相关的健康影响76
4.3.3 蛋白质可能的致敏性77
4.3.4 食品关键成分相关的安全问题79
4.3.5 转基因食品中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问题80
4.4 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的方案80
4.4.1 消化道作为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的第一目标80
4.4.2 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健康评估的建议方案81
4.4.3 问题和结论82
主要参考文献82
第5章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85
5.1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5
5.1.1 转基因生物的靶标效应86
5.1.2 转基因生物的非靶标效应87
5.1.3 外源基因逃逸88
5.1.4 外源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88
5.1.5 转基因生物入侵89
5.2 水平基因流——重组DNA的生物安全89
5.2.1 重组DNA在不同环境中的潜在影响90
5.2.2 原核细胞中重组DNA水平基因流91
5.3 垂直基因流——外源基因逃逸的理论基础92
5.3.1 基因流的概念92
5.3.2 外源转基因逃逸的对象92
5.3.3 外源转基因逃逸的途径93
5.3.4 花粉介导基因流的潜在影响94
主要参考文献100
第6章 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和案例103
6.1 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的一般原则和方法103
6.2 转基因经济作物的风险评价104
6.2.1 转基因棉的风险评价104
6.2.2 转基因大豆的风险评价110
6.2.3 转基因油菜的风险评价111
6.3 转基因粮食作物的风险评价112
6.3.1 转基因水稻的风险评价112
6.3.2 转基因玉米的风险评价112
6.3.3 转基因小麦的风险评价114
6.4 转基因林木的风险评价115
主要参考文献117
附录1:《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附录Ⅲ119
附录2: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121
第7章 转基因生物风险管理128
7.1 风险管理的定义、目标和要求128
7.2 转基因生物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科学不确定性129
7.2.1 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129
7.2.2 转基因生物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来源130
7.2.3 从技术和科学的不确定性上构建预防模型131
7.3 转基因生物风险管理的原则——预防原则132
7.3.1 预防原则的概念132
7.3.2 预防原则的实施对风险威胁的回应133
7.3.3 预防原则的实施涉及科学上的不确定性134
7.3.4 熟悉原则、实质等同与预防原则135
7.3.5 积极措施的必要性136
7.3.6 预防原则和证据负担136
7.3.7 预告原则和规范标准137
7.4 转基因生物管理实践(以欧盟为例)137
7.4.1 欧盟的环境释放138
7.4.2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和饲料139
7.4.3 欧盟的可追踪性原则140
7.4.4 欧盟转基因生物的越境转移140
7.4.5 欧盟的共存原则140
主要参考文献141
第8章 外源基因检测和环境监测143
8.1 外源基因检测和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必要性143
8.2 外源基因检测的方法144
8.2.1 利用PCR检测外源基因的优势144
8.2.2 GMO的PCR分析流程145
8.2.3 应用PCR检测样本的GMO成分146
8.2.4 确保可靠的PCR检测结果的措施150
8.2.5 验证PCR结果的方法151
8.3 GMO中蛋白质的免疫学分析151
8.3.1 免疫检测的基本原理151
8.3.2 免疫检测的局限性152
8.4 转基因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53
8.4.1 平板菌落计数法153
8.4.2 免疫荧光抗体法153
8.4.3 核酸序列分析154
8.4.4 DNA杂交技术154
8.5 GMO检测实验的统一标准154
8.5.1 标准操作程序154
8.5.2 实验室的执行评估154
8.5.3 实验室资格鉴定154
8.5.4 GMO检测方法的国际标准化155
8.6 GMO的环境监测155
8.6.1 怎么开始监测?156
8.6.2 环境影响——需要监测什么?156
8.6.3 人类和动物健康影响——需要监测什么?156
8.6.4 在哪里监测GMO/LMO的影响?157
8.6.5 欧盟和国际的监测健康及环境影响的现状158
8.6.6 建立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的生物安全框架159
8.6.7 追踪GMO环境释放的其他工具159
主要参考文献160
第9章 生物安全国际法: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163
9.1 《议定书》的产生背景163
9.1.1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163
9.1.2 《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起草过程164
9.1.3 《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谈判过程164
9.1.4 《生物安全议定书》谈判的争论焦点165
9.2 《生物安全议定书》体现的基本原则167
9.2.1 预先防范原则167
9.2.2 国际合作原则167
9.2.3 无害利用原则168
9.2.4 转基因生物谨慎发展原则168
9.3 《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基本内容169
9.3.1 一般性条款169
9.3.2 提前知情同意程序170
9.3.3 风险评估171
9.3.4 风险管理171
9.3.5 处理、运输、包装和标志172
9.3.6 能力建设与公众参与173
9.3.7 赔偿责任与补救174
9.4 《生物安全议定书》后续谈判的进展174
9.4.1 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MOP1)174
9.4.2 第二次缔约方会议(COP-MOP2)176
9.4.3 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MOP3)177
9.4.4 第四次缔约方会议(COP-MOP4)178
9.4.5 对各届缔约方会议进展的综合评论180
主要参考文献182
第10章 部分国家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183
10.1 欧盟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183
10.1.1 欧盟生物安全法的理念基础:风险预防原则183
10.1.2 欧盟的生物安全法管理体制184
10.1.3 欧盟的重要生物安全法规184
10.2 美国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188
10.2.1 美国生物安全法的理念基础:实质等同原则189
10.2.2 美国的重要生物安全法规189
10.3 日本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192
10.3.1 关于转基因生物工业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法规192
10.3.2 关于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研究安全管理的重要法规192
10.3.3 关于转基因农业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法规193
10.3.4 关于规制转基因生物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法规194
10.3.5 其他有关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196
10.4 印度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196
10.4.1 印度的生物安全管理体制196
10.4.2 印度生物安全立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197
10.5 巴西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199
10.5.1 巴西的生物安全管理体制199
10.5.2 巴西生物安全法的主要内容200
10.5.3 转基因大豆专门立法201
10.6 澳大利亚的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202
10.6.1 澳大利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制202
10.6.2 澳大利亚的生物安全法的主要内容203
主要参考文献204
第11章 中国生物安全政策法规与制度框架206
11.1 中国生物安全政策框架206
11.1.1 国家生物安全管理的目标与原则206
11.1.2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市场开发政策框架209
11.1.3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制度框架211
11.2 中国现行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与制度212
11.2.1 概述212
11.2.2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内容解析215
11.2.3 《条例》配套管理办法的内容解析216
11.2.4 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223
11.2.5 相关技术标准224
11.3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程序224
11.3.1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224
11.3.2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227
11.3.3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228
11.3.4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度及实施230
主要参考文献231
第12章 转基因生物的越境转移与标识制度233
12.1 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基本内容233
12.1.1 有意越境转移233
12.1.2 无意越境转移234
12.1.3 非法越境转移234
12.1.4 转基因生物的过境转移234
12.1.5 与非缔约方的越境转移234
12.2 《议定书》有关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标志的谈判进展235
12.2.1 《议定书》有关标志的规定235
12.2.2 谈判各方的主要争论235
12.2.3 库里提巴(Curitiba)规则的形成238
12.3 转基因生物的标识要求及国际趋势241
12.3.1 转基因生物标识的必要性241
12.3.2 欧盟的标识制度和可追踪制度242
12.3.3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标识制度246
12.4 中国转基因生物的标识制度247
12.4.1 现行国内转基因生物标识方式的不足247
12.4.2 加强进口越境标志管理和市场标识管理249
12.4.3 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内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250
12.4.4 对标识制度的实施实行监督检查253
主要参考文献253
第13章 转基因生物的损害责任与补救255
13.1 国际环境损害赔偿法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机制255
13.1.1 国际环境损害赔偿相关法律文件255
13.1.2 国际环境损害赔偿法的主要原则256
13.1.3 国际环境损害赔偿法的主要机制257
13.2 生物安全损害责任与补救机制国际谈判的进展259
13.2.1 相关背景259
13.2.2 谈判进程260
13.2.3 焦点问题261
13.3 生物安全损害赔偿国际法应确立的主要原则263
13.3.1 无过错责任原则263
13.3.2 责任分担原则264
13.3.3 国家责任原则264
13.4 生物安全损害赔偿国际法应确立的主要机制265
13.4.1 赔偿主体265
13.4.2 赔偿金额266
13.4.3 责任限制266
13.4.4 金融保障267
13.4.5 索赔程序268
13.5 有关国家和地区生物安全损害赔偿立法概况268
13.5.1 美国的法律规定268
13.5.2 加拿大的法律规定269
13.5.3 欧盟的法律规定269
13.5.4 挪威的法律规定270
13.5.5 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270
13.6 我国生物安全损害赔偿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270
13.6.1 我国生物安全损害赔偿法律规定的现状270
13.6.2 我国生物安全损害赔偿立法的完善建议271
主要参考文献275
第14章 转基因生物的社会-经济影响276
14.1 国际社会对转基因生物社会经济影响的关注276
14.1.1 《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关注点276
14.1.2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注点277
14.1.3 多边国际机构的关注点278
14.1.4 全球工业联盟的观点280
14.1.5 非政府组织的观点280
14.2 转基因生物社会-经济因素的类型281
14.2.1 转基因生物经济影响的类型281
14.2.2 转基因生物社会影响的类型283
14.3 《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的关系285
14.3.1 WTO关于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原则和规则285
14.3.2 WTO规则与《议定书》规则的冲突287
14.3.3 WTO规则与《议定书》规则的协调289
14.4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对国际贸易的可能影响290
14.4.1 《议定书》规则对国际贸易的可能影响290
14.4.2 转基因生物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实际影响292
14.4.3 转基因问题所暴露的欧洲与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差别296
14.4.4 转基因作物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298
主要参考文献299
第15章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301
15.1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301
15.1.1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预防与控制思想302
15.1.2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恢复与补救思想303
15.1.3 小结304
15.2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国际法背景304
15.2.1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国际环境法背景304
15.2.2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生物安全国际法背景306
15.3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国别法背景307
15.3.1 综合性应急管理法308
15.3.2 环境应急管理法308
15.3.3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法——以日本和印度为例309
15.4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现状310
15.4.1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及其评价310
15.4.2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及其评价311
15.4.3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及其评价311
15.4.4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及其评价311
15.4.5 小结311
15.5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312
15.5.1 应急预案措施312
15.5.2 肇事者的应急义务313
15.5.3 主管部门的应急义务314
15.5.4 应急保障措施315
15.5.5 后期处置措施315
15.5.6 应对无意越境转移的措施316
15.5.7 法律责任316
主要参考文献317
第16章 生物安全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318
16.1 国际环境法规的要求与做法318
16.1.1 CBD及《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要求与做法318
16.1.2 《奥胡斯公约》的主要内容320
16.1.3 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321
16.1.4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公众参与的推动作用321
16.2 转基因生物安全公众意识现状322
16.2.1 国外消费者对转基因生物的态度分析322
16.2.2 中国消费者的态度324
16.3 国内相关法规和政策及公众参与要求327
16.3.1 国家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327
16.3.2 中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对公众参与的要求328
16.3.3 中国生物安全相关法规缺少公众参与要求329
16.4 中国生物安全公众参与的障碍与需求329
16.4.1 中国生物安全公众参与的障碍329
16.4.2 中国生物安全公众参与的需求330
16.4.3 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331
16.5 建立生物安全公众参与的机制332
16.5.1 公众参与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权利332
16.5.2 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333
16.5.3 公众参与的形式334
16.5.4 公众参与制度的内容335
16.5.5 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行动335
主要参考文献336
缩略语338